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于鹏  张宏梅 《当代韩国》2019,(1):93-101
本文在国际旅游情境下,从韩国潜在旅游者的视角,对中国旅游形象的感知进行了分析。韩国潜在旅游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有积极正面的认识,但对中国国民和环境管理评价较为负面;韩国潜在旅游者对中国旅游情感形象是积极正面的;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韩国潜在旅游者对中国旅游形象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期待本研究能为中国旅游形象塑造和国际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有效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王建宏 《当代韩国》2022,(3):87-128
中韩建交之前,中国学界已开始韩国独立运动研究,但偏重于“义兵运动”“三一运动”等早期反日独立活动。中韩建交以后,在政府和学界的共同助推下,先后形成了延边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数个研究重镇,《当代韩国》《韩国研究论丛》等数种刊物相继问世,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形成了“南石(源华)北杨(昭全)”的格局。中国学界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一运动”、东北地区韩人武装斗争、韩国临时政府、关内地区韩人武装、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以及韩侨、宣传活动、中韩相互认知等多个领域。中国学界对宏观背景的把握比较准确,但缺乏对韩国国内历史的关照。近年来,由于中韩关系波动,中国的韩国独立运动史学术交流活动、著作数量等出现相对减少迹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探讨中国形象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中国崛起将树立怎样的大国形象已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停滞性的话语、全球化的冲击、地域意识的提倡,构成了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的宏大的叙事背景,也为从现代性视角探讨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提供了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9,24(1):37-44
作为德国旅游媒介,德语版旅游指南是如何介绍中国、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从中又产生了哪些文化异同问题?这构成了本论文的核心问题。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德语版中国旅游指南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实例出发,通过对物质文明异同、文化异同和制度异同特征这三个层面的分析,界定德语版旅游指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程平 《法国研究》2006,(4):75-79
中国和法国相距遥远,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一个是西方现代强国,她们尽管政治制度各异,许多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两国人民遥相凝视,希望相互了解,深入对方看个究竟。从16世纪末的早期传教士到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其间产生了法国最早的“中国通”。他们通过书  相似文献   

6.
作为德国旅游媒介,德语版旅游指南是如何介绍中国、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从中又产生了哪些文化异同问题?这构成了本论文的核心问题.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德语版中国旅游指南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实例出发,通过对物质文明异同、文化异同和制度异同特征这三个层面的分析,界定德语版旅游指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崛起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事实,以至于韩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不免要增加对中国因素的考虑。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尽量寻求与美国的共同利益,推动半岛的无核化进程,但同时又保障朝鲜半岛政局稳定,维持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这一点上,韩国与中国较之与美国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并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相互牵制,也为韩国的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此,如果不考虑国内因素的话,淡化美韩同盟、在中美之间采取更加平衡的姿态应是韩国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流的理想类型──兼谈韩国古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李炳汉1、韩中文化交流的渊源1-1司马迁《史记·朝鲜列传》:“燕人卫满避秦祸东奔,在朝鲜王俭奠都建国。”金富拭《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始祖三十八年”(B.C.20)条:“中国之人苦秦乱东来者多,处...  相似文献   

9.
得益于本国的高速发展和积极的对外传播,韩国的国家形象在近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一个经济落后、军人专制、南北对峙的形象,转变为以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南北和解、活力动感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形象。韩国经验的启示在于:一,国家形象提升的基础是国力的提升,对外传播工作的实质是把这一情况适时准确地告知传播对象;二,国家形象的定位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方向一致,由适当的机构统筹协调国家形象建设工作,切实贯彻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与此相辅相成的国家形象战略;三,对外传播要以传播对象为本,充分考虑外国人的真实感受,针对传播对象的特性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四,充分发挥跨国企业在国家形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底,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课题组以"华人对中国的认知"为题对马来西亚华人与其他族裔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本文通过对这次问卷调查的分析,主要探讨了当代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文化上认同中华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对他们的生活、事业产生很大影响;经济上认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并有参与其中的意向;国际影响力上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总体扮演积极的角色;政治上对中国的软实力状况有所保留;国民素质上也对祖籍国民众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肯定。本文还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形象传播与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是他们发挥作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柯伟林教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梦、中国的地缘政治及新时期对外关系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见解。柯伟林认为,中国经济一直是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向前发展,中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让它经济上和平崛起,未来中国经济能够引领全球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立足于20世纪中国发展的基础之上。就地缘政治而言,当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史上最有利的战略地位,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在一些重要领域要坚持合作。  相似文献   

