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现状作了回顾。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引进、批判、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还较为注重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中吸取资源,以寻求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土思想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的辩论,反映了中国学者学科建设自主性意识的提高。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为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和平共处作出了一定的智力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崛起及其世界政治影响,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为此,需要探究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分析和总结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和实践,对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并借鉴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一整套有“中国视角”的知识体系和解释系统,以此为新兴大国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主张提供理论支持,表达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诉求,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联部世界政党研究所、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于2021年5月29日在锦江小礼堂联合举办"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理论创新研讨会",本文是部分与会专家的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加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重要引领。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是这一理论建设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深厚的历史观、鲜明的时代性,以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的价值观引领外交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于世界大变局背景下,为引导世界大变局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演进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定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多赢发展。在海洋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海洋安全观涵盖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敏锐把握时代动向,对中国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其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助于研究者理解现时代的国际问题;可以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灵感;历史学还具有借鉴功能并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当然,纯粹以历史方法研究国际关系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和国际关系的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历史研究才能更好地为国际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中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主题涉及理论概述和诠释、国际关系重大现实问题分析、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发展路径和方法思考等。已有的研究关注者甚众,但存在专业研究队伍偏小、研究者之间的沟通较少、研究主题分散、实证研究甚少等问题。未来应加强经典文本及方法论的研究,追踪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深化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研究,高度关注并深入解读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学界提出了创建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命题。创建中国学派的要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问题意识”,二是反映中国之国际观或国际政治哲学。中国学派的基本进路就是“既要研究问题,又要思考主义”。国际问题研究的政策性和学术性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只要整个学界有一种自然的分工,研究的是真问题,或构建的是具有知识增量的理论,中国学派就将在健康的研究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国际政治经济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尽管全球化这一概念的概括性和内涵受到不少知识精英的质疑,但从目前来看,它的确构成了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的时代特征。面对新的形势,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了新的理论探索。中国高校中的国际政治研究是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的时代,高校中的国际关系研究在时代命题和基础研究两个方面均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国际关系的发展既要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又要着力于发掘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还要总结新中国外交的经验历程并加以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0.
11.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紧密,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相辅相成,这些特性决定了两个学科紧密联系的必要性。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兴起的十年。然而,教学体系设置上的彼此隔离、学科研究本身的难度、对话机制的不畅通,以及跨学科合作平台的缺乏等,严重制约着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推动包括改进两个学科教学体系、建设跨学科的对话机制与研究平台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倪峰 《当代世界》2009,(12):29-31
2009年11月13日。荚闰总统奥巴马开始了首次东亚之行一在这一行程中,要数为期四天的中国行最为丰富多彩。奥巴马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中就经济复苏、气候变暖、开发新能源、防核武器扩散、地区安全等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坦率、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会谈,共同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令面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日本政治中,选民与政党的关系因利益集团的衰退而尚未固定下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是由于行政改革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决策过程中的议员与官僚的关系甚至有些紧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尚未成型下的外交方向不确定选择也影响到国内政治的变化。因此,持续的政界分化组合引起的政权更替使日本政治乃至政局在一段时间内难以稳定下来。未来的日本政治体制将仍以一个较大的政党为中心组建政权,选民通过政策取向决定自己手中的选票,政党主导决策过程的趋势加强,市民组织型社会也有所发展,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后,国际反恐行动已进行了九年。虽然世界大多数国家依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倾力反恐,但恐怖活动仍有增无减,其中一些具有相同“诉求”、“旗号”、“土壤”的恐怖势力相互呼应、融合,不断以各种形式在不同地区疯狂报复,逐渐上升为全球形态的恐怖主义威胁,成为伴随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浓重阴影。  相似文献   

16.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是国际社会为减少因核武器的横向扩散和纵向扩散带来的核战争风险,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和推进核裁军,从政治安排和技术手段两方面对核武器及其技术、材料、设施以及相关的核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组织系统和工作制度。尽管它是冷战时期核大国在军备控制领域相互斗争与妥协的产物,但仍对防止核扩散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曾明确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着三个格外严重的威胁:核事故或核战争毁灭世界的威胁,艾滋病大流行的威胁,生态灾难的威胁。这些威胁引出了第四个威胁:解决这些危机的领导力失败。尽管核浩劫、艾滋病和生态灾难都是严重的问题,但是在很多方面,领导力的失败更紧迫、更危急。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淞 《当代世界》2008,(10):53-54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不仅在一个国家的国内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通常与国家利益交织,影响一国的对外决策,从而牵动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冷战结束以来,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联系和交往空前加强,各种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渗透和影响被逐步放大,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s a judicial system, the Chinese problem-solving courts are more 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al judicial approaches than in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that fueled the movement in the West. Nevertheless, they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with problem-solving courts developed elsewhere in the world.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ts, the authors first introduce the cultural and legal tradition that served as background for the judicial innovations. They then review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the judicial reform. Next, they examine the two most common forms of the problem-solving court—the juvenile court and the family court—and identify their key functions and procedures. Last,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egal reform, the challenges it confronts, and improvement it can achieve.  相似文献   

20.
The modern condition of poverty in Africa is a global phenomenon, the outcome of world-historical processes of social change, and reproduced by globally structured social relations. This is obscured in academic analysis. The 20th century division of labour produced an absence of theorising the international from the disciplin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an absence of poverty from the concer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ither Development Studies nor ir have adequately emphasised or theorised the global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local poverty in Africa. Perhaps this can be remedied, thanks to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study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below’ in recent critical scholarship. However, methodologically, the current critical approaches in ir and ds are disabled by their abandonment of objectivity and a commitment to explan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arguing for elaboration of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f poverty in Africa, as a form of social scientific inquiry with necessarily emancipator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