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重新审视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形成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实践所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员工所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以人本管理理论为基础 ,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 ,对内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外形成影响力和穿透力 ,创造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 ,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管理的发展史看,有一个明显的“经济人”管理向“社会人”管理的演进过程,现代组织究竟欲采用“经济人”管理方法和理念还是采用“社会人”管理方法和理念,应视管理组织的群体区别要求、劳动比较要求、文化沉淀要求、管理倾向要求来选择。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人以自然存在物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媒介,也以社会存在物为其存在媒介。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产物”相统一的媒介存在。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应当消除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现实的人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蔡峰 《唯实》2012,(7):83-87
目前,城市外来人口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人员作为一个贡献于本地社会而又与本地社会生活和文化存在隔阂的特殊群体,如何看待和处理他们与本地的社会融合问题,是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社会融合组织作为加速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载体,是特定时期和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社会组织形态。慈溪市和谐促进会的实践证明,社会融合组织在外来人口管理中通过重构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了外来人口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二级学院应积极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责任和组织责任,构建有效的工作模式,全面深入快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构建“以教师育人意识、育人能力提升和以学生成长需求侧供给满足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核心驱动力;坚持课程思政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融合、坚持课程思政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坚持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生就业教育相融合”的“双核驱动三项融合”工作理念。全面探索建立“五三五”工作模式,即创建“五个一工程”,推动课程思政与党组织建设相融合;打造“三个育人成长平台”,促进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把握“五个成果导向”,推进课程思政与就业教育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用和谐文化“以文化人”,促进不同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目的。“以”是建设、构建;“文”特指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即变化、变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特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以文化人”就是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组织文化,潜移默化地感化、教育、说服、引导、约束人,以形成全体组织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共同的行为准则。结合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我认为建设组织和谐文化,实现“以文化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耿丽 《求实》2006,(Z1):189-190
在管理思想的演变历史中,适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时代要求,人性假设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文化人”假设三个阶段,生态和谐人假设是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提出的人性假设,其实质是组织按照生态文明时代的道德原理和伦理规范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把“生态和谐人”假设的理论运用于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使公务员向生态的、和谐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党政人才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1.人性假设的提出。人是思想动物,即使…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在“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相融合的时代图景中,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站在全局战略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高度来看待文化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文化生产力的挖掘、利用和建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环境是一个社会实行“法治”或“人治”的根本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法治”或“人治”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治”之所以打上了深深的“人治”烙印是由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现代法治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各因素全面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要实现现代法治必须完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思想,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关注它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一、和谐”是一种文化境界“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失衡、混乱、危机、冲突和对抗等相区别,是指社会的内部结构均衡稳定、社会运行安全有序、社会管理(自我调节)有效顺畅、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整体状态,即一种高度有效的“自组织化”状态。就是说,和谐不和谐,并不在于有无内外部差别、矛盾和冲突,而在于自身是否能够持续有效地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和对抗。所谓社会和谐,指的主要是这样的社会结构、机…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实践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工学结合背景下内引外延学生工作实践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机制的健全,着重提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实践活动相融合,学习知识与获得技能相融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学术文化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我国宋代儒学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宋代以降多有对宋代儒学文化的服膺、改造和重构,宋代儒学文化传至东亚各国.与各国的学术思想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所谓的“儒学文化圈”。表明我国宋代儒学文化在东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东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卓越的贡献。这可以说是东亚文明发展中的一大奇观。但是,近一年多来,当人们还在乐道于“东亚奇迹”与“亚洲价值”的联系时,随着金融风波爆发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又使一些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工学结合背景下"内引外延"学生工作实践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机制的健全,着重提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实践活动相融合,学习知识与获得技能相融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引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思想旗帜,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科技理性的追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善”,体现在其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美”,表现为求真与尚善的统一,蕴含着对人类实践的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新兴工业城市,乌海市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党建工作,走出了一条政治引领、组织引建,党组织建设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提升企业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园区党建一体发展新路子,即园区党建"双引双融三提升"("223")工作法,实现了以党建强促园区企业发展强。坚持"双引",扩大党的组织和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之必需。我们提出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命题,目的在于将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论相结合,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构建。通过新型团队的理念建构,催生出优秀的人才群体和丰硕的工作成果,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要最大限度地排除那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就要高度重视哲学意义上的对策研究。主要是: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应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现实土壤。具体来说,应以传统文化原创的人生理想主义、生态比例主义、个体结构主义三大认知法法则为基本的哲学范式;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建立团队的“共同愿景”;同时,还要使团队的“和谐”与“学习”自然融合,相互补充,达到高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俊 《理论研究》2009,(4):33-36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二者的分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科技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历史追溯,发现既有科学对人文的压制,又有人文对科学的反抗。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19.
保罗·蒂利契在《基督时代》一书中曾经说过一句极为深刻、充满睿智的名言:“当人的可能性达到极限时,当人的存在受到极度威胁时,人就面临临界状态.”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以现代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全面综合地分析整个原始时代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在怎样的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一步一步地发育出一种适宜于原初政府发生的特殊的生态环境的.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人类及其社会管理组织终于在“临界状态”中勇敢地抛弃了“平等”的氏族社会组织而选择了“不平等”的政治文明社会.原初政府就是在这一“临界点”上发生的.一、原始社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与政府发生的初始动力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原始社会生态系统”.它由一个原始社会系统和两个环境系统构成.原始社会系统内部由五个子系统组成,这五个子系统分别是:原始社会目标与价值系统、原始社会心理系统、原始社会技术系统、原始社会组织结构系统和原始社会管理系统.原始社会的两个环境系统是:原始生物环境系统和原始物理环境系统.塞维斯在《文化进化论》中指出:“在特定的社会中,文化的实际进化是一种适应的过程.”原始人类及其社会组织的变迁实际上也是不断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经济越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越明显。在依法治国背景下,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必须依法进行。但由于长期“重经济立法轻社会立法”、“重管制立法轻服务立法”、“重物轻人”思想的影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法治状况存在很大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