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需要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时代,不仅人民的经济需求由原来的基本生活满足型转向综合发展型、富裕提升型,而且人民在政治生活上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在文化生活上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上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在生态文明方面对优美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去全面认识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内涵,并探索通过加强领导、更新理念、健全制度、创新举措等方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充分体现党的责任担当,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把为民造福作为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核心要义,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3.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文章在澄清美好生活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探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美好生活的三个融通点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关涉人民美好生活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全方位需要愈发凸显出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建设美好精神生活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内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同样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美好精神生活的建设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主流文化价值、输送强劲精神动力、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的重要时代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存在与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如:内容层次单一、功能发挥受制、教育方式生硬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加快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要求深入探讨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现实掣肘,从创新教育内容、焕发功能优势、健全教育方式等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而促进美好精神生活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忠实信奉者和坚定践行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同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2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历经"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发展,在人民的经济生活、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取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方向指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政治保障,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将人民幸福引向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党对各级领导干部非常重要的政治要求. 权力从宏观上讲即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从微观上讲是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力是谁给的?这是权力观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权力的性质所在.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的,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领导干部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明确认识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所赋予,用来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要坚持权力的人民性,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反对权力私有化,杜绝权力的滥用;要增强权力的透明性,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7,(12)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精准表述,明确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搞物质文化生活建设,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建设,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也意味着对我国全面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这更意味着"中国方案"的探索将向各个领域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表明,人民权力观是实现党群关系和谐、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树立人民权力观必须坚持“三个观念”,破除“三个意识”,树立“三个理念”,力争“三个进一步”。努力践行人民权力来源观,人民权力服务观,人民权力责任观和人民权力监督观:  相似文献   

11.
树立宗旨意识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前提和基础。权力观就是对权力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如何对待权力、把握权力、使用权力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来自人民、用于人民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正确运用权力和为人民服务的一致性,为各级领导掌好权用好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权力为人民服务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经常加强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改造,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体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的形成有其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为其提供了思想理论根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其提供了经济思想基础,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其直接来源。马克思的政治权力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政治权力服务于人民、政治权力可能异化、政治权力需要监督。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在当代仍然适用,它是习近平关于政治权力重要论述的主要来源,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科学政治权力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的公平正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标识,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革命范式和使命转换中不断调试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方向,持续推动党内政治文化从艰辛探索、曲折前进走向完善发展、全面加强,为新时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多维度的经验启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相结合中确保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方向,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中激活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源泉,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同向发力中提供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保障,在教育培训与正风肃纪相统一中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实效。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阐述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观点,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反映人民实践、捍卫人民利益的科学理论体系,人民性贯通其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从历史上看,无产阶级革命由弱到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曲折发展的历史表明,人民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走坚持人民立场、在满足人民要求中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絜矩之道。从政党方面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要把握和反映人民要求、带领人民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脱离人民群众、背离人民立场必然会导致失败。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看,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性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开辟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两种不同的政党比较看,只有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是相统一的。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看,我们党的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始终是相统一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推向新高度。新时代把党性和人民性统筹好统一好,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摆正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既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也要加强人民的监督。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实现民主的道路上百折不挠、踔厉奋发,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民主政治新形态。深刻理解和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下系统认识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合理性、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从理论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统一;从历史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百年来争取民主、探索民主、发展民主和创新民主赓续演进的历史成果;从实践逻辑来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培育全民民主意识、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安排、参与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完成人类民主事业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8.
陈雄  吕立志 《党建》2019,(12):24-2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是唯物史观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新时代,准确理解和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内在逻辑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的基础和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至上是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伟大事业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人民至上既是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在新时代从理论、实践、历史、文化四重维度深入审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对赓续党的人民性精神血脉和推进新时代人民至上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塑培清廉党政形象、实现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它所具有的政治性、先进性、革命性、人民性等特质,对于涵养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提供价值遵循,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精神引领,还为增强党内制度约束提供深厚支撑,更为厚植党内政治文化提供源泉动力。新时期,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要求: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导向功能和引领作用,促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效利用红色文化熏陶法,打造健康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积极汲取红色文化的“营养剂”,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