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玉光 《实践》2007,(8):46-47
长调民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是站在人类文化大背景下,用更为长远和宏大的视野,对长调民歌独特价值给予权威性认定,彰显了长调民歌以及以长调民歌作为典型表达形式的蒙古族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乌云塔娜 《实践》2010,(10):53-54
<正>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游牧文化艺术。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游牧文化中最为夺目的乐章,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具有旋律舒展、字少腔长、起伏连绵、豪放自如、一泻千里的审美感。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以蒙古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集中地体现了蒙古族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其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民歌     
我区素有“歌乡”的美称。浩如烟海的蒙古民歌更是充分体现了北疆草原各族人民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名全国。 蒙古民歌主要分长调和短调民歌。长调民歌一般用蒙语演唱,多流行于广大牧区,人们对它十分熟悉,《赞歌》当年曾风糜一时,而今仍具魅力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都是以长调民歌为基础而创作的。 蒙古族的长调民歌有极浓厚的民族特点,它的节奏舒缓自由,节拍字少腔长,曲调高亢悠远。锡林郭勒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高亢辽远,行腔自由,阿拉善盟的长调民歌则节奏缓慢,察哈尔的民歌是一种长调与小调混合的民歌,鄂尔多斯高原…  相似文献   

4.
正在浩渺如烟的蒙古族民歌海洋中,科尔沁叙事民歌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长调民歌和叙事民歌是蒙古族民歌艺术中的两大经典。科尔沁叙事民歌主要流传在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上。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科尔沁草原上产生、传承,与孕育它的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分不开。在人烟稀少的原野上,游牧者亦歌亦喊式的长调也许更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对大草原的特殊情怀,排解他们心中天高地远的孤独。而过着定居生活的科尔沁人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是歌舞的海洋,贵州17个世居民族创造了众多优美的民歌。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土家族高歌等构成了贵州原生态民族音乐的优秀画卷。而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次会议批准来自贵州的侗族大歌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侗族大歌这一人类天才的杰作,终于获得了世界的认同。这是贵州的第一个世界人文遗产,扩大了贵州民歌代表之一侗族大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贵州侗族大歌既为其一。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这是2009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第四次会议,对《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总体评语。红色侗都的每一寸土地都铺满了音乐,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正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  相似文献   

9.
王雯 《学习月刊》2011,(6):41-42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在中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  相似文献   

10.
廖少华 《当代贵州》2011,(16):24-24
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是黔东南最大的比较优势。目前全州有39项53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我州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风光秀美,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1.
丛坤  王为华 《奋斗》2012,(2):16-17
2011年11月23日,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七项列入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填补了黑龙江省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即,佳木斯市被批复为“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省级)”,成为全省第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  相似文献   

12.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3,(33):54-55
2009年9月30日,贵州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年来,随着侗族大歌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是怎样的7  相似文献   

13.
段志强 《实践》2009,(9):45-45
盛夏,是草原最美的季节。异彩纷呈的优秀剧目展演,拉开了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帷幕。此次文化节,荟萃了区内众多的经典剧目,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天地同歌》,充分展示了蒙古族服饰与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成为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引起了区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马平 《实践》2006,(9):18-1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坐视它的衰落、消解与消亡,而要积极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党建》2011,(3):41-41
截至2011年1月,我国有2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4项。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20,(4)
正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生态的文化遗存,与草原文化相生相伴,以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风俗、民间传统手工技能等类型,通过声音、形象、技艺、观念或心理积淀等形式,鲜活而真实地承载着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创造了大量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  相似文献   

17.
苑焕乔 《前线》2013,(3):72-73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就有国家级44项、市级216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促进社区和谐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文化部2014年12月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民歌》列入其中。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土家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贵州非物质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经沿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认真组织申报,沿河土家族民歌在全国众多非遗项目评审中脱颖而出,对该县非遗保护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土家山歌的  相似文献   

19.
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6月15~23日在成都举办。本届非遗节举行了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西片)赛事、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国际大展等多项活动,荟萃各类非遗项目1000余项。300多位国内外专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际社会从世界文化战略的高度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