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家州 《前沿》2012,(5):42-4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首先要弄清楚其科学内涵,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该理论体系,进一步探索尝试全新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人翁地位,逐步完善政策制度,形成全民参与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丽 《人民论坛》2012,(5):22-2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其真正走进群众、走进实际、走进生活,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依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段文智  兰林世 《前沿》2013,(19):38-4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作用、实现途径,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突破性的理论成果.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成为真正的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是要求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并运用这一理论体系,使最广大多数人民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武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成果的分析,结合内蒙古地区实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牧区实现大众化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管必英 《人民论坛》2011,(10):74-7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和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走进群众、走进生活,使社会成员的价值观逐步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多路径拓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领域和渠道。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释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和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走进群众、走进生活,使社会成员的价值观逐步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多路径拓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领域和渠道。  相似文献   

6.
贵州精神作为贵州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指向和生命旨归,对它的传承与延续、锤炼与升华、弘扬与培育,既是贵州人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同时也是在贵州地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形势,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理论根据和深厚基础,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唐黎明  马艳青 《传承》2014,(4):60-62
在新形势下,新媒体的发展扩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多元化思想势必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产生深刻影响。创新大众化途径已成为加强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要求。大众化途径创新必须依据相关原则,立足于高校发展的现实,既要发展和完善现有途径,又要不断探索和形成新的途径,以之来增强途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在中国梦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面临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的不同频共振、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等挑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大众化,要注重理论建设的大众化、教育对象的分众化、宣传手段的多样化、建立机制的常态化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社会化动员机制,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顺利实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是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陈锡斌 《前沿》2012,(4):156-157
大学校园文化平台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之一。本文从文化概念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本质上就是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文化“人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依托大学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根本途径是从身到心、从知到行、从教育到生活。  相似文献   

12.
金鹏 《前沿》2012,(22):43-44
2007年,我们党在召开十七大时,就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任务.应推动该价值体系大众化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的重要任务来抓.而实现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实际上就是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也就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民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也是增强新时期党执政合法性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孟宪卓 《前沿》2014,(3):26-27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的引导下,不断总结积累、形成、发展具有稳定性的革命基调、价值观、思想观及行为方式,这些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展现跟延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其核心价值系统不断形成建立,党史文化得到了丰富,党史文化的创建达到了跟时代同步的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党执政能力的创建以及党先进性的创建。文章就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党史文化的创新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漠视学理诉求,是目前学术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问题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思想局限。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绝不仅仅是通俗化、具象化、生活化的问题,理论的彻底性和发展性显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彻底的理论"要求这种价值体系应当抓住事物的根本并满足人们的需要,"发展的理论"体现的则是它的与时俱进的品格。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这两个学理诉求,需要将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产生的时代问题作为基本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新世纪夯实全体党员、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之根本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核心价值观是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推进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培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有气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面临着新的突破,即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聚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这需要强化以下三个关键点的研究:研究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的联系、区别及相互关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聚焦点;概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罗成翼 《求索》2008,(7):64-6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信仰指向、奋斗目标、精神支撑和行为规范四个方面,揭示了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然要求在全社会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和荣辱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发展、新特征、新要求而做出的重大举措.作为我国社会的支配性价值追求和主导性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而且必须被最广泛的社会成员诚心接受、自觉恪守和切实施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之理论与实践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在移动化和智能化的网络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现代互联网络的重大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载体支撑和前沿的阵地保障.在互联网络境域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面临八个有待克服的难题,而这可以通过合理而有效的五方面措施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的重大意义、现状分析和实现路径三个维度进行梳理,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施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有效对接,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具体途径,引导和重构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