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林”书记□张闯今年56岁的冯树义是辉南县辉南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他特别重视抓林业生产,积极带领村民垦荒造林,为村里营造了一座资产丰厚的“绿色银行”,被村民称为“造林”书记。1974年,冯树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立志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他看到村外2...  相似文献   

2.
在陇东老区宁县,有一位古稀老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治山造林,植树不辍,使荒秃废弃的红土洼变成清秀翠绿的花果山。他,就是退休干部缐治兴。缐治兴一参加工作就在子午岭林区的罗山府林场,而且一干就是20年。1981年,回家探亲的他听说老家有一个叫红土洼的小山坡,由于路远地薄,至今仍荒芜弃置,成了村上的“包袱”。于是,他主动请缨,治理红土洼。红土洼地块不大,但远离村舍,道路崎岖,土质较差。那时,山上没有一棵树木,格外荒凉。但这难不倒“老林业”缐治兴,他多次勘查地形,制订治理规划,随之开始一镢头一镢头地填沟壑、整树窝、植树苗。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先是在宜林荒山上栽植幼树1万多株。1987年退休后,他索性把家安在山上,看着数年辛劳换得的这一片新绿,  相似文献   

3.
普宁市占陇镇定厝寮村村东边山坡上长着一棵生势茂绿,有着200多年树龄的龙眼树。这棵龙眼树白周长有3.5米,树高8米。村里干部群众都称它为“革命树”,说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到村里召开农会员代表大会演讲时栓马的革命树。经过调查了解,这棵龙眼树的确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农历大年三十的晚上,当别人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电视节目,品尝着热乎乎的饺子时,有一位老人却拿起手电悄悄地出了家门,在村里来回巡逻。他就是有着51年党龄、今年83岁的老党员杨军。打从1946年开始,杨军就担任了武清区河北屯镇河北屯村的治保主任,这一千就是三十多年。  相似文献   

5.
《当代党员》2006,(5):11-12
这些年来,涪陵区丛林乡百兴村二组组长陈洪文与他的村民一起经历了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在农村,陈洪文是个不安分的人,一心想挣钱,自己折腾倒也罢了,可他还带着村民一起折腾。1999年,从一些农业信息资料上,他了解到成都龙泉驿盛产一种大枣,每颗可重达2两。鸡蛋般大的枣子,以挡不住的诱惑力,击中了他的致富欲望,同时他把这种欲望强劲地传达给了村里的乡亲们。几上成都考察后,他开始引领大伙集资购苗,开山种枣。贫瘠的荒坡上,占地200多亩的枣园,很快惊动了区里。区领导对这种自发组织调整产业结构的做法大为赞赏,并帮助他们整修水利设施。  相似文献   

6.
白色恐怖时期入党崔凤岩,1910年出生在山西省闻喜县西官庄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贫,他进私塾读了一冬天书便中途退学。从少年起他就扛起了家庭重担。成年后成为远近闻名的庄稼把式。但是,一家人的生活贫困如旧,由此他开始思考着是什么造成穷人越来越穷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崔凤岩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起了村里一个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靠两架马车起家 1951年,周福仁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市英落镇的西杨树沟村(后改名为西洋村)。10岁时父亲的去世使他自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练就了精明的头脑。20岁刚出头,周福仁就已经显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领导才能。他不仅是家里人的主心骨,村里有个什么大事小情,也都会听取他的意见。1979年,周福仁当选村里的生产队长。在得到村里人的充分信任后,周福仁开始根据村里的现状制订发展计划。村里仅有的两辆马车和两辆牛车被周福仁派上了用场,农闲时节,他就召集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去外村拉脚。  相似文献   

8.
贺志良是吉县城关镇石家庄村农民,他承包着一座果园,每年收入都在四五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首富。富裕之后,没有只顾小家,先后拿出一万多元,为村里修路、拉水、建学校。为了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他牵头成立了果树协会并担任会长,定期举办培训班,义务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和修剪果树。几年来,他带出 120多名徒弟,为乡亲们修剪果树 6000余亩,使全村人都掌握了果树管理技术。正因为他无私的奉献,赢得群众拥戴, 2000年初夏,他被选为上东村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的“领头雁”。   一座桥   将此岸和彼岸连接   一条路   把眼下和…  相似文献   

9.
76岁的张德瑛是 1947年入党的老党员。 1984年张德瑛离休后回到家乡霍州市李曹镇杜苏沟村,当起了村里的义务宣传员。 16年来,他无怨无侮地为乡亲们奉献出了自己所有的身力、心力和财力。村里有的人称他为“傻子”,然而更多的人说他是一位泽被乡里的好党员。 “一口水精神”和一井水   在杜苏沟村,人们都传诵着张德瑛“一口水”的故事。   1984年 6月, 60岁的张德瑛办完离休手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正是龙口夺食的夏收时节,乡亲们冒着酷暑挥镰抢割。张德瑛见此情景,为乡亲们的辛劳而心痛了。第二天,张德瑛悄悄地翻出了撂下 …  相似文献   

