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格 《世纪桥》2014,(1):20-21
延安时期是指1935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的13年,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间最长的时期,也是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时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通过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实践,得到创新与发展。延安时期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充分适应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曹芳 《理论研究》2020,(3):64-68
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民族干部的院校,自成立起经历了成立与初步发展时期、延安大学时期、三边时期和城川时期四个阶段。延安民族学院是民族教育的典范、民族政策的智库和民族干部的摇篮。当下,传承延安民族学院的红色革命历史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工作的特殊性和坚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有效、科学地处理和应对国内民族问题,并完善发展了毛泽东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这些理论和政策丰富了马克思民族理论宝库,也实现了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本文以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族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族理论政策进行分析归纳,并对这一时期民族理论的规律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都应一律平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经济腾飞、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政策导向。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新疆的实践和发展证明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创建时期、形成时期、完善时期。梳理中国民族理论的发展史,讨论它的贡献,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民族理论的学科地位,自觉地运用民族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维护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6.
陈夕 《党的文献》2007,(5):63-67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加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中国共产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逐步深化了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同少数民族进行了更多的接触,对中国民族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民族理论和政策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关于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理论原则和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是党制定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方针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新世纪我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民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于民族发展的理论体系,对成功地解决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自建党90年来,始终推进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与创新,走过了一条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确立、系统化和进一步完善的道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问题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汤洁 《党史纵横》2020,(2):44-46
李维汉(1896—1984)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民族理论和实践专家,民族思想博大精深。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出了许多适合国情的民族理论观点和民族政策思想,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重视和采纳,为我党成功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3下面,我们就从李维汉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择的历史贡献和对民族干部培养这两方面,一起重温一下李维汉与新中国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工作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工作理论。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继承和发展70年民族工作的经验,在理论上搭建了“怎样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怎样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上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曾鹿平在2016年第5期《延安大学学报》撰文说,1935年~1948年的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与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延安时期是新中国的雏形,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运行机制均可在延安时期找到其源头。其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历史。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对少数民族进行摧残、压迫,在近代又增加了帝国主义的残酷奴役和压迫,致使少数民族人民祖祖辈辈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依据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在民族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本文仅就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民族理论、政策及其实践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青觉 《实践》2010,(2):13-15
<正>一、发展:贯穿于60年的实践发展是一种扬弃,是对曲折的修正与超越,是一种自我创新与探索。作为一种扬弃,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首先是对旧社会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与民族同化政策的否定,并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取而代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核心从根本上改变了各民族的政治命运与政治地位,各民族实现了彻底的翻身与解放。  相似文献   

15.
雷振扬 《实践》2010,(8):16-18
一、中国特色民族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体系,是我们党应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的产物,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结果。新中国建立6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民族理论与政策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情况,特别是民族工作的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辟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政策的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和党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把中国的民族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毛泽东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进行分析阐述,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形成、发展和聚积起来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丰富的实践内容,培育了独具特色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中华民族精神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刘光照 《世纪桥》2012,(21):19-20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民族关系的特殊实际,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的价值导向。民族工作必须做到: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为指导,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探索,通过调查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总结民族工作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逐步地明确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方向,形成了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等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问题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这些路线和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有效地把少数民族动员和组织起来,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总目标。这对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于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国内的民族压迫制度,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