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秘鲁没有明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战后,总的说来,秘鲁历届政府实施了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倡导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但不同时期,执行这一战略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大致上,五十和六十年代是“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也是贝拉斯科军政府推行发展主义“秘鲁模式”的阶段;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是发展战略的调整时期,其间,1975—1980年是莫拉莱斯军  相似文献   

2.
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拉丁美洲军政权国家加快了“民主化进程”的步伐。巴拿马、厄瓜多尔、秘鲁、洪都拉斯、玻利维亚、阿根廷、萨尔瓦多、乌拉圭、巴西和危地马拉等国先后举行大选,执政军人纷纷“还政于民”,到目前为止,在拉美维持军人统治的只剩下智利、巴拉圭和苏里南三国。在拉美政治民主化的潮流中,这三个军政权国家,尤其是长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智利和巴拉圭,能否步上述国家的后尘,向代议制政体过渡,已成为当前人们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美军人干政与军人政治撤退(即军人“还政于民”)频繁交替,军人干政现象逐渐减少,而军人政治撤退越来越普遍,成为这个地区政治发展中的一种趋势。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军人政治撤退由先前不稳定的短期的特征向更“民主”、更稳定、更持久的方向发展。本文拟从宏观角度对其中复杂的原因作一些分析和探讨。军队的职业化与军人政治撤退  相似文献   

4.
有关巴西政治转型进程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70年代中期巴西军政府主动推行政治开放的原因是,在消除左派威胁并经历一段非常时期后,恢复民主制一直是巴西威权主义联盟内部一些成员、特别是军队内部的温和派的政治要求。此外,其他原因还有军政府在体制和理念上与此前的民主制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军政府合法性的下降和实现民主的代价减轻。1985年大选中反对派的获胜是执政党、反叶派和军人三方力量对比和策略变化的结果。1974~1985年巴西的政治转型属于“通过交易的转型”。一方面,它不仅是“自上而下的解放”,而且军政府控制着转型的过程。另一方面,反对派接受军政府对于政治转型过程的控制。巴西政治转型的这种独特的方式带来了积极的效果,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外交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伸。研究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状况,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该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战后三下多年来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演变和主要对外关系的状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演变菲律宾的外交政策在独立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从1946年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对美依附对期”;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的“对美离心时期”;以及1972年到现在的“自主时期”。  相似文献   

6.
印度尼西亚自从1965年苏哈托将军上台以来,实行“新秩序”政策,以“不要政治,要建设”为口号,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使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这种“不要政治”的前提却是以苏哈托总统为首的印尼军人集团的专政。军人不仅在军事事务上,而且在印尼社会的政治经济事务上都占据支配地位。那么军人是怎样走上政治舞台并达到目前这种对国家的控制程度的呢?又是怎样巩固其统治并维护其合法性的呢?本文拟分三个部分阐释这一问题:首先描述军人走上政治舞台、实现政治合法化的过程;然后介绍军人集团巩固政治地位的手段及其对国家实际控…  相似文献   

7.
关于20世纪末拉美政治民主化独特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拉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在冷战结束前后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因此 ,具有明显不同于近现代的西欧和北美民主模式的特点。首先 ,拉美的进步社会政治力量是反对军人独裁统治、推动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因素。此外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由美国主导的自由化的合力推动下 ,拉美形成了“第三波”世界民主化的浪潮。其次 ,拉美民主政治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自己的特点。除了“选举民主”符合西方民主所谓的“最低标准”之外 ,其总统制、政党体系、政治参与等方面都按照自身的逻辑运转。再次 ,在 2 0世纪末的拉美 ,尽管民主政治取得进展 ,但以军人干政为主要特征的普力夺社会残余依然存在 ,这不仅为军人重返政坛留下了空间 ,而且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印尼十一年来的军人白色恐怖证明,印尼共产党对暂的盘踞在祖国的军人统治的法西斯本质作出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目前,在苏哈托军人政权的统治下,苏加诺总统执政期间作为1945年8月革命和印尼人民奋斗果实而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的民主自由和各种政治权力,已经被剥夺和废除。印尼的“议会”和“人民协商会议”只不过是苏哈托法西斯军人政权的装饰品,好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军队在泰国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自1932年泰国政体改变之后 ,泰国的政治发展史是一部军事政变和军人政权统治的历史 ,其军队动辄就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干预政治。1973年10月青年学生的抗议活动是泰国政治自由化与民主化的开端。它反映了学生与民众对军事独裁统治已经忍无可忍。“10·14事件”标志着泰国政治由军人专制统治向议会民主制转变的开始。1992年5月“五月风暴事件”使素金达政府被迫下台 ,反映了泰国人民反对军人干政、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 ,开启了泰国民主化的新阶段 ,使军事势力从此脱离政治 ,返回它传统的职能 ,而且为资产阶级民主建立了比以往任何…  相似文献   

10.
西欧是“福利国家”(西欧的专门用语,意即通常所谓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发源地。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正式宣称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其他国家亦纷起仿效。不久,“福利国家”制度便风靡整个西欧。战后以来,“福利国家”制度曾是西欧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度被誉为“西方世界的骄傲”。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这种制度的局限性日渐显露,引起了西欧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有人提出了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重新评价”的问题。本文拟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拉美军人与政治:一项历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美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 ,军人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9世纪前半期 ,军人考迪罗是拉美政治的主宰者 ;1 9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拉美国家现代化的启动 ,军人职业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军人干政现象并未消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 ,军事学说的变化 ,军队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社会和政治危机 ,促使一些拉美国家在 60年代以后建立了军人政权 ;80年代后 ,拉美实现了军人政权向文人政权的过渡 ,但真正民主的文人—军人关系的建立仍有待于实现  相似文献   

