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在历次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它发生了"转向",攻陷了同宗的拜占庭帝国,给当时东地中海的政治版图带来了巨大变化。这次东征让拜占廷帝国陷入分裂与衰落,但也为威尼斯建立海上霸权提供了条件,由此也引发了威尼斯和热那亚在东地中海的争霸战争。  相似文献   

2.
信仰和奉献     
<正>近期,观看了一部宗教战争题材影片——《天朝王国》,讲述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对持续数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的评价众说纷纭,但研究者们对其中一点大都持赞成态度,那就是东征对西方文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东方进步文明阿拉伯数字、航海罗盘、火药、棉纸等在这个时期进入西欧,加速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成文艺复兴、近代商业文明的萌芽。片中主角一介凡人,因缘际会加入东征队伍,他坚持价值,承受一切,拒绝被污浊冲散或带走,最后成为真正的英雄。这是一个小人物用信仰和奉献,给时代留  相似文献   

3.
1998年是国际海洋年,人们从各种角度去叙说海洋、探究海洋和评说海洋纷争的由来及演变…··然而,,很少有人谈及这样一个话题——“海洋间谍”。“海洋间谍”的起源要从潜艇说起。几百年前,亚历山大一世曾下令建造一只用来测量海洋深度的玻璃桶,以便从中获取情报。陆上间谍起源于密探偷听,而“海洋间谍”则是起源于某种探测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据史料记载,在十字军东征时曾有水手依靠一艘水下船只潜入敌军海域。14世纪,人们发明了“水壶帽”——一种供当时水下侦察人员使用的特殊头盔。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发明家达·芬奇绘制出“水下…  相似文献   

4.
谢冬 《当代广西》2004,(16):23-24
没有健康,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亿万农民,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一件为民、便民、利民的大好事。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地图上看,内蒙古就像一只展翅的雄鹰,位于中国北部边题,与俄罗斯、蒙古交界。在这块太阳也需要走两个小时的广表的土地上,聚居着蒙古、汉、满、回等49个民族,总人口23O6万人,其中蒙古族377万人。内蒙古资源丰富,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炭”的称誉。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翻开历史的新篇章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时,新中国还没有诞生。当时在何种条件下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它的特殊意义和作用何在?这需要讲一讲内蒙古的历史。从清王朝到蒋介石国民党…  相似文献   

6.
夜宴越千年     
这是一桌丰盛的夜宴,苏东坡在遐思,毕升摆弄着泥活字,清明上河繁华又宁静_黑暗的中世纪,十字军正以基督的名义攻城掠地,蒙古的骑兵鞭击着欧洲,疯狂的酒杯中映着血水与火焰。欧洲疼痛着,体验文明的对撞。接受指南针和火药,不安地聚积前进的能量。马可波罗回到了威尼斯,带着象牙、瓷器、丝绸,带着他的游记和黄金王国的神话。欧洲抬起头,目光越过地中海,注视着更广阔的水域。郑和的宝船,当时海洋中最强大的舰队,落帆归航,满载万国朝冕的祝词和贡品。明朝微笑着,体验作为世界中心的满足。重农抑商中国的船队由海洋上消失。中国…  相似文献   

7.
在中蒙关系的发展需要一次强力助推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8月21—22日展开了对蒙古国的一次“走亲戚”式的友好访问。这也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1年来再次访问蒙古。习近平主席的访问,成为中蒙建立守望相助的睦邻友好典范的里程碑。 茫茫戈壁、青青草原,这是蒙古在中国人心目中固有的印象。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距离中国首都北京有多远?答案是约1300公里,这恰与北京同上海的距离相当。如果乘坐飞机,用时不到两个小时。这就是蒙古同中国的地缘之近。而这种近还体现在宽度上。中国拥有总长约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与多达14个邻国接壤,而这其中的中蒙边界便长达4700公里,两国是互为陆地边界最长的邻国。对这样一个地缘联系如此密切的邻国,中国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应该如何处理同蒙古的邻国关系?中蒙关系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怎样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0,(10):80-81
在人类军事史上,几乎没有一所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无不成为历史的主角。  相似文献   

9.
文化多样性下的“以人为本”与“和谐为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小文 《人权》2010,(6):8-11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正处在又一个重大转折时刻,继经济全球化之后,文化全球化成为紧随其后的一种必然趋势。传统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都主张一神论和普世论。正如亨廷顿所说,“自创始起,伊斯兰教就依靠征服进行扩张,只要有机会,基督教也是如此行事,‘圣战’和‘十字军东征’这两个类似的概念不仅令它们彼此相像,而且将这两种信仰与世界其他主要宗教区别开来。”这就有只强调自己的“人权”而罔顾他人的“人权”之嫌。而中国文明与此不同,更多地体现了“文化多样性与人权”的精神。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以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就强加于人。  相似文献   

