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泉州花灯     
陈斌 《福建乡土》2006,(4):39-39
正月十五“元宵节”,古城泉州家家张灯,户户结彩,欢天喜地闹花灯。当夜幕降临之时,一眼望去,宛如灿烂的星空,沸腾的灯海。元宵节亦称“灯节”、“灯夕”。泉州话“灯”与“丁”谐音。闹花灯,寓祈望人丁兴旺,迎接光明之意。传说,汉武帝称帝时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祭拜“太乙”神,刚好碰上民间放灯,于是下旨定正月十五为“灯  相似文献   

2.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相似文献   

3.
姚瑜 《前进论坛》2010,(2):61-61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称灯节。相传,这个节日最初是为求得蚕丝丰收而祭祀“地神”。最早把这天定为元霄节的是汉文帝。汉惠帝死后,吕后篡权,周勃、陈平等平息“诸吕之乱”,拥刘恒为帝(即汉文帝)。文帝当日传谕大赦天下,晚间军民举为炬提灯笼,游行京城以示庆祝。“夜”,古语为“霄”,正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习俗。东汉明帝信佛,提倡佛法,令百姓元宵节点灯敬佛,帮元宵节又有“灯节”之说。  相似文献   

4.
易言 《两岸关系》2011,(2):63-64
热热闹闹地过了春节,就是元宵节了。不过元宵节,不算过完年。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0,(4):37-37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隋朝时,隋炀帝就作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歌颂元宵节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  相似文献   

6.
台湾新闻     
《台声》2016,(5)
正热点台湾元宵节习俗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台湾,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孩子们则提着花灯到处游玩。台湾灯会在台湾,最受欢迎的欢庆元宵佳节的活动非"灯会"莫属。台湾灯会创办于1990年,如今已走过27个年头。每年的台湾灯会主灯造型皆以该年生肖为主题,辅以副灯、祈福灯区、欢乐灯区等多元花灯艺术,开闭幕当  相似文献   

7.
沐泽 《台声》2007,(1):33-37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相似文献   

8.
闹元宵     
闹元宵王新民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就是春节后的第十五天(今年春节为2月19日),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惯,陕西人是日吃“元宵茶”,茶由面汤里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爱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5,(4)
<正>灯谜两边话语加上面一句为谜面,打一与新闻有关的物件名。(谜底见下期杂志)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大节,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这一夜正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  相似文献   

10.
翟杰 《前进》2015,(3):64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元宵节。这个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的节日,一直沿袭至今。历代有不少诗人为之妙笔传情。在大地回春之时,于诗词中感受元宵节的魅力,别有一番情致。展灯、观灯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汉朝张灯一夜,唐朝增至三夜,从十四到十六,满城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元宵诗中自然不乏对这一活动的吟咏。郭利贞在《上元》诗中这样描绘观灯的情景:"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你看,  相似文献   

11.
林长华 《黄埔》2013,(4):92-94
中元节是佛、道两教共同的传统节日。它源出于道教,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以及十月十五日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乃元宵佳节,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盂兰盆会”有很大的关系。“盂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相似文献   

12.
台声新媒体     
《台声》2015,(4)
<正>元宵节,是我们精神的灯节。一个个过往的日子被洗得锃亮,我们的心灵趋光,在灯下翻晒。那夜,将所有的美好用光挥洒,无数心愿含蓄在光影的造型中,我们不再担忧月的缺蚀,家是我们最圆的明灯。V微博摘登1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A。(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13.
沐泽 《台声》2007,(Z1)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尾牙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  相似文献   

14.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这是春节之后我国民间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二月八日。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上元即指农历正月十五,宵即夜,元宵即‘上元夜’之意。元宵节起源很早,汉代司马迁(约前一四五或前一三五——?)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造《太  相似文献   

15.
吴俸学 《当代广西》2008,(13):55-55
年年坡节,今又坡节。自从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功地举办了“2000年首届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之后,农历正月初九就成了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跳坡节。过了除夕过大年,过了大年等跳坡。过去民间的坡节是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隆林民间的“了年”,因此,不过跳坡节,隆林的春节就没算过完。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跳坡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繁衍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16.
花好月圆人团圆,正月十五闹元宵。今年元宵节,杨浦区五角场镇格外出彩。整整一天,黄兴公园北门至亲水台通道区域画像、面塑、糖画、做灯彩、制风筝、书法表演、扎兔子灯、收藏展示、捏汤圆比赛着实闹猛。公园里搭建了“百姓大舞台”,社区文艺团队的沪剧、越剧、京剧、排舞、民族风轮番上演;社区内踩高跷、抖空竹、划旱船、扭秧歌、猜灯谜、敲腰鼓、花灯展示、龙飞凤舞更是喜庆非凡。  相似文献   

17.
正3月2日,正月十五,迎来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那么,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这个节日为何要吃"元宵"?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  相似文献   

18.
闹元宵     
晋中一带,以太原为中心,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都要“闹元宵”,热闹非凡。锣、鼓铿锵入耳,鞭炮、焰火、礼花齐放,龙灯、旱船蜿蜒而行,高跷、竹马姗姗走动,红火情景,美不胜收。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红火”,并评论:“城南的狮子城北的龙,城内的高跷技艺精”,“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清徐县)铁棍爱煞人”。“红火”节目大约有七十余种,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耍和尚(大头娃娃)、扑蝴蝶、跑马竹、找腰鼓、耍霸王鞭、扭秧歌、铁棍、背棍、活棍、海蚌舞、跑驴、推车、八音会等荟萃一时,各显神通。元宵之夜…  相似文献   

19.
马剑 《中国保安》2007,(3):22-25
“这雪可真大呀!”正月十五零点刚过,刚才还是还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此时已经变了片片的雪花。说来也奇怪,一个冬天都没有怎么下雪的北京,没想到在元宵节  相似文献   

20.
正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元宵节,两岸都举办丰富多彩的灯节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其中吃元宵、赏花灯是最为普遍的习俗。今年适逢农历猴年,两岸同胞赏花灯、逛游园,为元宵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