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毫无疑问,邓小平是公认的一代伟人。但问题是,我们该明白,其伟大之处究竟在哪些地方。或许,这才是对邓小平最大的敬意,也是最好的怀念。往事并不如烟,邓小平一生的经历和作为,可以直抵国人内心深处。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同样改变了国人在上个世纪的活法。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长李洪峰是邓小平研究专家,他在谈到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比较时,曾将不同点概括为"毛浪漫,邓实际;毛豪放,邓简约;毛奔腾澎湃,邓静水深流;毛光芒四射,邓简洁凝练"。  相似文献   

2.
张曙 《党史博采》2014,(8):16-20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在国人的眼中,他是开国元勋,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是新时期人民解放军的统帅,是20世纪中国三位世纪伟人之一,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典范……他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声誉。在外国人眼中,邓小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3.
从新时期几项重大决策看邓小平的务实风格曹春荣邓小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的领导风格。坦率、稳健、开放,“棉里藏针”等,都是他的领导风格的一个个侧面,而其主导则是务实。对此,不仅国人有口皆碑,国外众多政治家也都称...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毛泽东侧重于以哲学治国的话,那么,邓小平则转向了以经济学治国之道,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劣根性,回答了国人长期普遍不解的国运问题。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结束了中国经济学的贫困。邓小平经济理论,不是线型、平面理论,而是创新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对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大政策”、“大原则”、“新办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自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国人激奋...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强盛,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而奋斗的一生。他朴实的语言、坚定的意志、硬朗的性格、务实的作风、果敢的决策、敏锐的洞察力,给国人和世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所锤炼出的崇高人格,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综观邓小平一生的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邓小平的伟大人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1994,(8)
企业的实力在科技本刊特约记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做出的精辟论断。犹如一颗闪闪的明灯,这个论断使得无数国人豁然开朗,我们这个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震撼全球的国度,又重新认识了科技的威力。中国汽车工业的先驱─—第一汽车集...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的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也是全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能够指明方向,表明形象。在世纪之交,在邓小平逝世后,我们承担着跨世纪的历史重任,面对着改革和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向何处去,这确实是国人关注、世界瞩目的大问题。十五大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战略部署,明确…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生平研究是邓小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邓小平生平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本文拟对不同时期邓小平生平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特点作扼要的介绍,并就邓小平生平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郭兵 《学习论坛》2000,(5):16-17
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我党站在政治和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统筹全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该战略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舆论宣传如火如荼,各项措施纷纷出台,沉寂多年的西部变成人们心目中的一片热土。 关于这次西部大开发,国家的最终目标是:以开发西部为突破口,带动全国经济的大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狭隘地把西部大开发看成只是西部人的事,只是开发西部的举措,而应当认识到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全国…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社会主义方法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方法论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结构体系。可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方法论的整体结构形如一株参天大树,各部分就是这株大树的有机组成部分。实事求是方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方法论的根基;界定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方法论的主干;界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方法论的繁茂树冠——枝叶部分。研究和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方法论,必须从研究和学习实事求是方法论思想着手;研究和学习邓小平社会…  相似文献   

12.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创新性、开放性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而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一方面,它是邓小平对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规律和总趋势科学总结和预测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另一方面,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是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历史地位和贡献的定位和肯定,也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以“总设计师”来称谓邓小平。这一生动而富有概括力的提法,成为对邓小平在新时期贡献的通行表述.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的科学成果,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光芒。概括地说,邓小平经济理论所蕴含的方法论原则有以下一些内容,值得我们深刻地学习领会。第一,从政治角度观察、处理经济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设计、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毛泽东思想人才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理论体系。一、邓小平人才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毛泽东思想人才理论是邓小平人才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毛泽东思想人才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世声     
《党课》2012,(21):125-125
国人管谁都叫“老师”,和国人信各种各样的神在逻辑上或许是一致的;表面上是尊敬,实际上多是因为功利和怯懦而进行的廉价的精神上的行贿——不得罪你,而且相信总有一个是灵的。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必须要弄通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且指出:“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人民日报》1993.1.18)近年来,国人学习这一科学  相似文献   

18.
国人企盼、世界瞩目的1997年7月1日越来越近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耻辱的辉煌之日,是“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首次实现之日。“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一、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是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夙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人民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人民解放军用武力收复香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毛泽东、周恩来高…  相似文献   

19.
艾新全 《世纪风采》2012,(10):11-13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时,他的舅舅淡以兴已满4岁。邓小平从牙牙学语时起,经常被母亲淡氏带回娘家,舅甥俩常在一起玩耍。邓小平和舅舅淡以兴虽说是两辈人,但他们在一起捉迷藏、玩耍时,从来没有顾及辈分不一样,而完全像一对志趣相投的小伙伴。舅舅比邓小平大,处处护着邓小平;邓小平机智聪明,舅舅有了事他就主动帮忙。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也是邓小平去世五周年。当我们站在新世纪,回眸中国的百年沧桑,更加感受到邓小平的伟大。江泽民同志称赞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道出了历史的真实和人民的心声。邓小平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深刻的思想家,又是一位具有非凡魅力的伟人:他不仅以他创立的光辉的革命理论指引着我们,而且以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来的鲜明的革命风格感召着我们。他的一生“三落三起”,坎坷曲折,但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忍。邓小平在治党、治政、治军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和非凡魅力,为海内外广泛称道:这是一本专门介绍、解读邓小平独特风格和魅力的书,即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征得作者同意,本刊现将此书节选连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