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振振有词     
一个小偷来到X科长办公室行窃.但才进去不久.X科长和他的司机就进来了:两人开了灯,便看见那个小偷。司机立即过去要捉小偷。但是坐在X科长办公桌前的那个小偷一点也不害怕.居然还大喝一声:“你要干什么?”司机被小偷一喝.愣住了。小偷这时开口了:“这里没你什么事,你出去。”司机说:“凭什么?”,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消息,小偷偷走自行车后,由于失主雇了"摩的"紧紧追赶,慌不择路逃上机动车道,被一辆大货车碰刮、碾压,造成多处骨折。出院后小偷将失主和大货车司机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9万多。法院根据小偷、大货车司机和失主的过错,判决他们依次承担55%、35%和10%的民事赔偿责任。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为失主叫屈。法院判决失主赔偿小偷的依据是失主在追小偷的过程中没有尽到"预见义务"。所谓预见义务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后果存在预见的义务。应该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后果,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的,过于自信可以避免危害性后果而没有停止行动的,造成了危害性后果的依法应该受到处罚。失主是否存在预见义务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失主如何追逐小偷以致小偷逃到机动车道上?小偷跑到机动车道后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2,(7):74-75
一份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小偷反腐十年十案图”引发热议。许多网友调侃说:“小偷,反腐战线上的一支奇兵。”有迹象表明,窃贼们在光顾贪腐官员豪宅时,已越来越“不客气”。  相似文献   

4.
陈耀 《学习导报》2010,(14):42-42
大鱼问小鱼:“钓钩上挂着一条又肥又姨、肉质鲜美的蚯蚓。你们会想什么办法吃到它,又不被钓住?”小鱼们听了,各自想开了计策。  相似文献   

5.
在座的各位和广大积极分子为什么拥护这个宪法草案呢?为什么觉得它是好的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第一,这个宪法草案,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最近五年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经验,总结了最近几年来社会改革、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6.
老虎觉醒     
风声 《当代工人》2011,(19):25-25
一根小桩子,一截细链子,竞拴得住一头半吨重的大象。这是不是很荒谬?可这种荒谬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时,用一条铁链把它绑在水泥柱上,小象力气小,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小象渐渐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大象,凭着力气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仍不挣扎。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的一生,要接受来自多方面的考验,来自小偷的考验即是其中一种。报载,被誉为“为民书记”的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家里曾有小偷光顾。小偷翻箱倒柜,结果只偷得4000元现金和两条烟。而现金还是郑培民的女儿出差后尚未归还的公款。数日后,盗窃案告破,小偷的交待与郑家的报案情况完全一致。可以说,郑培民经受住了来自小偷的考验。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过得了类似郑培民所经受的考验。有例为证:有“挎包局长”美誉的宝鸡市公安局长范某,小偷在他家盗得现金万元及金戒指、金手镯等财物,盗窃案破而原形毕露,没能经受得住小偷的…  相似文献   

8.
狮子看见一条疯狗,赶紧躲开。小狮子说:“爸爸。你敢和老虎猎豹争雄,为何躲避一条疯狗?”雄狮问:“孩子,打败一条疯狗光荣吗?”小狮子摇头。“让疯狗咬一口倒霉不?”小狮子点头。“既然如此,干吗要去招惹一奈疯狗?”——不是什么人都配做你的对手,不要与那些没有素质的人争辩。  相似文献   

9.
习惯与自然     
《党课》2013,(22):88-88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再挣扎。  相似文献   

10.
邓林 《学习导报》2010,(14):52-52
爸爸爱整齐,爱干净,穿衣简单、朴素、老一套。除了早年在法国、苏联等地他穿西装,以后,他从不穿西装。冬天出门散步,不爱戴帽子,不爱戴围巾,下身只穿两条单裤,一条布衬裤、一条涤卡裤:上身一件衬衣、一件毛衣、一件中山装,有时候再套件大衣,下雪天也是一样。谁劝他多穿件衣服,他会说:“没那个福气。”或者反问:“你冷不冷?你不冷干嘛让我多穿?”他不喜欢毛手毛脚,丢三落四。  相似文献   

11.
小吴入村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个下马威:村里的一只狗不厌其烦地追着他狂叫,让他很狼狈。或许那狗在想:“这个人是谁?以前没见过,不像本地人,很可疑。”来自江南的城里娃,来自南开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第一天下农村,遇到这么点小挫折也算不得什么,可不成想,这只是个开始。  相似文献   