10.
杜学文 《前进》2012,(10):51-52
红军东征是中国革命史中十分重要的事件,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生死存亡和战略方向的关键举措,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电视连续剧《红军东征》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面临的战略抉择、党中央的高瞻远瞩,以及红军渡河进入山西后纵横驰骋、英勇杀敌、组织发动群众、播撒革命火种、推动全民抗战的史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汇合,结束了一年之久的战略转移.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时刻.  相似文献   

11.
喇嘛教从明朝末年开始在蒙古地区正式流传,是蒙古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后来蒙古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其中不乏有大量需要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下面试就明朝末年“达赖喇嘛”传教和蒙古民族皈依喇嘛教的历史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余一生无私产亦不知有私产,私产者即我唯一之黄埔军校耳!”这是蒋中正自述他对黄埔军校深厚情感的言语。蒋先生得以崛起中国,确实也是从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开始。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是“联俄容共”策略下的产物。成立初期,学校体制参考苏联红军,课程也是由苏联顾问指导(除强调战法与技能外,更重视政治教育),此外,苏联还提供一些财政、人力上的支持。这批军校生是孙中山先生为建立革命武力,以谋统一中国的基石。蒋先生依靠这一支子弟军完成了东征与北伐,奠定了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并逐步攀升为国民党领袖级人物,超越党内同盟会时代的老同志,如汪精卫、胡汉民等。党军一体是创校初期黄埔的特色。廖仲恺是国民党的代表,也是当时军政府的财政委员,军校的庞大开销常靠他支持。据记载,有一次军校未能凑到伙食,面临断炊,当晚需到廖仲恺处拿三百块钱,买米运到黄埔,第二天才有饭吃。类似的困窘还有武器不足,“当时兵工厂的厂长还是我们革命党的一个党员。他奉大元帅的命令才偷偷摸摸地用两三个月的苦心偷了五百支步枪给我们黄埔军校”,可谓筚路蓝缕。但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黄埔师生的干劲,随后的两次东征与北伐都是以这支军校师生为主力。  相似文献   

13.
陈振斌 《前沿》2014,(21):194-196
敖包这一古老神奇的圆锥形石堆,它蕴涵着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它距我们那么遥远,又如此贴近我们。敖包文化反映了蒙古人爱护自然,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品格。《敖包相会》这一蒙古族经典歌曲,使得“敖包”一词在中华各民族得到极大关注,敖包文化研究非常丰富,但对阜新地区的蒙古贞敖包文化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主要从敖包的来源与功用、敖包的种类、十三在祭敖包中的意义、敖包与萨满教、藏传佛教的关系以及祭敖包的形式与礼仪等方面进行探讨,与蒙古贞人共勉。  相似文献   

14.
狄马 《同舟共进》2011,(6):76-78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个人:他生前声名远播,弟子遍布天下,死后却突然变得无声无息,既没有弟子替他整理著述,也没有人继承他的衣钵,甚至连生平、籍贯都渺不可考,后人只在批判他的文章里知道他叫杨朱,是当时一个影响巨大的思想家。大到什么程度呢?  相似文献   

15.
黄埔情深     
聂力 《黄埔》2007,(1):18-19
黄埔,是广州郊外珠江上的一个小岛。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倡导建立的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当时恐怕谁也想不到,这所军校会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同心协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北伐,为结束军阀割据立下大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同全国人民一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殊勋。在中国现代史上,黄埔军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没有健康,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亿万农民,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一件为民、便民、利民的大好事。  相似文献   

17.
《黄埔》2014,(2):4-27
黄埔军校创办不久,即投入到捍卫革命政权的战斗中去。1925年2月,军校教官、学生和教导团3000余人,与粤军联合组成右翼军,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校军在淡水之战和棉湖血战中,大显神威,其爱国爱民、勇猛果敢、团结奋斗的黄埔精神赢得了各方的瞩目和交口称毙1925年10月,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作为主力第二次出发东征,冒着弹雨强攻惠州,酣战华阳,与东征军各部配合,彻底消灭了陈炯明的军事力量,“黄埔精神”再次大放光彩。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出兵北伐奠定了基础。这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胜利,也是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前进》2009,(8):F0004-F0004
红军东征纪念馆是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批准,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和碑名,1996年建成开馆的全国唯——所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东征抗日历程的专题纪念馆,集中、全面、详实地展示了党中央、毛主席于1936年2月至5月率领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在三晋大地东征抗日的丰功伟绩。1996年落成开放以来,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征集东征文物,深入挖掘东征史料,不断完善陈列展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于2009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全国第二批免费开放单位。  相似文献   

19.
丘岱安 《黄埔》2012,(4):25-27
我的父亲丘之纪,1902年出生在广东揭西一大户人家,在学校念书期间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学习期间随校组织的学生军两次参加东征,由于表现优秀,毕业时由当时任教务长的张治中将军点名留校。  相似文献   

20.
1890年,美国新闻记者雅各布·里斯的一本书《另一半人怎样生活》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他利用当时刚刚发明的闪光摄影技术,记录了在纽约贫民窟里苦苦挣扎的穷人们的生活。这本书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从而导致了纽约市的大变革。也许媒体的作用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