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观     
《廉政瞭望》2014,(9):18-19
##正##【皇帝没了,太监哭了】@万网互通:溥仪被赶出皇宫,皇城内外一片悲嚎。悲伤的不仅仅是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还有大批给皇宫生产特供的人、抬轿子的人、倒屎倒尿的人,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人在街上大哭,其中太监哭得最惨的,逻辑也最强:皇上没了,谁还要太监?  相似文献   

2.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沉淀了丰厚的国宝文化。这些国宝主要集中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皇宫内院,供他们把玩、欣赏。清王朝作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朝代.集历代国宝之大成,无论是数量还是品位都超越了其他王朝。皇帝溥仪退位时,曾下令将2500名太监遣散出宫,许多太监在离开时将大批国宝暗中带出宫去,致使为数可观的国宝流落民间。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有不少清廉官吏,曾赋诗拒贿,取信于民,传为美谈。包拯60岁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不料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派来送礼的太监听包拯的家人说寿礼一概不收,便索来红纸一张,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礼不通。”包拯看后,挥笔回道:“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看后,为包拯的人格所感动,就带着礼回宫去了。明代李汰到福建任主考,有人暗中送他黄金以通关节,李汰断然拒绝,并当场答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  相似文献   

4.
张鸣 《廉政瞭望》2011,(5):48-48
被阉割了进宫服侍皇帝和后妃的人,学名叫宦官。贬则叫阉人、阉竖,中性的叫寺人,褒则为貂趟、常侍、黄门。到了明代,则变成太监。明代的太监,尤其是司礼监和司马监的太监,权倾朝野,有时能当朝廷的大半个家,所以,又被尊为公公。不管称呼他们什么,历朝历代,这些缺零件的男性,其实是最靠近权力中心的人。  相似文献   

5.
青文 《党风建设》2002,(11):27-27
《亚洲华尔街日报》选出1000年来世界最富的50人。在人选的50人中,有6个是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太监刘瑾、清代商人伍秉鉴和20世纪40年代的宋子文。  相似文献   

6.
两首柜礼诗     
宋朝有名的清官包拯写过一首拒礼诗。 那是在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他吩咐儿子包贵,不管是谁送的寿礼,一律不收。但出人意料,皇上竟然派人送来了寿礼。面对皇上送的寿礼,包贵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送礼的太监写几句,以便向其父禀报。于是,太监挥毫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7.
两首拒礼诗     
蒋光宇 《奋斗》2009,(2):63-63
宋朝有名的清官包拯写过一首拒礼诗。那是在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他吩咐儿子包贵,不管是谁送的寿礼,一律不收。但出人意料,皇上竟然派人送来了寿礼。面对皇上的寿礼.包贵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送礼的太监写几句,以便向其父禀报。于是.太监挥毫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8.
古印度,一名死囚在临刑前突然被告知:如果他能端着满满一碗水绕着皇宫走一圈而滴水不洒,国王就赦免他。死囚答应了。 消息传出后,百姓都围着皇宫看热闹。皇宫周围是高低不平的石子路,还有十级上上下下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张鸣 《廉政瞭望》2013,(7):48-48
说起李莲英,都知道他是西太后最得宠的太监。批评西太后的人,往往拿李莲英说事,说她宠信太监,祸乱朝廷。但是西太后却一直感到很冤,一叠连声地说,她不是汉太后,没有宠信过宦官,李莲英从来就没有对政事插过一句嘴,凭什么说人家干政?  相似文献   

10.
罗马尼亚剧变近11年,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得更糟了,连罗马尼亚人自己都说不清。我的朋友韦拉总结说:“过去,人们有面包没有自由;现在,有了自由却没了面包。”  相似文献   

11.
正明朝天顺年间,权臣石亨在朝中只手遮天。许多人上书弹劾,揭发石亨贪赃枉法的劣迹,石却纹丝不动。恭顺侯吴瑾是石亨的政敌,为了扳倒对手,他决定换一种手段。一天,皇帝带着吴瑾和几个太监登上翔凤楼,登高望远,很是惬意,突然皇帝指着皇宫附近的一座异常奢华的院落问吴瑾:"你知道那是谁的房子吗?"  相似文献   

12.
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奇怪并不奇怪,不奇怪才怪,因为突破的都是底线,  相似文献   

13.
《党员干部之友》2006,(4):43-43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1417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层叠式宫殿建筑群。  相似文献   

14.
秦力 《党风与廉政》2002,(10):44-44
据《明史纪事本末补篇》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带人亲自查抄刘瑾家产后,共得“金二千九百八十七万两,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余万两,宝石二斗,金甲二,金钩三千,玉带四千一百六十二束。”这么多的财产都是刘瑾贪污受贿所得。刘瑾本姓淡,陕西兴平人,六岁时被镇守太监刘顺收为义子,改姓为刘,后进宫当了太监,由于刘瑾善于投机钻营,得到明孝宗朱佑樘的赏识。弘治五年(一四九二年)立朱厚照为太子后,便命刘瑾侍奉太子,刘瑾投其所好,朱厚照越发宠信刘瑾。弘治十八年朱厚照即位为武宗,很快便提升刘瑾为内监官、总督团营、司礼监等,掌握…  相似文献   

15.
汉字小幽默     
《党课》2010,(10):113-113
兵对丘说:兄弟,睬上地雷了吧,两腿咋都没了? 王对皇说:当皇上有什么好处,你看,头发都白了。  相似文献   

16.
王连第 《奋斗》2005,(3):55-56
庸者,见识浅陋,胸中乏术,无所作为是也。庸官。是平庸无能者为官。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老百姓管庸官叫做:草包头顶个鸟纱帽。但庸官其人.绝非草包;他在保鸟纱帽官位时,却比谁都精明。他自认为比贪官精明.他说:“因贪污受贿把鸟纱帽弄掉了。那都是傻蛋:没了官便什么都没了,保住了官便什么都保住了。”  相似文献   

17.
审判长问一贪官:“多年来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那么,常送钱和送钱最多的人,你一定记得很清楚吧?”贪官愣了愣.咧开嘴说:“不瞒你,越是常送钱、多送钱的,我倒不在意,记不清了:但那些沾过我的光却一毛不拔的人,我倒是记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18.
古人以诗拒“礼”,端庄文雅、幽默感人。包拯60岁生日时,皇帝念他德高望重,要为他做寿。包拯只好奉旨,但他特地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谁知来送寿礼的第一家就是当朝天子,来人是六品司礼太监。这下可把包贵给难住了:万岁爷送来的礼敢不收吗?他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理由写明白。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  相似文献   

19.
在古印度,一名死囚在临刑前突然被告知:如果他能端着满满一碗水绕着皇宫走上一圈而滴水不洒,国王就会赦免他。死囚答应了。  相似文献   

20.
被阉割了进宫服侍皇帝和后妃的人,学名叫宦官。贬则叫阉人、阉竖,中性的叫寺人,褒则为貂珰、常侍、黄门。到了明代,则变成太监。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