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另一种颜色     
周蓉 《法制博览》2009,(6):14-15
应该说,辰树从没出世起就注定了他命运的方向。 父亲,一个在他生命中重要的、却在他生命还未开始就已缺席的角色,是个与辰树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而辰树惟一的世界——母亲,那个曾经辛酸地应允辰树定会给他幸福的女人,却在辰树4岁时被发现患了癌症而无法给辰树最好的生活了。  相似文献   

2.
沙皇和衬衫     
有个沙皇病了,他说:“谁能治好我的病,我就把一半国家分给他。” 所有的贤明之士都来了,研究怎样治好沙皇的病。谁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有一个聪明人说,他能治好沙皇的病。他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幸福的人,把他身上的衬衫脱下来给沙皇穿上,沙皇的病就能好。”  相似文献   

3.
天坛医院 王博 患者赞他“王一针” “我不让你扎,你粗手粗脚的给我扎坏了怎么办?我要换个女护士.”这是王博刚到天坛医院急诊室时的情景,在他面前上演着各种不信任.“作为屈指可数的男护士,一定要干出样儿来!”王博暗下决心.如今,在输液室只要是王博的班,几乎都是其他的护士挂液,他一个人为病人扎针,患者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王一针”.  相似文献   

4.
某诊所里有三位牙医,医术都很不错,但三个人各有各应酬病人的方法。第一个:“什么?这样就不痛?对了,这样就不痛!”他一面说,一面就动手拔去病人的坏牙。第二个:“很痛吧?很痛吧?我想还要稍微忍耐一下,好吗?再过一会儿就好了。”他是“同情格”,病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安慰,其实他拔牙时一样够狠的。第三个:根本不同病人说话。他板起脸孔,病人  相似文献   

5.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1):44-44,46,47
<正>在这种机制下,医生的生活有保障,没有从病人身上挣钱的欲望,可以将救死扶伤放在首位;相应地,病人并不觉得受到了医生的盘剥。学者杨念群先生在《再造"病人"》一书中曾经引用了晚清小说《医界镜》中的一段话:"现今医界坏极,可靠的人,竟自不多,而病家请医,又全是外行,以耳为目,不问其人之实学如何,治效若何,只要听得名气响的,便请他施治。及至服他的方子,无效,不怪医者之贻误,反说已病至难医。"这是小说家借人物之口对当时医界乱象的评价,其中可玩味之处颇多。晚清是旧秩序崩塌和新秩序萌芽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嘴硬的鹦鹉     
大家都知道,不让病人知道的病,是癌症。病人自己知道,却不愿让别人知道的病,是性病。把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的,是泡病。面无血色,不能吃盐的是肾病。受不了大补的是虚病。脑满肠肥,说话无度,舌苔发黄的是实病。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与法》2007,(3):47-48
编辑同志: 我是个12岁的女生,长得活泼可爱。可最近出一桩怪事,某杂志的封面刊登了我的大头彩照,而我和父母事先都不知情。经向杂志社了解,原来是摄影记者叶某拍摄和投给杂志社的,叶某因此还获得了一笔可观的稿费。我们找到叶某,得知是他在我们学校组织师生外出参观时偷偷拍的。真相大白后,我和父母都秀气愤,  相似文献   

8.
各种“病”     
冯景元 《法制博览》2011,(16):58-58
大家都知道,不让病人知道的病,是癌症。病人自己知道,却不愿让别人知道的病,是性病。把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的,是泡病。面无血色,不能吃盐的是肾病。受不了大补的是虚病。脑满肠肥,说话无度,舌苔发黄的是实病。  相似文献   

9.
周兴旺 《工会博览》2014,(28):13-13
有个河南小伙子叫付永伟,是个80后。2005年,高中毕业的付永伟来到北京,在东城区一家公司当保安。24小时在岗,小付觉得工作很枯燥。他经常站在公司门口,望着人群,给自己“放风”。每当有邮递员蹬着自行车经过时,他的目光都追出很远。  相似文献   

10.
付账前提     
很多天了,贫穷的裁缝师杰弗里都焦虑万分。他的妻子病得非常严重,他想让全镇最好的医生桑德斯来给她治病。然而桑德斯不愿出诊,原因有二:一、杰弗里穷得叮当响,肯定付不起医药费。二、杰弗里的妻子已经病入膏肓,未必能挽救得过来。如果他的妻子死了,杰弗里就更不会付钱给他了。因此,  相似文献   

