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类似电影作品录像制品与MTV的法律性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震 《中国司法》2007,(6):95-96
类似电影作品,即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指由多人共同创作,以拍摄电影的方式及步骤制作而成的电视片或录像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电视片或录像片都属于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例如复制性地录制他人演唱、演奏、舞蹈等表演活动而制作的电视片或录像片  相似文献   

2.
衣庆云 《知识产权》2012,(9):42-47,53
在电影作品著作权立法问题上,无论是现行著作权法的立法模式还是修改草案的立法方案,都明显不够妥当。原因之一是在理念上和立法上没有区分电影作品本身与电影录制品。这一区分是厘清电影作品相关法律关系的前提,是电影著作权法律制度构造的基础。因此,现行著作权法关于电影作品和录像制品的分类标准是错误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取消录像制品这一类别也是不当的,适当的方案是采用电影作品和其他视听作品的分类,赋予含义单纯化之后的录像制品以邻接权。相应地,我国著作权法将电影作品的原始著作权归属于制片者的做法,既不合法理,又漠视了作者的权利。只有在著作权原始归属于作者的前提下,作者才可能享有电影收益的再分配权。  相似文献   

3.
《政法学刊》2017,(3):12-23
对网络游戏画面的版权定性,是解决网络游戏盗版、网络游戏直播等网络游戏版权纠纷的前提。首先梳理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画面的概念,界定网络游戏画面的内涵与特征,从作品的构成要件出发,论述了网络游戏画面的可版权性。进而在确定网络游戏画面应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前提下,检视我国目前著作权法对网络游戏画面保护的缺漏,发现并阐析了已有的类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和《著作权法(送审稿)》中的"视听作品"这三者均与网络游戏画面具有不可兼容性,难以将其纳入相应的保护范围,有必要对相关规定进行完善。最后通过研究各国保护网络游戏画面的模式,揭示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继而提出相应建议:完善《著作权法(送审稿)》中"视听作品"的含义和范围,将视听作品的定义重点放在"连续动态画面"和"视听觉(视觉)感知"这两方面;采取"视听作品"的全新概念,而不是扩大解释"电影作品和类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4.
各国著作权法对电影作品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从表现形式这一角度入手来进行的。我国著作权法对电影作品的定义除了表现形式的限定性之外,还加上了创作方法的限定性,即电影作品必须是通过摄制的方法创作的。这样一来,诸如动画片、电脑游戏中的动画场面、FLASH等新型的在表现形式方面同于电影作品的作品,由于不是用摄制的方法创作的,在著作权法上的地位无法明确定位。在未来著作权法的修订中,应当重新对电影作品进行定义,去除创作方法的限定性,并应借鉴美国版权法有关电影作品和视听作品的规定,从表现形式这一角度出发建构一个在外延上大于电影作品的视听作品这一版权客体类型,并对电影作品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我国著作权法邻接权部分应当作出相应修订。  相似文献   

5.
2020年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1990年通过的著作权法继2001年、2010年两次修改之后,第三次修改的完成。此次修改著作权法的内容,包括将电影作品和类电作品改为视听作品,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法律衔接,完善著作权保护体系,全面提升了对著作权人的保护水平,势必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6.
陈绍玲 《河北法学》2011,29(6):99-104
从电影作品属于演绎作品的角度出发,在先作品著作权人只是授权电影制片人利用其作品摄制并传播电影作品,因此在先作品著作权人是能够单独使用在先作品的。从电影作品属于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的角度出发,各合作作者也仅授权制片者利用合作作品摄制并传播电影作品,各合作作者自然能够单独使用其作品。因此,电影制片者利用电影作品的方式是有限的,而"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著作权人也仅能对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本身单独行使著作权。  相似文献   

