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是继我国科学家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花1000美元就可以获得自己完整的基因组图谱,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不过这个梦想离普通人已经不远了。5月31日,世界上首份“个人版”基因组图谱在美国诞生。科学家们表示,这意味着人类朝提前获知疾病并利用基因“度身”治疗疾病方向又迈进了一步。第一个获得“个人版”基因组图谱的是被称作“DNA之父”的美国科学  相似文献   

3.
张乐  李斌  和苗 《瞭望》2006,(44)
科学界又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精细图和医学遗传图,目前正在启动癌症基因组计划5年前,当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基因时,这个城市的公众曾好奇地询问:“基因是什么?”“人类基因组计划又为何物?”5年后,在杭州举行的2006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他们关心的问题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瞭望》2002,(5)
1.“神舟2号’发射成功。2.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3.独立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4.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5.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研制成功。6.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7.我国早期生命研究获重要成果。8.我国新核素合成研究获突破。9.全国土地资源‘家底’摸清。10.我国创世界棉花单产“三连冠”。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相似文献   

5.
《瞭望》2002,(5)
1.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2.美国科学家研制出单分子晶体管。3.首台可自动运行的DNA计算机问世。4.世界首只转基因灵长类动物诞生。5.新型艾滋病疫苗动物试验取得成效。6.德研制单电子纳米开米。7.发现火星上有水的新证据。8.找到‘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证据。9.激光核聚变研究获得新进展。10.美国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相似文献   

6.
王元 《各界》2011,(6):34-37
大科学家沈括,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是以官员和儒者的身份出现的。直到上世纪,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和“中国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人们这才开始以科学家的眼光审视这位八百年前的伟大人物。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 已为实践证明、被普遍认同 的道理。但是,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一些阻碍这个“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在世界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如何给“第一生产力”以更多的动力,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在刚刚结束的2000年上海科技论坛上,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香港地区的46位科学家密切关注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才能提高中国科学技术的原创力。学者们提出,必须跳出学科看科技、跳出科技看科技,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于实现可持…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     
2003年,一场近在咫尺的SARS和一场远在重洋之外的伊拉克战争,带给我国科技界“极大的震撼”,人们更为清醒地意识到:科技不再仅仅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而上升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极端重要的一种战略资源,一种主导力量。 从百姓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到国家的 战略防务;从解决能源短缺等技术难题,到神五的成功发射……中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内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蓝图,对外需要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强劲的支撑。 中国的科技创新必须抛弃简单的跟踪与模仿,抛弃对国外技术的盲目崇拜和过度依赖,绷紧“自主创新”这根“弦”;不仅如此,在某些重要领域还必须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勇气、信心与行动。 当前,世界的科技发展正孕育着一系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所具有的巨大能量日益凸显出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科技部秘书长石定寰评价说,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的科技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收割期”,取得了以“神五”、“龙芯”、“水稻基因精细图”等为标志的群体性突破。  相似文献   

9.
最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冲击诺贝尔奖!”两院院士、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们,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最能牵动人们中枢神经的有两项大奖:奥林匹克奖和诺贝尔奖。但有意思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公众对“奥奖”与“诺奖”的态...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0,(52)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 我国 1992年开始实施的“水稻基因组计划”研究,包括三大内容:水稻基因组遗传图的构建,物理图的构建和 DNA顺序的测定。经过 5年的努力, 1997年初已成功构建水稻物理图,这是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对农业遗传育种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已知在水稻上有 565个遗传分子标记,其中有近 100个标记在大麦、小麦、燕麦、高粱、玉米、甘蔗等六种主要作物的基因中是通用的,可以根据上述作物的遗传信息,在已建成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图上帮助获得相应基因,也可根据水稻的遗传基因来帮…  相似文献   

11.
俞铮 《瞭望》2001,(43)
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和科技部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和数据库已经完成,并将在互联网和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公布所有数据,供全球无偿共享。这项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国科学家为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当前.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进行着“三部续集”的研究:首先是国际人类基因单倍体图计划,试图分析全世界人群基因的多样性;其次是各民族(或种族)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三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在这个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汇集了国际一流科学家和科学强国的战略眼光,也汇集了随之而来的巨额资金。于军认为,在未来的5年中,这三个续集都将有惊人的“作品”问世。  相似文献   

13.
尽管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后,从“学科整合”到“转岗分流”,从凝聚战略目标到进一步推出“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的一个又一个“动作”,都在中国科学院这个中国最大的科技群落中不断地燃起新的激情,却似乎没有一次像刚刚结束的2002年度该院工作会议一样,使很多科学家百感交集。 事实上,这是一次温和的会议,嗅不到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初期的  相似文献   

14.
汤华  林利 《瞭望》1992,(16)
36年前,周恩来总理主持和组织全国科学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追踪攻克半导体、自动化、喷气和核技术等“科技高地”,为摘取“两弹一星”等令人注目的成果,为急起直追的共和国科技发展铺垫了坚实道路。 如今,世界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竞相实施庞大的国家级科技计划,力图抢占世纪之交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中国科技界又到了一个非常重  相似文献   

15.
曾纪鑫 《各界》2014,(5):55-59
一 苏颂以政治家立身,位居人臣之极——宰相;今日则以科学家闻名于世,在科技领域创下七项世界第一。 在以官为本、以权为准的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属于不入流的“旁门左道”与雕虫小技。像他这样政治、科技并举的“双料人才”,在中国古代社会,恐怕还找不出第二人。他那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的故居芦山堂,大门两旁有副楹联写道:“尚书御史翰林第,将相公侯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远洋 《瞭望》1995,(44)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以后,两千多年里,汉语作为汉文化的载体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并且始终保持了文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然而,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性.“一国两词”与“一物多名”1993年11月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电子显微镜学术研讨会上,本是同文同种的两岸科学家,却在多种语言(大陆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和英语)混用之中进行学术交流.参加此次会议的台湾清华大学一位教授对这种“一国两词”、“一物多名”的反常现象十分感慨,特地致函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希望两岸科学家及早解决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这位科学家的感慨和要求,反映了两岸科学家的共同心声,海峡两岸科技名词术语的差异性,已经严重阳碍了两岸科技界的学术对话和学术交流,并且也对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高度概括了中国战略科学家的重要特征和培养方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是我国战略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具备战略科学家的三个重要特征,即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视野开阔,具有极强的跨学科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前瞻性判断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新时代培养战略科学家,应该以“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坚持以实践标准长期培养和发展战略科技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为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8.
李斌  卢晶  张乐 《瞭望》2001,(37)
八月底的中国,从北京到杭州,一场“基因风暴”再次袭过。8月2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测序部分通过国家验收,“中国卷”绘制完成。8月27日至29日,国际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8月30日,“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未来”大型公众演讲举行。8月31日,“基因峰会”人类基因组计划第十次战略协调会议举行。 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绘制完成意味着什么?人类基因组向何处去?基因时代已经到来了吗?随着参与  相似文献   

19.
易杳 《瞭望》1986,(24)
中国有一批高水平的老科学家,这是举世共知的;一场“文革”,闹了十年,整整“闹”掉一代科学家,这也是人所共晓的。及至近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成果公之于世,在国际科坛崭露英姿的科学家,绝大多数是中年人!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三年的体制、机制改革后,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重要“战略方面军”的中国科学院,究竟怎样使“科技创新”真正见到实绩,并因此使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日前,来自海外的11位杰出青年科学家在走访了一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相关研究院所后,以比较的眼光,提出了“知识创新”必须正视的三大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