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走到21世纪,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空前巨大的成就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空前严重的危机令人困惑地纠缠在一起。而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尖锐化。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两种基本看法——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只有实现二者的价值整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留下一个适合于后代居住的地球。  相似文献   

2.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对生态危机及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要使人类走出困境,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牢目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普及生态伦理,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建立生态文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念。  相似文献   

3.
价值问题作为生态伦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对传统伦理学实现突破的切入点。自然界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具有独立于人之外的内在价值?这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则认为除人以外,动物、生命个体以及生态系统都应具有不依人而存在的内在价值。两者分界的依据是人是否是价值的唯一载体;两者分歧的原因是对内在价值理解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塑造论哲学的落脚点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人和社会全面而持续发展进步问题的解决,换句话来说,塑造论哲学正是为了论证人及解决人类在当代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元哲学的基础,这突出涉及到关于人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问题。塑造论哲学针对哲学的对象、体系、方法难题,提出了一个:在自然塑造人中把普遍性给予文化人类,在人塑造自然中把必然性给予人类文化的双向建构图式,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在人与自然的双向塑造中,才得以确立的。在自然塑造人类和人类塑造自然的双向建构中,必须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阅读了张全新教授的《塑造论哲学导引》、《塑造论哲学之经济学论证》、《塑造论哲学之政治学论证》中有关价值理论的内容,联系到他在一系列著作中所建立起来的负熵价值论,深深感到:塑造论哲学在构建统一的价值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塑造论哲学实现了其哲学体系统摄下的关于价值理论的统一构建。在此,我按照自己对于塑造论哲学所提出的一系列命题的理解,对塑造论哲学关于价值理论的统一建构,作出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6.
7.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是张全新教授的《现代物理学中的“实在”与“时间”问题》,副标题是“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超弦理论及当代宇宙学的塑造论哲学审视”。这是—本哲学著作,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难读的书,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内容;不过我认为哲学家读起来也未必轻松,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物理学内容。吸引我读下去的是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诠释———作者名之为“塑造论哲学”,而我从中看到了走出物理学困境的希望:在几乎所有的门都关闭的时候,这个新思想打开了一扇门:通过这扇门物理学有可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疑地,20世纪与21世纪之…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总体性的人类活动,还是劳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活动与精神文化活动这三种基本类型的人类活动,对人来说都具有既积极又消极、既肯定又否定、既有利又有害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本身进而呈现为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中进步伴随着曲折,正是以人类活动的利害二重性为动力基础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外是人类活动弃恶扬善、趋利避害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0.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真理、正义、进步是唯一的目的,除此之外的中国化努力,难免会误入歧途。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致思趋向上的第一个特点便要求追求科学性和真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获得的约束性信息和非约束性信息中的巨大差距,如何解释?如果我们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连这样的基础问题都不思考,还有什么资格奢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次,愿不愿、敢不敢面对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我们时代的变迁如此深刻,这本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契机和动  相似文献   

11.
要克服治安学边缘性和交叉性等发展不成熟的缺陷,必须要诉求哲学,治安哲学的建立有利于学科专业槽的建立,有利于在治安学领域形成理性思考的氛围,最终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治安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治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展与资源、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既享受着各种文明成果带来的快乐,又不得不承载着因过渡开采和掠夺地球所带来的资源衰竭、环境恶化等生存压力。面对日益恶化的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全人类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向我们提出了生态观念和生态责任的问题。我们要深刻领会这段论述的意义,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责任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旨在回答发展的目的、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道路等问题。由于发展观不同.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价值取向等也会不同,从而影响人们对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方针的选择。从世界国际发展理论和实践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西方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借鉴这些成果.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进步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外开放要注意经济安全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地域精神是一个地区思想文化的特质、风骨与灵魂。它既是在长期历史环境中形成、为公众广泛认同的客观存在,又需要不断总结、塑造和回归于公众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地域精神的理性与实践价值,把握地域精神的本质与特性,大力塑造地域精神,并用于引导实际生活,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凝聚大众心智,推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思潮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工具理性为内在支撑的现代性发展思潮和以价值理性为内在支撑的反现代性发展思潮。上世纪60、70年代以前,现代性发展思潮一直在西方理论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而80年代以来,反现代性发展思潮则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话语。这种嬗变,不仅表征着社会发展思潮具体理论形态的更替,更意味着人类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僭越的逻辑归位。它表明,弥合理性的断裂,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当代发展观念重构的逻辑原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生态的角度深入地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对人类与自然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理论对当今人类如何摆脱环境危机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确地进行社会信用的价值选择,首先要科学地确立社会信用的价值选择目标。由于社会信用的价值选择的主体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所以,社会信用的价值选择目标也就包括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两个方面。就个体目标而言,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社会目标而言,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现实的信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努力促进社会信用的价值选择的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并进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人际和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人自身和谐为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要实现人际和谐,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质因素。良好的个性品质至少应该包括自控力、理解力和合作力。自控力是防止对他人安全造成危害的根本要求,理解力是形成良好人际沟通的基本条件,合作力是人际和谐的持久动力。这些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个人自…  相似文献   

20.
价值哲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独立的哲学分支学科,迄今已有100年历史。100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价值哲学作过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是还没有一本全面、系统地总结价值哲学发展100年历史的书。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玉樑著的《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是对价值哲学发展100年历史特别是对当代中国价值哲学发展进行全面回顾和系统分析的第一本专著。这本书的出版,对价值哲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价值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分支学科,形成较晚,我国对价值哲学的广泛研究更晚。我国学者张东荪在20世纪30年代曾研究过价值哲学,19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