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夏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是夏人制定的。事实上殷人有殷人的阴历,周人也自有周人的阴历。殷人要赶在相当于夏历的12月过春节,周人则干脆提前到11月。春秋战国时期,夏历、殷历、周历都有人使用,于是就有了哪个正月算正月的争论。这种争论不仅涉及到农事安排,更重要的是涉及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就是所谓的“正朔”问题。最后汉武帝选择了夏历。再后来,虽然偶有短暂的复辟,比如王莽这个周公崇拜者就恢复了周历,但夏历还是使用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漫话春节     
阿喜 《共产党人》2005,(3):46-47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春节源远流长,大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腊祭,腊即岁终祭祀众神之名。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等名称。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近代的事。数千年来.我国虽然多次改革历法,但一直采用农历,直到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  相似文献   

3.
夏:夏历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是夏人制定的。事实上殷人有殷人的阴历,周人也自有周人的阴历。春秋战国时期,夏历殷历周历都有人使用,于是就有了争论。这种争论不仅涉及到农事安排,更重要的是涉及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就是所谓“正朔”问题。最后是由汉武帝选择了夏历。周:中国人周人  相似文献   

4.
陈晋 《新湘评论》2010,(9):56-59
“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此一回的演行,仍永久存在”。 说这话的,是1919年上演的五四运动的思想界领袖之一李大钊。五四运动恰恰是“只演一回”却能贯注于后世的历史大戏。它如同一团不灭的火,从20世纪的那一头燃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它也像是一条前涌不息的思想河道,从20世纪的那一头流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  相似文献   

5.
陈晋 《学习导报》2010,(9):56-59
“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此一回的演行,仍永久存在”。 说这话的,是1919年上演的五四运动的思想界领袖之一李大钊。五四运动恰恰是“只演一回”却能贯注于后世的历史大戏。它如同一团不灭的火,从20世纪的那一头燃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它也像是一条前涌不息的思想河道,从20世纪的那一头流到了20世纪的这一头。  相似文献   

6.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第一个春节,国务院宣布全国不放假。此后,“革命化春节”一直持续到1979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上升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经过两种模式的比较和市场取向改革目标的最终确定,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两种模式之争,以“温州模式”优越于“苏南模式”而终结。  相似文献   

8.
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也被称为哲学的时代。但是,这里的“哲学”并不是德国古典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就是说,法国启蒙哲学中的“概念”将形而上学的含义化解到最小,因为其中充满着活生生的对人性的描述与分析。本文详细论述了18世纪法国道德观的核心内容即幸福观念,指出了启蒙世纪的另一半,在理性启蒙背后的浪漫因素。正是在这些因素中,含有20世纪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的思想种子,给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以诸多创造性的灵感。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2):107-108
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其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把国旗高高挂起,并让爆竹鸣响。越南人把农历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越南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全国过春节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朱江 《当代贵州》2013,(6):31-31
妻子的老家在湖南永安,每年春节总要陪她回家看看。都说四川人爱打麻将,在飞机上听到麻将声就知道旧川到了,在我看来湖南人爱麻将是不逊于四川的。每次到妻子老家,除了不可少的腊味外,此起彼伏“碰吃和杠”组成的麻将进行曲也贯穿整个春节。无论是家里弄堂还是田间地头,在永安有人的地方也就有了麻将。  相似文献   

11.
《党建文汇》2014,(2):40-40
春节放假三天 在朝鲜.春节期间没有燃放鞭炮的习惯,但满大街早早挂起的红旗和彩旗却随风飘舞,路旁带有“春节”、“祝贺”、“强盛国家”和年份等字样以及小雪人、瑞雪等形象的宣传牌也时时提醒着每一个人农历新年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12,(2):28-2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龙年新春带着祝福和祈盼走进了千家万户。作为民族节日中最为绚丽多彩的一个,春节不仅是龙腾虎跃的庆典、阖家团圆的祈福,也不仅是简单的觥筹交错、爆竹的炸响和高悬的灯笼。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古老的春节被赋予了更多崭新的内涵……两千岁的春节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使人们从思想到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相似文献   

13.
归来     
1993年的春节,是我们一家人过得最团圆的春节,也是我最难忘的春节。我第一次见到从台湾回来和我们一起欢度春节的外公。小时候听外婆讲,外公个予高高的,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早先在国民党军队服役,1949年,随溃败的蒋介石集团去了台湾。外婆总一个劲地念叨;“你外公是个好人,挺和善,他是不想到台湾去的。可怜,我们也许再也见不到他了。”外公在我脑子里也就留下了模糊又有点神秘的印象。在那一段“史无前例”的日子里,在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讲&已有个外公在台湾的。但我们还是因外公成了有“通改”嫌疑,…  相似文献   

14.
感受过春节     
斗转星移,转眼又是一个春节。我出生于建国初期,儿时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在乡下,元旦、国庆之类的节日还不大热闹,惟一隆重的节日便是过春节。当时,我将吃、穿之类的渴望统统寄托于过春节。在吃上,平时大都是些粗蔬粝食,只有春节那一两日才得见腥开荤解一解馋;在穿上,平时虽非破衣烂衫,但多是父亲、兄长“退役”下来,经母亲长裁短接、左缀右补而成的衣服。也只有待到大年初一“一夜分两年”之际的五更天,母亲才肯将所谓的“新衣服”拿出来给我穿,尽管是以旧翻新之物,但穿在身上也觉得神气得不得了。年华匆匆,一晃儿几十…  相似文献   

15.
纪淑云 《党的建设》2014,(10):58-58
20世纪30年代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首次提出“生命线”这个命题,一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用“生命线”命题来强调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2,(2):54-55
12月1日的《社会科学报》刊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强近日在上海的一次学术年会上的演讲。他说,中国的近代化或者是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如果以社会转型来界定其内涵的根本内容,那么这个过程到今天仍未结束,19世纪中叶产生的“富强”观念以及19世纪末期引进的“进化”观念。曾经影响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陶短房 《党建文汇》2010,(12):15-15
由于美元汇率不断下跌,日本、巴西等国不久前相继采取措施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强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另一些国家也在热烈讨论是否应该干预汇市的问题。这被一些经济学家惊呼为“货币战争”,或将重现“20世纪30年代悲惨一幕”。那么,20世纪30年代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一场“货币战争”?  相似文献   

18.
牛运清 《理论学刊》2004,1(1):97-10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演变。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由“现代性”向“世界性”过渡与演变的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多受“政治”与“革命”的制约,21世纪的文学则多与“经济”相纠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总格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以新的民族性和时代风采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9.
丁明 《北京党史》2009,(5):25-26
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的道路。当我们回顾这个波澜壮阔的历程时,可以看到,外交战略的演变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开弓“、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全方位”.  相似文献   

20.
《中共山东地方党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认定胶东暴动的月日是1935年11月29日即农历的“——·四”。其实,这一说法最初来源于1986年10月山东文登党史征委会创作的文章:《“——·四”暴动是阴历,不是阳历》,其主要论证如下:一、理淇同志首先提出的‘’——·四”不是阳历,而是阴历。据查,理棋同志于1936年1月,也就是“—一·四”暴动仅两个月后来到胶东从事革命活动。那么,他对两月前暴动的时间应该是能查得一清二楚的。事实上1936年理演与给胶东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有一句:“去年的‘——·四’(阳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