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汉语警告言语行为是说话人提醒听话人,使其警惕某种可能不利后果的一种言语行为,有口头警告和书面警告两种形式。在口头警告中,这种不利后果的来源可能是说话人,也可能是说话人以外的第三者或外部客观情况。书面警告从内容上看,一类是对有不正当行为的人提出警告;另一类是警告人们注意来自外部的可能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可以说已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比较频繁的词汇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观念已深入人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人才呢?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才”一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这也是我们平常对人才的理解。但是,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中,我们却经常听到或看  相似文献   

3.
警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民警察执行警务的载体和工具。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形势下,公安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办案能力,特别是言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警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加强警察言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言语交际能力,是言语主体在先天遗传的言语潜能的基础之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  相似文献   

4.
“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钱……” 与其对应的另外一句,是人人做梦都不想要有的: “什么都要有,就是不能有病……” 这,是相当多人对于“幸福”的某种理解。  相似文献   

5.
异化方法是指这样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肯定有某种抽象的、固有的、完美的、真正的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存在;在人类社会的某一发展阶段,这种人性或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原来的人异化为“非人”、“假人”;而在人类社会的未来阶段,异化将被清除或扬弃,这种人性或人的本质得到复归,从“非人”、“假人”复归于“真人”。简言之,异化方法就是  相似文献   

6.
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互动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与通道,表达与理解某种事实、观点、态度或情感,输出与接收某种信息的活动。传播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类以实践活动为根本的存在方式,根据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可以界定人的本质。实践活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而主体性特征的基本标志之一就是人类的理性思维,这是保证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的基本条件。既然是思维,就一定会有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一定会通过、表达、传播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一个人只有一半是…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自古以来重“人治”、轻“法治”,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就是中国人始终把法仅仅视为一种统治的工具或手段。这种法观念任何专制君主都可能接受,因为它给“人治”留下了极大的地盘。任何手段和工具都是可以替代的,法既然只是工具,为何不能用政策或其他权威人士的言语来取代?任何手段或工具都不应反过来约束(或奴役)人本身,法既然只是工具,当然不能用来约束统治者。任何手段或工具都应当服从主人的意志,法既然只是工具,统治者当然可以随意抛弃。任何手段或工具都要人来运用,法既然只是工具,那么“徒法不能以自行”、治理国家当然要靠“圣君贤相”。不破除法律工具论(或手段论),法的地位便无法真正确立,“人治”的根基和土壤就不能彻底消除,法的功能和作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在犯罪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中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拟订犯罪计划、传呼联络暗号、订立攻守同盟、编造流氓黑话、书写有关信件、杜撰挂勾暗语,等等,无一不需要使用语言——或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使用语言的行为,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中称之为“言语”。因此,研究犯罪中的言语现象,揭示并利用其一般规律,从而准确有效地进行犯罪言语识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界定标准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双方的“协合”或“和解”。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表现为某种恰当的数的比例关系。他认为音乐、几何、雕塑、宇宙天体中都有和谐的范例,它们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比例来体现,这个数字比例就是黄金分割率0.618:1。这个古老原理也适用于社会,社会也不乏有和谐的社会,那是人类建设的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得以形成。人们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又产生了言语。言语识别是以语言文字为检验对象,运用语言学、侦查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和原理,判断言语人的地域属性、社会属性和发声习惯的一种应用技术。言语既是社会现象,又是个人现象。言语识别可以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及其他涉案人员现场遗留的言语信息的分析判断,确定或缩小侦查范围,分析案件性质,为确定侦查方向、范围提供依据,对侦查破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04,(7):53-53
所有的技艺都可以触类旁通。在武术和管理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武术是一项失传的艺术,逐渐变成一种表演形式或健身方式,而非取胜之道;管理则是一项很多人都在探索、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的技艺,各派的招数、刀法、剑术被广为传授,形式有超过实质之虞,所有的招式“表演”到位,惟有结果与理论不同。  相似文献   