12.
ASEAN Coping Mechanisms to Manage the Rise of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i Wei Lim 《East Asia》2008,25(4):407-422
ASEAN has been proactive in reacting to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of the rise of China without being overly hostile, reactionary or protectionist against China in a conscious effort to co-prosper with China herself. At the same time, smaller ASEAN neighbours of China hope that China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a policy of good neighbourliness. With this background in mind, the thesis questions for the essay are: what are ASEAN’s coping mechanisms to manage the rise of China? How do these questions feature into the overall tussle of ideas between realists and non-realists?  相似文献   

13.
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秩序的变化显而易见,但如何界定当今的东亚地区秩序却一直存有争论。本文试图从地区秩序的界定和分类入手,结合冷战后有关东亚地区秩序的争论,分析中国崛起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以辨析和把握东亚地区秩序的发展方向。作者发现,冷战后有关东亚秩序的争论说明,东亚地区尚未形成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安排,但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已愈发明确,即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地区秩序演变趋势是,美国依托其东亚同盟体系与经济崛起的中国协调,共同塑造地区规则,维护地区稳定安全。其具体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发挥作用;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多边或双边协调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中国自我克制缓解地区安全问题。决定东亚地区秩序未来的关键是既有的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要巩固、深化地区协调共治秩序,需要美国及其东亚同盟体系对中国的自我克制政策做出善意的战略回应。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不确定性的担忧逐渐加深,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在研究中美战略关系时越来越强调对华战略竞争因素,强调美国应扩大和改善同其亚洲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特别是改善和那些对中国长期抱有忧虑的国家的关系。他们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安全合作具有多种目的,但目前的重点是建立防止或劝阻中国通过强制外交扩大在该地区影响的机制,同时利用这些合作加强其盟友和合作伙伴抵抗中国影响的能力和信心。文章运用现实主义分析方法,论述当代美国学者研究中美战略困境的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海外华文传媒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参与者。文章首先探讨了国家形象的涵义与特点,分析了制约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与现实因素,指出海外华文传媒在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改革开放、民主法制的国家形象以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文章还介绍了中国塑造自身国家形象的方式,并强调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必定是中国自身,海外华文传媒只处于向世界真实说明中国、构建良好中国形象的附属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缅关系的转折:1954年——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中缅两国总理互访,不仅确立了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增进了了解,减少了疑虑.1954年的双边往来开启了两国高层直接接触、交流的大门,打破了建交初期双边关系冷淡的局面,两国关系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此后,中缅关系迅速发展,迎来了"胞波"友好时期.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1954年中国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在周边推行睦邻友好外交,而中国政策的这一转变也得到了缅甸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随着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和日本紧随其后强化其在东南亚的存在,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日益明朗。美日"重返"东南亚使得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不仅面临着更有力的竞争对手,经济外交为中国崛起带来的安抚效果也大打折扣,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策略则加剧了大国的竞争效应。为此,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外交的能力,通过寻找各方利益契合点、灵活运用正负面经济手段、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区域公共产品等方式来维护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间关系的构建:从“天下”到国际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会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目前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无论是学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很多人担心中国会回归过去的朝贡制度体系并以此作为其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以讨论王赓武的国际关系研究为起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检讨中国的国际关系组织原则。本文强调,研究中国的国际关系体系和行为必须首先找到一个适合于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简单地使用从西方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往往使人误入歧途。本文试图重新定义权力的概念,表明国际关系并不总是一种零和游戏,其性质取决于国家间权力关系的不同体现形式。从权力是一种非零和游戏的观点出发,本文讨论了中国是如何从历史上的朝贡制度原则转型到今天的国际关系原则的,以及朝贡制度中的开放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全球化和开放性区域主义原则中的。  相似文献   

19.
孟维瞻 《当代亚太》2012,(4):50-77,158
本研究试图借鉴国际关系研究中对规范结构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和体系层次来理解国家的战略行为。行为体间的规范结构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因此,对战略文化的研究不能代替对"统一性规范"的研究。统一性规范兼具管制性与建构性效用,并使分裂格局中各分立政权进行"正统"身份的建构,使之保持争取国家统一的进攻性行为。基于以上视角,本文选取宋、明两朝的历史来验证统一性规范两种效用的存在。本研究对于解释当代中国的战略逻辑有一定意义,有助于澄清西方学界和政界对当代中国战略行为的误解,有利于我们论证当代中国与周边政权建立和平关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中韩建交二十年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韩建交20年来,中国学者共发表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180余篇,其中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37篇,专门从事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人数不断增加。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韩建交以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从年度分布、研究主题及其分期、刊载期刊、主要作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