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评论《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一书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发生在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第四次论战做了概要的评述。一方面,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存有差异,另一方面,两者却以不同的方式就共同的议题展开辩论。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辩论带有更多的哲学色彩,在深度与广度上远远超过第三次论战。同时,国际制度/规范—国内结构/规范互动研究议程,以及信任与治理研究议程,将会在未来两派的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同子怡 《国际政治研究》2024,(3):74-103+6-7
国际关系的后殖民理论以包容与多元的视角审视国际关系问题,将殖民历史作为理解世界政治的背景,破除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偏见。后殖民理论经历萌芽、形成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在本体论方面,后殖民理论主张主体间的、互构的立场;在认识论方面,后殖民理论注重对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考察,突出“叙事”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在方法论方面,后殖民理论采取深入历史的、反思性的研究方法。后殖民理论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重构,重点表现在“民族国家”“不平等”等核心概念、“安全研究”“全球化理论”等研究议题方面。作为具有反思力的全球国际关系理论,后殖民理论将构建更包容与多元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4.
1990年春,我办了离休手续,但“离”而未“休”。因感到身体还健康,不工作的生活我不习惯,因此又接受了返聘五年。后又应邀在外系、外校讲授四年直到2001年才完全退下讲台转向科研,想弥补过去黄金年代耽误了的时间。今年,我已跨过75岁的门槛,进入“夕阳红”的晚年。在我的研究生和女儿们的督促下,为响应“老有所为”的号召,我才下决心编印这本文集。一是纪录我在北大近50年的教学生活中走过的途程,总结最后20年教研工作中的心得与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添上几块铺路石。二是向培养我的党和人民汇报,向教育和帮助过我的老领导、老师和亲友同学们致以衷心的敬意和谢忱。  相似文献   

5.
政府与学术界、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相互倚重、紧密结合是现代化国家政学关系生态的一个重要特点,两者的分离既不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也不利于发挥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政策研究与纯理论研究各有分工,不可简单地以功效来判断。一个学术大国既应有丰富的政策研究,也应有深邃的基础理论研究。由此,政府决策才会从容有度,政学关系就可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斯瓦德洛(Brendon Swedlow)是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环境、能源与可持续性研究中心的政治学副教授,同时兼任伦敦经济学院风险与管理分析中心研究员和加州大学控制中心理事。他的研究兴趣是为推进美国政治学、公共法律、公共政策和一般政治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引进和借鉴国外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近年来,在这项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令人忧虑的问题。第一,盲目追逐欧美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美国新理论的取向仍未得到彻底改观。经过王逸舟、秦亚青等学者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等专业刊物的不懈努力,中国国际关系学界长期存在的“美国中心”现象虽已得到某种程度的矫正,①但囿于学术生态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现象短期内恐怕不可能消失。相当一部分学者仍然表现出对美国理论的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崛起及其世界政治影响,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为此,需要探究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分析和总结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和实践,对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并借鉴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一整套有“中国视角”的知识体系和解释系统,以此为新兴大国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主张提供理论支持,表达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诉求,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如何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理论、历 史和现实在国际关系学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本刊特别刊 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张小明教授和李巍同学的电子通信,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的 讨论,也希望借此激发各位读者对理论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0.
1998年,王逸舟先生出版《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①一书,率先向广大国内读者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时隔八年,作者又着力推出了该书的第二版②。在这期间,无论是王逸舟先生的个人学术兴趣,还是国内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无论是写作理念、主要内容还是框架结构,都有着重大的创新。前后两版的变化,不仅体现出作者个人的学术和思想积淀,也反映出整个国内国际关系理论界已经超越了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而进入到探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何以生成今日之状况的根…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共同市场:理论与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建立共同市场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整合的时代浪潮,是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两岸共同繁荣的现实条件。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要根据两岸的具体情况,主要通过推动两岸经贸正常化、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及全方位的经济整合三个步骤来完成,既要体现包容性,也要反映出渐进性。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应该从新功能主义吸取理论营养,也要从欧洲整合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析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的”威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开轶 《当代世界》2008,(12):46-49
威权政治即“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出现的,形式上保留了选举、代议制、政党等民主政治形式,但实际上限制公民政治自由、高度集权的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威权政治形态曾出现于德国、俄罗斯、日本、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东亚等国家和地区,而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的威权政治则是最具典型意义。拉丁美洲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现代化起步最早,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至今已经将近二个世纪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14.
15.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化将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它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力争在全球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d more broadly this special issue) indicate that various types of policy networks, including governance networks, social networks, proto‐networks, and issue networks are defining the way that policy processes take place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By focusing on network behavior in Africa, eastern Europe, and Denmark, it is clear that interorganizational cohesion, accesibility, trust generation, and “framing” issues are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network policy outcome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regarding links between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democracy are also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7.
评析“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模式”再度成为热点,其中关于“中国模式”的界定、特点、教训等问题的争论异常激烈,对此,本文对一些常见问题陈述己见。  相似文献   

18.
19.
瑞典王国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国土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929万,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人口、资源稀少的富裕小国。瑞典向来非常重视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冷战期间,  相似文献   

20.
车臣反恐战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0月5日起车臣全境进入反恐特别行动状态,到2009年4月16日俄罗斯国家反恐委员会(National Antiterrorist Committee)宣布:自莫斯科时间当天零时起,取消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反恐行动状态。这意味着俄罗斯持续近10年的车臣反恐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