12.
法庭言语的功能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素青 《前沿》2009,(5):155-159
话语只有通过言语功能和言语环境才能实现其意义。法庭言语的社会功能是审判。审判是一个以言行事的“大言语行为”,其目的是“全面审查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作出判决”。法庭言语活动的主要语境因素有物理场景、审判场合、角色、话题和时间等,它们都具有制度性特征。法庭言语的功能使得它具有语体的独特性,在法庭特殊语境因素的影响下,语言的使用具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荣跃明 《探索与争鸣》2024,(4):35-38+177-178
<正>现代汉语中的“味道”一词,其含义一是指味,即物质(多指食物)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如食物的酸甜苦辣咸等滋味;二是指物质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如气味、香味等;三是指意味或趣味。~((1))“味道”一词的上述用法中,第一种与第二种既体现了物质可以让人感知的特性,也反映了人的感官的感知能力;而第三种用法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即人们借用感官感受来描述事物的特点,所表达的未必是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只是人的主观情感的投射。  相似文献   

14.
李光炎 《当代广西》2007,(19):49-49
大凡讲起“关系”,很多人可能从贬义的角度去理解它,比如“拉关系”、“走后门”、“关系网”。其实,并非所有的“关系”,都需要避讳。试想,有谁可以不与别人产生某种关系呢?即使在深山的古刹、与晨钟暮鼓和木鱼相伴的出家人,他们还得与他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初二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弄清这些“人”的涵义,对学生学好法律常识,提高法律素质,会有很大的作用。1.监护人监护人是对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监护人可以是被监护人的父母、养父母或有监督保护能力的其他近亲属,也可以是对被监护人负有监督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代表。2.当事人1)一般当事人,指与某种法律事实有直接关系的人。(2)诉讼当事人,主要指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的原告人和被提起诉讼的被告人双方O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是因民事…  相似文献   

16.
在文件检验甚至各类刑事技术手段中,言语识别作为一门古老的技术手段,能够发现侦缉对象的行踪。该文就一个杀人案件的分析、研究,说明通过研究言语人的言语特点和规律,准确分析言语人的社会群体属性,可以为案件侦查准确提供侦查方向、范围,及早破案。  相似文献   

17.
“发现滞后”是由于认识主体个体原因所致的对某事、某人、某种现象的发现延迟; “忽视发现”是指由于认识主体的不注意或不重视而不能对某人、某事、某种现象予以及时发现的现象。二者是国内安全保卫工作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安全保卫民警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积极探索未知事物及其内在规律,以提高发现力。发现力的培养与观察意识、理论素养、透视能力、预见能力、联想习惯和创新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象征,是人们通过物象、表象、意象、图象等表露出来的某些迹象或单纯的现象,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它是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每种具体事物都有一定的数量、形状、色彩等具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人们通过联想、比较,运用形似、谐音、会意等方式,赋以它们某些特殊意义,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以约定俗成的惯例,达到人们的心理效应,成为民间的象征民俗。象征民俗的表现手法,总的是把有象征内涵的事物,作为表现的手段或依据。择其主要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四种方法,简称“四诊”。班主任在转化差生过程8中,不妨也作一番“望、闻、问、切”.对差生作一次全方位诊断,找出差的“病”根.使转化差生工作能取得预期效果。“望”:多长几双眼睛.多观察差生的言语、.行动、表情、神态、衣着等.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差生作一次分析。‘“闻”:多长几双耳朵.认真听取班级同学、科任教师、家长对差生的不同意见。把这些不同意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做到心中有数。“问”:有些差生“差”的原因.或者家庭变故.或突发事件的打击.或社会某种现象…  相似文献   

20.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遇到的障碍和干扰,致使他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情绪状态。挫折,是在否定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状况下产生,即由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引起。挫折传递给人的是不良的情绪体验。它使人烦恼、痛苦,甚至绝望。但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可以扭转“乾坤”。如果一个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悲观绝望,那么挫折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相反一个人能正确地面对挫折,那么挫折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是一笔财富。初中生挫折感强,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弱,容易被挫折“弄晕”,使自己陷入悲观绝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