12.
1985年7月,阿兰·加西亚领导的秘鲁人民党执政后,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调整经济政策和以反腐败为核心的政治改革。本文对秘鲁进行的反腐败政治改革作一探讨。从殖民时期起到现代,拉美各国先是普遍受到外国殖民者政治奴役和控制,继而又被军人统治所取代,迟迟没有转入发达民主政治的轨道,政治开放、官吏清廉、公民参政、社会昌明,尚未在拉美各国出现。秘鲁亦不例外。譬如贝拉斯科军人统治时期(1968~1975年)  相似文献   

13.
贾诗慧 《拉丁美洲研究》2023,(2):134-152+157-158
军人干政是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政治现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地区建立的军人政权中,巴拿马案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国军人统治持续时间长,且无法在国内力量的推动下自主实现民主化转型,表现出较强的政权韧性。对于巴拿马军人统治的韧性因何产生,既有研究多从威权韧性的执政能力视角加以解释,即强调威权统治者对社会的整合能力。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忽视了巴拿马军人统治的整合能力不足、无法为自身政权建立起强大社会基础的本质特征。为此,本文重新审视了巴拿马军人领袖维持政权的策略与手段,认为整合能力的不足促使军人领袖在干政的不同时期持续采用分化策略替代整合策略。本文认为,巴拿马军人统治的韧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军人领袖不断分化社会的能力,致使国内社会力量长期难以形成合力来推翻既有政权。在军人直接干政时期,军人领袖分化社会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与多个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建立庇护关系,从而使被庇护者不反感军人掌权,甚至愿意出面维护军人统治。在军人间接干政时期,军人领袖则利用制度设计、转移庇护职能和舆论宣传三种不同方式,进一步阻碍反对军人统治的力量聚合,为政权的延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一、国内政治 (一)综观缅甸最近的形势,它在各个方面都开始有所活跃。这种征象是从七十年代初期便开始逐渐出现的,尤其是在1974年3月缅甸实行“还政于民”、在新的民主宪法下整顿法治国家的体制、以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姿态重新迈步以后更为特别明显。缅甸实行“还政于民”之后,新的政治机构逐步稳定下来,随着国内体制的建立,缅甸政府在国内政治、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泰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五十年代末期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自1960年起便一直是泰国居首位的贸易对象国。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是泰国对日本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贸易额从1957年的23.41亿铢增加到1973年的234.88亿铢,平均年增长15.5%。日本占泰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从1957—59年的年平均16.8%,提高到1960—73年的年平均29.6%。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泰国对日贸易的发展速度有所减  相似文献   

16.
“军政权的根本问题不是军人如何取得政权,而是他们如何掌握政权”。事实上,军人组织政府的方法是有限的。在考虑军人统治者组织政权的能力时,应从军事制度的性质、国内社会的情况、军事统治集团的能力和倾向几个方面来看。大多数南美国家的军事机构,组织上高度完备、等级森严、纪律严明。尽管同国内社会有很多联系渠道,但军官们对他们的军人身份很少产生怀疑。这一点从政治方面看,既是长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1月15日至21日,巴西总统菲格雷多先后访问了尼日利亚、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和佛得角等五国。这是第一位巴西总统正式访问非洲大陆,也是巴西政府为推进其拉丁美洲、非洲外交“优先战略”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巴西自七十年代中期实施“负责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以来,抛弃了同美国“自动  相似文献   

18.
印尼苏哈托新秩序的“大选”丑剧演出前夕的“政治气氛”变得更加炽热。这就是苏哈托政权的头目们经常使用的词句。实际上,就是没有大选运动,所谓炽热的政治气氛仍然是存在的,并且变得越来越紧张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利益,特别是同以苏哈托政权为核心的印尼封建、军人官僚、买办集团的利益融合在一起的美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9.
泰国政治格局转型中的利益冲突与城乡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年初以来,泰国政局持续动荡。在泰国政治格局转型过程中,“反他信”派与“挺他信”派之争的实质在于政治利益的重新分配。前者是以军人、官僚、地方政客、城市中产阶级为核心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求重建“多党并立”格局;而后者则是以新兴产业集团与农村贫困民众为核心的政治联合,要求固守“一党优势”格局。长期以来泰国的发展失衡是引起城乡分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构建各派政治力量都能接受的平衡利益格局,已成为化解此次政治危机,进一步完善泰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1964年 4月巴西军人发动的政变成为此后拉美国家一连串军事政变的开端。六七十年代 ,中南美洲多数国家的文人政权相继被军政权所取代 ,军人统治成为 60年代至 80年代拉美政坛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一时期的拉美国家军人政权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以巴西、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为代表的保守的右翼军人政权 ,二是以秘鲁、厄瓜多尔和巴拿马等国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军政权。导致拉美国家该时期一系列军事政变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拉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不是民主政治的进步而是军人独裁的产生 ?拉美国家的军政权为何会出现上述不同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