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逸舟 《当代世界》2011,(1):13-18,21
本文主要对国际关系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同时探讨世界政治中存在的若干重大不确定因素,最后对中国的应对方略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与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银 《当代世界》2011,(12):68-70,78
在世界政治版图中,亚太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应,美国也对其亚太战略进行了调整,并由此导致亚太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为此,中国也需要进行适度的政策调整,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中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未来十年左右的国际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世界经济发展层面,人工智能既顺应了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趋势,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也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挑战,非但无法改变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所引起的问题,甚至会进一步激化这种矛盾,助推一次破坏程度更大的经济危机产生。在全球武装冲突层面,人工智能虽然暂时不能让全球军事力量对比产生根本变化,但是会在各国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刺激西方国家对中小国家发动战争的意愿,加剧世界范围内的武装冲突与战争,恐怖袭击与核扩散的风险同样会进一步加大。在国际政治互动层面,人工智能能够大幅提升政府运转效能,使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更为便捷和有效,使国际权力角逐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宣传战也会出现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5.
吴兴唐 《当代世界》2009,(8):9-10,26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多极化和发展模式多元化都在深入发展:这“三化”,即全球化、多极化和多元化,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需要共同探讨国际格局多极化近10年来的变化以及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研究的问题选择有三条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路径。一是逻辑路径,即逻辑地拓展现有的研究纲领,主要通过理论批判、方法批判和跨学科批判来实现。它的优点是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增进知识的增长、研究效率较高,不足之处在于可能把严谨的学术研究变成与历史和现实无关的逻辑游戏,同时研究的边际贡献往往呈递减趋势。二是历史路径,强调在现象世界中发现研究问题,具体的问题来源包括研究者经历的当代历史、历史研究和历史哲学。国际关系学最具原创性的贡献通常都是走历史路径的学者做出的,但理论的普遍化较为困难是这一路径主要的缺点。三是逻辑—历史路径,即当发现理论与历史(现实)不符合时,通过修正现有理论或创造新理论来做出更好的解释。这是问题选择最理想的途径,但对研究者的理论和历史素养要求最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年会于 2 0 0 4年 1 0月 9日 - 1 1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 ,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就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进行研讨。讨论的主题是 :“9·1 1”事件之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走势。具体讨论的问题是 :①大国关系的变化和调整 ;②中国外交的新格局 ;③地区主义与地区一体化 ;④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 ,隶属于外交部。现任会长是唐家璇国务委员。会员单位包括国内设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的高校 ;国内的主要国际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21世纪以来,西方和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面都呈现出一个停滞的局面,但两者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西方学界,一个相对普遍的共识是,宏观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已经基本完成,国际体系的三大要素——实力结  相似文献   

9.
外部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互动的重要因素。从生产力竞争的维度来看,中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最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和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竞争的压力;从直接竞争对手的维度来看,中国面临美国这一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种种打压;从对外交往合作的维度来看,中国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消除或减小外部环境风险的不利影响,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应当做好以下几件事情:打造坚实的现代经济基础;遵循合作共赢的对外交往原则;做好自己的事情,确保内部的团结整合。  相似文献   

10.
1990年春,我办了离休手续,但“离”而未“休”。因感到身体还健康,不工作的生活我不习惯,因此又接受了返聘五年。后又应邀在外系、外校讲授四年直到2001年才完全退下讲台转向科研,想弥补过去黄金年代耽误了的时间。今年,我已跨过75岁的门槛,进入“夕阳红”的晚年。在我的研究生和女儿们的督促下,为响应“老有所为”的号召,我才下决心编印这本文集。一是纪录我在北大近50年的教学生活中走过的途程,总结最后20年教研工作中的心得与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添上几块铺路石。二是向培养我的党和人民汇报,向教育和帮助过我的老领导、老师和亲友同学们致以衷心的敬意和谢忱。  相似文献   

11.
12.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国际政治经济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尽管全球化这一概念的概括性和内涵受到不少知识精英的质疑,但从目前来看,它的确构成了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的时代特征。面对新的形势,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了新的理论探索。中国高校中的国际政治研究是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的时代,高校中的国际关系研究在时代命题和基础研究两个方面均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国际关系的发展既要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又要着力于发掘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还要总结新中国外交的经验历程并加以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3.
回顾2011年的世界大势,似乎可以用一个“变”字概括。从年初的所谓“阿拉伯一北非之春”,到“印度之夏”、“华盛顿之秋”,再到所谓“莫斯科之冬”,国际政治格局在变;美国经济挣扎复苏,欧债危机深重,金砖国家未雨绸缪,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亚太和东亚国际关系也在酝酿重整;中美关系面临重新定位……那么,应当如何评估世界变局,如何观察在此变局之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走向呢?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2月7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核心概念的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者围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学者所创造的核心概念,并比较这些概念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核心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金磊 《国际政治研究》2023,(1):114-134+8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有其独特的逻辑和历史起点,往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要素作为创新点和突破点。中国的少数族群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包括少数族群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少数族群的思想和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少数族群在历史中的世界观、人口移动、性别角色和习惯法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在结合国际关系实践并同既有理论比较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外交史、跨境田野调查和全球史的少数族群视角诠释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可以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新思路和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大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它的每一次代表大会都会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十六大由于理论的大幅创新,其作用尤其如此。本文试图就十六大党章总纲的修改和大会报告的国际部分,简要地谈谈它们对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方针,将会产生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联部世界政党研究所、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于2021年5月29日在锦江小礼堂联合举办"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理论创新研讨会",本文是部分与会专家的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加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重要引领。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是这一理论建设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深厚的历史观、鲜明的时代性,以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的价值观引领外交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于世界大变局背景下,为引导世界大变局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演进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定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多赢发展。在海洋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海洋安全观涵盖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敏锐把握时代动向,对中国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已超过15年。该学派起始于中国学者自发的研究,但更多体现的是自觉引进西方研究成果并将其中国化的努力。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2006年达到高峰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整体而言,这一学派生产出一系列学术成果,建立起重要的研究机构,正在缓慢平稳地前进,并已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创新需要立足于中国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强调实践中国特色、多轨跟进、跨界合作,在日常生活和国际关系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13—16日,由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高层论坛”在辽宁大学举行,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正副理事长、全体常务理事以及人大、北大和复旦三校国际关系学院的领导李景治、许振洲、陈志敏出席了研讨会,来自全国内地64所高校和台湾4所高校的90多名国际政治学者以及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400多名师生参加了研讨。以国际政治问…  相似文献   

20.
国际格局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理论属性和取向,有关国际格局的理论深深地植根于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假定之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分析逻辑,特别是它还被现实主义导向了同外交政策的实用联系。现实主义本身既具有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力,又存在着不容置疑的局限性,这两方面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国际格局研究的理论品质。以此观察中国关于国际格局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国际格局的概念反映了中国式的现实主义取向和理性主义的内涵逻辑,特别是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西方话语霸权之下,它营造了一个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语境,为认识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征提供了某种便利的条件。但是,从学科的进一步整合来看,对于国际格局的研究仍需要结合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研究成果做出内涵和容量上的扩张,以使这一概念更加适应国际关系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