11.
投其所好     
杜维诺先生经营着一家高级面包公司,他一直想把面包推销给纽约一家大饭店。一连4年,他天天给那家饭店的经理打电话;甚至在饭店里订了个房间,住在那儿,以便随时同经理谈生意。但是他一无所获。就在他失去信心时,有人给他一条“妙方”。于是他改变策略,打听那个经理最热衷的是什么。杜维诺终于发现,那位经理是一个叫做“美国旅馆招待者”组织的成员。不止是成员,由于他热心,还被选为主席。于是杜维诺再去见他时,一开始就谈论他的组织。哈!反应令人吃惊。他跟杜维诺谈了半  相似文献   

12.
何处觅乡愁?     
石破 《南风窗》2014,(3):7-7
<正>我们过春节,其实是在寻觅乡愁。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人膏盲。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胡斐用瑞士方言把这种病症命名为"思乡病",并把它"翻译"成了希腊语:他把希腊语中的"nostos"(意思是"回家")和"algos"(意思是"痛")这两个单词组  相似文献   

13.
桂希恩并非出身于医学世家,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中没有一个人是学医的。然而,桂希恩从小酷爱运动,深知健康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他还热衷于探险,特别是探究人体秘密。因此,填报大学志愿时,桂希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济医科大学的前身--武汉医学院。桂希恩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1960年,桂希恩从武汉医学院毕业,志愿赴青海省从事地方病防治及临床医务,在那里一待就是16年。他经常一个人骑着马到处走,给牧民们治病、抽血打针、访贫问苦。在那里,他接触了鼠疫、绦虫病、乌孜杆菌等几乎青海所有的地方病,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医疗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B医生是广州某区医院主治医师。他师承中医名家,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往往是药到病除,因而小有名气。一次,他在东莞农村的亲戚患坐骨神经痛,家人请他去帮忙治病。B医生开了几剂药,病人服下后果然有效。亲戚提着一大包礼品来谢他,感  相似文献   

15.
近日,有位老师告诉我:他们学校有一名高一的学生被公安局抓了。这名学生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读小学时,父母每天给他50元的零花钱;读初中时,每月给他3000元生活费和零花钱。有了钱,他买好的东西吃,买时髦的衣服穿;请同学进馆吃饭时,点高档的菜,喝贵的酒。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消费的欲望越来越大,不断加码向父母要钱,而父母又不能正确对待,在这名学生进入高中后,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里,特别是写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人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他素衣纶巾,手摇羽扇,端坐四轮车上,飘然而出的形象。羽扇纶巾后来成了戏曲舞台上诸葛亮特有的穿戴。  相似文献   

17.
当他掏钱出来结饮早茶的帐时,我发现这位富翁有一点同我这穷记者相似:身上没带多少钱,既没有常见的大钱包里那一迭大钞所表现的厚实,也没有常见的挥手而出的万通、牡丹、长城卡所表现的潇洒。他笑笑说:“我身上钱不多。通常也不吃早餐,一天只吃两顿,中午?一个饭盒而已。”这就是广州城里的一个身家数千万下属企业达17家的私营业主。《南风窗》的老读者也许还记得创刊号上那一篇文章——《投个眼风给巴黎》,说的是几个个体户自费  相似文献   

18.
张女士的父亲80多岁了,一天夜里,他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了,而且行动不便.除了视力急剧下降外,眼睛还有震颤的现象.家人马上送他去医院诊治,医生说是脑中风.明明是眼睛出了问题,怎么最后成了脑中风? 脑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小华同学13岁生日,老师祝他生日快乐.并送一个小礼物给他。”同学们都吃惊地望着我,而当小华从我手中接过一支钢笔时.教室里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教育家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20.
叶竹盛 《南风窗》2014,(18):9-9
<正>前不久,一位病人在高压氧舱中治疗时,掏出打火机点烟,导致爆炸,病人严重烧伤而死亡,昂贵的医疗设备也彻底损毁。在高压氧舱里吸烟!这种"秀智商下限"的行为自然会激发无数人的智商优越感,众多网友用流行的"不作不会死"来讥讽该病人。智商优越感进而引发了道德优越性,当院方以人情道义的名义,补偿病人家属数万元之时,许多人认为医院不应该出这笔钱,因为事故责任完全在病人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