7.
胡云红 《知识产权》2007,17(2):24-31
电影作品同小说、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作品一起成为一些国际公约的保护对象,并受各国著作权法保护,但由于各国国内有关部门对电影作品的界定和流通习惯等不同,对电影作品的法律规定也不尽相同。随着各国电影文化交流的日益活跃,了解国际公约和相关国家对电影作品的保护,将有利于我国的电影作品的传播并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了相关国际条约对电影作品的规定,同时通过比较中日著作权法中电影作品的相关规定的异同,对电影作品的界定及其作者精神权利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通过对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的创造性选择和编排而形成的汇编作品,汇编人对其享有著作权.汇编作品的集合性和独创性特征是决定汇编人对汇编作品享有权利的基础,其中独创性特征则是汇编作品的最重要特征.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汇编作品的独创性首先体现在对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但是对于他人使用汇编作品的内容是否构成对其汇编作品著作权的侵犯,在实践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此,各级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戚笑雨 《法制与经济》2009,(22):101-101
电影作品同小说、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作品一起成为各国各地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但对电影作品的法律规定也不尽相同。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台湾地区电影作品著作权的行使来介绍台湾电影著作权,有助于我们认识台湾电影著作权立法的现状,藉以增进相互了解,彼此借鉴,进一步推进两岸电影著作权立法的国际化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0.
电影作品同小说、绘画、音乐等文学艺术作品一起成为各国各地区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但对电影作品的法律规定也不尽相同。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台湾地区电影作品著作权的行使来介绍台湾电影著作权,有助于我们认识台湾电影著作权立法的现状,藉以增进相互了解,彼此借鉴,进一步推进两岸电影著作权立法的国际化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1.
管晓峰 《政法论丛》2011,(3):113-119
近年一些影视作品中混入一些与故事情节没有关联的广告画语,突兀的广告打断了故事和观赏愉悦感,引起了消费者反感。植入广告的原则应当是艺术性第一,广告性第二,制片方不可在影视作品中肆意植入广告,这应当是影视作品制造业商业伦理的一个基本内容,以不惹受众反感为基本标准。商业道德在任何产业都是存在的,它没有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没有文字规范,只是以争议是否得到多数人的褒贬来判断其是否有瑕疵,监管部门可以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12.
李煜兴  叶必丰 《法学论坛》2005,20(3):141-144
杨海坤、章志远在其专著<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中,站在中国法治与宪政思想的高度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行政法学的发展状况,对二十多年来行政法治建设过程中一系列主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并在吸收国内外最新行政法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创造性地阐发了中国行政法的基本理论.该书是一部集专业性、理论性、继承性和创造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研究型学术专著,体现了我国行政法学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反映了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教学课件著作权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作者智力投入,因其具有独创性而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依据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课件可分为软件作品和综合作品两种形式。在课件著作权归属问题上,除教师根据学校专门安排的课件创作任务而完成的课件或工作合同对课件归属另有约定的以外,课件作品的性质应为教师的个人非职务作品。课件中对他人作品的使用应当严格限制为课堂教学使用和教学人员使用,校外培训使用、远程教育使用以及学生使用,均不构成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抄袭他人课件后在教学中使用的行为因不具有"已经发表的作品"的条件而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 the black box of creativ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sking about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creativity can influ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ities. We propose that, like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creativity spillovers occur and can be slowed by a creativity filter. We examine how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reativity and a melting pot environment, interact to influenc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data on 187 cities in 15 European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1999–2009, we advance the extant literature by providing evidence on the existence and dynamics of a creativity filter.  相似文献   

15.
Chris Dent 《The Law teacher》2013,47(3):228-247
We, as researchers and lecturers, produce new knowledge that attracts copyright, but standard understanding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 the right as an incentive to create – do not appear to fit our circumstances. Expressed differently, the individual is at the centre of the justifications for IP law though there is little engagement, in the literature, with how the law operates on individual creator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roblem by adopting a Foucaultian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onstrained) decisions of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al policy of innovation. Foucault’s work is ideal for this endeavour as much of it focuses on the practices of the individual. For us as legal academics, and most likely for the many other innovators in society, the practices around creativity are the result of, to use Foucault’s term, the governmental rationalities that we have all been inculcated with. More specificall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proper conduct” and the norms of behaviour provides greater insight into the previous simplistic understanding that some individuals are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o create. The argument concludes with the assessment that copyright may not be important to the creativity of academics; instead, the IP right is of greater relevance to the publishers of our work – given the alternative role for copyright to facilitate the exchange of new creations.  相似文献   

16.
The authors analyze how different financial modes matter to the creativity of artists—whether they facilitate or interfere with the creativity that leads to artistic achievements. They first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factors involved—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motivation patterns. They next distinguish and analyze the nature and rationales of various modes of financing the arts, dividing these modes into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third sphere. Finally,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financing when applying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The investigation thereof relies predominantly on earlier work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economic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conducted among Dutch visual artists form the empirical basis of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7.
当代心理学关于创造性才能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创造性才能的认识从主观走向主体。当代心理学对创造性才能的本质内涵、静态结构、动态特征、人格因素、物质基础等的研究共识 ,使创造性才能研究成为科学。确立创造性才能是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根本原则 ;使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多角度地透视创造性才能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规律 ;确立从生活实际中探索创造性才能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应用于创造性才能培养的最终研究目标 ,是未来创造性才能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rtists’ work in performing arts institutions in Norway. Many scholars describe Nordic performing arts institutions as slow-moving and heavy “art factories,” where artistic creativity is almost suffocated within bureaucratic “prisons.” The general problem that we raise in the article is whether this pessimistic pictur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tate control, market influence, and artistic work is relevant for studying the performing arts today. The study is primarily based upon twenty-seven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informants in an institutional theatre and a symphony orchestra. We conclude that the actors in the Theatre are trapped—not so much within “a bureaucratic iron cage”—but rather within “an iron cage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while the musicians in the Orchestra enjoy the relative freedom and democratic power of a rather soft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9.
A new concept of “legal infrastructure” has recently been emerging and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China. The concept offers a no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China’s existing legal organism for creativity. For this academic mission, the perspective of venture capital is developed by this article in that it has been already been convincingly demonstrated by extant studies that venture capital is an indispensable catalyst for the output level of a country’s creativity. 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are that the current legal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impedes the life cycle of venture capital, to some degree, and in turn impairs the capability of creativity in China’s economy.  相似文献   

20.
科学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已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扩展创造性研究的途径,对创造性研究作教育学的考察。从教育的视野审视创造性,除了要充分吸收科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外,还要综合运用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思想和方法,把人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从人的本质把握创造性的人性根基;从人的生存特征认识创造性的双重超越特征,即精神超越和物质创新的统一;从哲学的视角,深刻挖掘创造性的内在精神;透过作为种系和个体的人的发展历史,考察创造性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