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雨 《德国研究》2004,19(4):19-19
11月10日德国新任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设午宴招待德国研究会部分在京理事,顾俊礼、潘琪昌、时雨、王金标、朱雪宝、刘立群等6位大使老友应邀出席。席上,史丹泽博士谈及他莅任之初的任务,即1、领导使馆工作人员,推进德中关系发展;2、获得中国朋友的建议及合作,把密切两国关系的工作理解为一项共同的事业;3、深化德中两国间文化领域的关系,为政治和  相似文献   

2.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4,(4):F0002-F0002
正第二届中德论坛于11月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德国和美国"。本届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并得到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的支持。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德国前驻上海总领事、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以及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相似文献   

3.
时雨 《德国研究》2004,19(4):6-6
德国新任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于11月15日函复《经济日报》记者时雨说,从三方面推进中德关系是他日常事务的重中之重。 大使在函中说: "首先,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工作是繁多的,而且难度很大,因为德中两国在所有重要领域中的关  相似文献   

4.
时雨 《德国研究》2012,27(1):106-124
1月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谈中德关系时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德国的关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德两国加强沟通,深化各领域务实、互利合作尤为重要.我们愿与德方共同努力,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发展.”▲中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在使馆会见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阿斯穆森.双方就世界经济形势、欧元未来、十二五规划及G20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1月5日德国《南德意志报》刊发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文章,题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时雨 《德国研究》2003,18(1):73-77
1月 1日 中国新任驻德国大使马灿荣离京赴任。1月 4日 应中国财政部邀请 ,德国财政部长埃歇尔访华。在上海与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举行会谈 ,并就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鼓励德国企业参与中国西部开发达成共识。埃歇尔部长称 ,德国企业在2 0 0 1年已向中国西部投资了 135个项目。今后 ,将继续为向中国西部投资的德国企业提供赫尔梅斯担保。截止 2 0 0 1年 ,德国向中国提供的赫尔梅斯担保合计为 81.8亿欧元。1月 8日 德国总统劳接受马灿荣大使递交国书。1月 16日 据德国《电影大观》报道 ,由李欣导演的中国电影《花眼》入选将于 2月 6日~ 17…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于5月31日下午在四平校区中德大楼举行《德国发展报告(2014)》新书发布会。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出席发布会,并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同济大学在对德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吴志强表示,同济大学未来30年在对德合作方面将致力于两个新的发展目标:一是由"对德的窗口"向"对德的门户"的转变;二是从单一的工程科学合作提升到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全面合作。藉《德国发展报告(2014)》发布之际,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还召开了以"大选后的德国何去何从?"为题的学术研  相似文献   

7.
祝贺《德国研究》杂志创刊十周年中国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值此《德国研究》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祝贺!十年来,《德国研究》作为我国唯一专门研究德国的刊物,发表了众多富有分析性和知识性的高质量文章,为沟通中德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  相似文献   

8.
刘立群 《德国研究》2005,20(4):F0002-F0002
本刊讯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11届年会于2005年10月26-2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 夸年恰逢德国研究会和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成立20周年,双喜临门,年会因此十分隆重而热烈。 在开幕式暨报告套上,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周家伦、中国欧洲学会会长裘元伦先后致辞;德国研究会新任名誉会长、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作主题发言,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作题为“德国在扩大中的欧盟”的报告。 来自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发展研究所、北大、清华、人大、经贸大、同济大学等约30家单位近百人出…  相似文献   

9.
祝辞     
祝辞德国驻中国大使康拉德·赛茨尊敬的《德国研究》的读者们:1995年是历史事件和纪念日很多的一年,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重新统一的德国和平和自由地生活是多么幸福,为了能够维护下一世纪的和平并在经济上经受住时代的挑战,德国...  相似文献   

10.
劳石 《德国研究》2005,20(4):38-38
本刊北京讯德国驻华使馆在10月10日庆祝德国统一15周年招待会上,首次向长期从事德中友好并作出贡献的中国人士颁发“德中友谊奖”。本刊顾问王殊、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理事连玉如以及中国法政大学教授米建获此殊荣。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致词并颁奖。德中友谊奖首次在京颁发@劳石  相似文献   

11.
《德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研究李乐曾同济大学自70年代末恢复对德传统联系以来,正成为中国对德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中—德两国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德国。在进行德语教学的同时开设《德国概况》课,已成为介绍德国、认...  相似文献   

12.
同济大学与德国有着传统的渊源关系,由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原因,这种关系曾一度中断,恢复对德的传统联系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已故老校长李国豪教授根据国家建设和学校传统与发展的需要,在中德两国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积极推动了学校对德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建和开展.当时,留德预备部、德语系等机构相继成立,德语教学逐步展开,与德方一些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还组建了德国科教情报研究室,这是德国问题研究所的前身.  相似文献   