10.
党员剪影     
胡鲜枝 《实践》2007,(5):24-24
孙显忠:造林书记全国劳动模范、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三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显忠是有名的"造林书记"。40年来,他带领群众,把过去没有一棵树的山村变成了树的海洋,全村林业收入每年上百万元。孙显忠把村里的林木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他都要绕着林子走一圈。那年二女儿出嫁时,他正忙于育林留苗法的试验,两天没回家,把老母亲急得晕了过去,几个月后就过世了,至今老伴儿还埋怨他。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自己有生之年修完村里的那条路,村党支部书记赵景顺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就像夸父逐日一样,直至生命结束。乡亲们觉得,他现在已经化作了那条路,时刻都在仰望着他为之奋斗了12年的村庄——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小甘河村。  相似文献   

12.
邬力群 《党建》2011,(8):34-34
我2001年办了退休手续。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工作虽然退了,但心不能退。我选择走进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的山区,开始实现我“治山治水”的宿愿。  相似文献   

13.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当时家乡掖县(今莱州)西由公社后邓大队粮食产量低,农业生产搞不上去。1970年,村里成立了科研队,他积极报名参加,由于工作出色很快就担任了科研队队长。他从1972年开始进行杂交玉米的高产攻关研究,1973年从事育种工作,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  相似文献   

14.
一双布鞋,一身普通的装束,脸庞黝黑,臂膀粗壮,从里到外透着农民特有的憨厚朴实。他就是静海县大丰堆镇岳庄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忠。许多认识王福忠的人都说他是个“傻书记”咽为他当书记十几年.干了许多群众满意、自家吃亏的“傻事儿”:村里盖学校钱不够,他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上级发放慰问品,他拦着不给“五保户”的同胞大哥,全部给其他困难户;村里打井,他让儿子先掏3万元垫上;他处处算计。硬是卖了村里的汽车,每次去镇里县里办事只能坐公交、骑自行车……  相似文献   

15.
村里有了监委会 最近,一段视频在优酷网上火了起来,视频讲述的是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的村民捐款修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剧中的主要演员全部都来自岷江村,担任女主角李幺婶的黄世芬大姐,可谓本色演出。从一开始的坚决反对捐款修路,到后来的积极主动捐款,黄世芬演出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小吴入村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个下马威:村里的一只狗不厌其烦地追着他狂叫,让他很狼狈。或许那狗在想:“这个人是谁?以前没见过,不像本地人,很可疑。”来自江南的城里娃,来自南开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第一天下农村,遇到这么点小挫折也算不得什么,可不成想,这只是个开始。  相似文献   

17.
在吉林省洮南市有位个体养猪户,提起他的大名,方圆几十里都知道。他从 1994年开始养猪,从一年亏损17万元到年纯收入 20万元,真是吃尽苦中苦换来甜中甜。他的名字叫伍庆祥,谈起自己的“养猪经”,伍庆祥总结成一句话: 1994年那会儿,我们村里的乡亲们都在搞多种经营,而且多数都发了财致了富。看人家富了我心急,也在琢磨来钱道儿。后来,我和家人商量好养猪,决定搞个大规模!养猪得先建养猪场,通过跑亲戚、串朋友,东挪西借筹措资金,养猪场总算建起来了。当时有的是雄心和大志,缺的是经验和技术,只好摸着石头过河。…  相似文献   

18.
英年早逝的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生前是个“傻子”。村里修公路贷款32万元买回一台推土机,部分村民对贷款有意见,他就把贷款全部转到自己身上,让儿子做驾驶员,没黑没白地干了三四年,村里该付的工钱累计有3万多元,他却没让儿子领过一分钱;因为村里穷,他当支书8年来每月应领的40元补贴一分钱也没领过;为村里外出办事的差旅费,他一分钱没报销过;而8年里他为村里拿出的钱就有8000多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郭秀明算是“傻”得可以了,“傻”得让人肃然起敬。郭秀明“傻”,并非因为他不知获取应得的…  相似文献   

19.
王坤友 《党课》2010,(21):69-71
他喜欢笑,黑红的脸庞仿佛永远迎着太阳,笑容满面地望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他爱说话,村里的事儿一桩桩如数家珍,每次说到激动处甚至有些口吃。他是一个肝癌晚期病人,分秒都在和死神拔河,却依然时刻挂念着村里的大事小情。在村民眼里,他就是一头耕耘不息的老黄牛。他就是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优秀代表、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新安村党总支书记王坤友。  相似文献   

20.
《江淮》2010,(9)
<正>清晨,王坤友习惯性地早起,5点多吃完早饭便开始去村里转悠。"友书记,这么早就出来‘检查工作’啦。"村民们见到他,亲切而又友善地和他开着玩笑。虽然已是癌症晚期,可他依然放不下村里的大事小情,村里的路况怎么样了,村民的沼气用得如何,村头的水渠有没有出现缺口……那熟悉的身影一刻也不曾停歇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