12.
邓林 《新湘评论》2010,(14):52-52
爸爸爱整齐,爱干净,穿衣简单、朴素、老一套。除了早年在法国、苏联等地他穿西装,以后,他从不穿西装。冬天出门散步,不爱戴帽子,不爱戴围巾,下身只穿两条单裤,一条布衬裤、一条涤卡裤:上身一件衬衣、一件毛衣、一件中山装,有时候再套件大衣,下雪天也是一样。谁劝他多穿件衣服,他会说:“没那个福气。”或者反问:“你冷不冷?你不冷干嘛让我多穿?”他不喜欢毛手毛脚,丢三落四。  相似文献   

13.
《廉政瞭望》2009,(5):32-33
近来,一本叫《中国不高兴》的书在中国热卖,被称为十多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升级版。书中激烈的民族主义言词,引发了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争论。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它的背后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它是否就能够代表第二次“中国可以说不”的浪潮?  相似文献   

14.
—深夜里小偷撞到了“枪口上”2001年7月27日,古城宝鸡,夜幕降临,灯火通明,车流不息。10时50分许,宝鸡市公安局一民警因有急事坐车来到机关,好生奇怪,办公室的门死活打不开。情急之中,他心头闪过一道阴影:“机关大楼十多次被盗,今晚莫不是小偷又来对我下黑手!”禁不住倒抽一口凉气,便喊来值班的同志帮他看个究竟。他爬上窗户,拿手电一照,“嘿!”果然有个贼裹着被单靠在门后死命地卡住门锁。“滚出来,要不我开枪打死你!”小偷见无路可逃,战战兢兢走出门来,毫无反抗束手就擒。撕开蒙在小偷脸上的黑色面纱一看:…  相似文献   

15.
革命烈士方志敏不仅是一个革命家,还曾是一个有建树的文学青年。方志敏踏上文学创作道路,与上海《民国日报》有关。1920年,方志敏在南昌工业学校上学,他订阅了当时的先进报纸《民国日报》。有一天,副刊上有一篇白话小说《捉贼》,描写的是学生们吊打小偷的情景。他看过后认为,比小偷坏的触目皆是,军阀、政客、资本家、地主都是操戈矛的大盗,为什么大盗都逍遥自在?并将此写成文章参加报社举办的讨论。他的文章被总主笔兼总经理的邵力子收到,邵见其文章分析透彻、中肯,便给他去信,希望他用白话小说、白话诗来唤起民众。方志敏…  相似文献   

16.
要站得更高     
《学习导报》2014,(1):63-63
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昵?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相似文献   

17.
如果商家想要主推一批600元的连衣裙,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位资深经理说:“秘诀就是在这条连衣裙旁边放一条标价为1800元的相近款式连衣裙。”两者价格一对比,顾客纷纷埋单,屡试不爽。“便宜至上”的价格取向从来都是顾客的“心头好”,如果连衣裙本身不便宜怎么办?那就创造出便宜的感觉来。这正是一种“心理战术”。  相似文献   

18.
阚文 《廉政瞭望》2008,(8):14-15
改革开放以来30年反腐倡廉的成功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这条道路是怎么走出来的?特色在哪里呢?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19.
王先生住的是妻子单位的家属宿舍。这天,王先生家中进了小偷,丢了不少值钱的东西,公安机关勘察了王家被盗现场,认为小偷是通过厨房防护栏进入房屋的。而此防护栏是某建筑公司安装的。几年前,这家公司为本楼更换塑钢窗挪动过王先生家的防护栏。王先生认为家中被盗与建筑公司安装的防护栏不规范有关,他把建筑公司告了,要求该公司赔偿他家被盗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彭真、杨尚昆两位老叔叔分别问过刘源:“毛主席为什么要搞‘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打倒你父亲?”这正是刘源一直想问他们,而又没好开口的问题。这是一个神秘而又引人注目的历史问题。“文革”伊始,毛泽东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里就指出:要联想“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的形‘左’而实右”。不久以后,又坦言决心倒刘起自“二十三条”之时,本文正是从1962年切入,重点叙述“四清运动”的始末,分析毛刘的同异,探得“天壤之别”的两种指导思想。追流溯源,追到“新民主主义制度”;又山高水长,简括出两条“南辕北辙”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