13.
德国学者谈德国的外交政策、北约东扩及德中关系殷寿征1996年7月和9月,我在德国拜访了科隆大学的林克教授和波恩大学教授、德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凯泽尔先生,他们就德国的外交政策、北约东扩以及德中关系发表了他们的看法,现介绍如下:一、德国的外交政策:凯泽...  相似文献   

14.
何兴强 《美国研究》2007,21(4):149-151
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以及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USCET)联合举办的“九一一后的美国:变化与延续”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英、德、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主席张之香大使、美国驻华使馆公使丹尼尔.皮克塔先生、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元敦奎先生及曾任中国驻印度等国大使的周刚先生也与会。与会者从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文化视角对九一一之后的美国进行探讨,议题涉及美国外交…  相似文献   

15.
创业和发展的十年———写在德国研究所建所十周年之际德国研究所副所长徐朔一、历史回顾同济大学有着悠久的对德交流的历史。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同济大学作为对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进一步加强了它在对德交往中的桥梁作用。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对德合作与交流的需...  相似文献   

16.
从柏林墙倒塌后短暂的统一进程来看,德国统一表现出来的是突变,两德从并存状态转变为一个统一的德国。但这个突变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是《基础条约》签署后通过两德各自的行动及双方互动导致的渐变逐步形成的。它成功积聚了有利于统一的条件与支持统一的力量,包括民族认同、对联邦德国制度与实践的认同与好感、两德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将西德的价值观逐步渗透到东德,以及东德在经济上日益对西德的依赖等。这些因素在柏林墙倒塌、统一机会到来之际,综合性地发挥了作用,在整体上推动了两德朝由西德主导的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大多数德国民众中间形成了支持统一的意愿与共识,最终推动德国统一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6,21(3):F0003-F0003
2006年6月2日晚7时,170余位中德文学翻译爱好者和嘉宾欢聚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二楼会议厅,参加正在这里举行的首届德-汉、汉-德文学翻译大赛颁奖仪式暨余华、Kracht作品朗诵会。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教授亲临颁奖仪式,德国驻沪总领事芮悟峰博士、德国歌德学院秘书长Knopp博士、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姜锋博士等嘉宾出席了这次活动。万钢校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兼德国学术中心主任朱绍中教授、德国驻沪总领事芮悟峰和姜锋副司长分别发表讲话,对此次翻译比赛的圆满成功及获奖译者表示衷心的祝贺。中国作家余华和瑞士德语青年作家Christian…  相似文献   

18.
金玲 《欧洲研究》2012,(5):17-28,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推动并放大了德国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欧盟成员国出于不同的政策理念和利益诉求,对德国在危机中的表现持不同期待和评价,反映出巨大的认知差距。其中,"专制领导"、"犹豫领导"以及"法德主导"是三种典型认知。上述多重认知是欧盟制度缺陷、法德行为方式以及成员国利益分歧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欧盟建设当前处于关键节点,德国如何应对上述认知,进行政策选择,对于欧盟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德国2018年发布了新一轮德非教育科技合作的《BMBF非洲战略》报告,规划了德国对非洲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合作的发展策略,制定了促进德非教育与科研合作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从多层面发挥多边倡议下广泛协同机制的多项举措。报告强调德国与非洲的合作要关注知识与经济的联系,提升非洲青年科技能力,构建信息化知识网络平台等契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点领域。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德国在非洲教育科技合作领域的影响力,推动德国企业在非洲的拓展,发挥德国在欧盟国际援助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和主导地位。为此,中国可借鉴德国在教育科技合作领域的相关经验,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参与对非教育科技合作,积极构建国际合作框架,发挥协同作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达成促进未来发展的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20.
王雪莹 《德国研究》2023,(2):4-31+144
为探讨在区域及全球价值链网络中,德国制衡哪些国家,又受到哪些国家的制约,以及主要上游国家和重要市场的身份赋予德国怎样的政治影响力,本文将价值链权力分为上游权力、下游权力和市场权力三类,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相互依赖程度和国家可替代性的价值链权力测算方式。测算结果表明,欧盟尤其是中东欧国家是德国价值链权力的主要势力范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盟单一市场对德国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德国内需市场对欧盟的重要性却有增强趋势。美国和中国是目前唯二对德价值链权力持续大于德国对其价值链权力的国家。其中,美国稳居对德价值链权力首位,从上游“卡脖子”和广阔的内需市场是美对德两大潜在“杀手锏”;中国对德价值链权力不断强化,但德国对华价值链权力却日渐衰颓,包括一些德国传统优势制造业行业;德国是俄罗斯重要的上游、下游国家和大市场,但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的价值链权力显著攀升。使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模型的实证检验表明,德国的上游和市场权力越强,他国与德国双边政治关系越密切,这一效应主要存在于德国与非欧盟国家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