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喧嚣一年多的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造反派”和被精英视为“不靠谱”的特朗普成功逆袭,凭借选举人票多数而当选下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反映出美政治、经济和社会深层矛盾,特朗普未来执政面临诸多考验.  相似文献   

2.
在新冠疫情下,美国的反智主义回潮。此次美国出现的反智主义为精英主导,受到政党政治绑架,同时还受冷战思维影响,而且民众与精英阶层互动频繁,表现出强烈的投机与功利动机。这些反智言行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理论支撑,与全球性反智潮流遥相呼应,源于美国经济疲软与社会问题丛生,尤其离不开特朗普的个人执政风格。反智言行拉低了民众的认知水平,混淆了政治与科学界限,也降低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大了美国经济困难与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分化与族群对立,也使中美关系遭到破坏,进而恶化了世界安全形势。反智言行有特定的政治指向与社会土壤,但缺乏理论体系与正确的方法论,不会长久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高祖贵 《西亚非洲》2005,89(4):21-25
普遍存在且日渐强烈的反美主义,是转型中的伊斯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问题混合“发酵”的深刻反映,对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现状和走势具有重要影响。它部分是双方根本利益冲突的结果;部分是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政策所致。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4个因素的影响:其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对伊斯兰世界的挤压和冲击;其二,巴以冲突的刺激与催化;其三,反美成为伊斯兰世界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其四,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给穆斯林造成“不公正待遇”甚至伤害。但反美主义的复杂性决定了伊斯兰世界与美国仍有展开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刁大明 《现代国际关系》2016,(4):31-39,63,64
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初选领先的唐纳德·特朗普目前仍无法锁定党内提名,但其引发的"特朗普现象"已成为最大关注点之一.基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的剖析,"特朗普现象"可以归纳为当前美国民众对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国际环境等多层次不满、愤怒乃至恐惧之类民怨直接导致的、带有强烈"反智主义"与"偏执风格"的"本土主义"倾向.同时,美国初选制度、共和党政治生态、媒体议程设置以及个人特质等综合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着"特朗普现象".虽仍在发展之中,但"特朗普现象"已凸显美国目前面临的政治与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5.
田野  李刚 《东北亚论坛》2024,(2):79-97+128
“服务中产阶级”政策是拜登政府的执政重点,其政策框架包括社会政策议程、国内经济政策议程以及国际经济政策议程。“服务中产阶级”政策的进展,反映了美国未来的政策走向,影响深远。当前,大国竞争与政治极化是美国政治生态的最重要特征,影响并塑造着美国的内外政策。一般而言,一项政策的大国竞争属性越强,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就越小,两党在该项政策上就越可能达成共识;一项政策大国竞争属性越弱,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就越大,两党在该项政策上就越不可能达成共识。社会政策议程大国竞争属性弱,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大,进展寥寥;国内经济政策议程大国竞争属性中等,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中等,推进艰难,但有一定进展;国际经济政策议程大国竞争属性强,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小,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6.
2、改变萨达姆政权的考虑。“9·11”事件后 ,美国决意不惜使用武力改变萨达姆政权 ,让世人强烈地觉察到政策主导者某种心理情节的作用。从历史渊源看 ,伊拉克问题可谓老布什的“政策错误”给其子留下的政治“遗产”。小布什推翻萨达姆政权让人多少感到有洗刷父亲的政治“遗憾”和“污点” ,报复萨达姆曾经图谋暗杀老布什之意。当年参与海湾战争的切尼 (时任国防部长 )等人对伊拉克始终怀有“一种深切的未竞事业的感觉” ,他们主张推翻萨达姆也给人以了却心愿之感。① 与此同时 ,世人更清楚地意识到美国此举是全面而深入的理性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刘昌明  山秀蕾 《现代国际关系》2023,(8):70-88+154-155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国会针对中国共产党的立法提案在频度与强度上都有明显提升,推动中美战略竞争法律化与制度化。美国国会着重以新冠疫情和人权等问题为切入点发起对华意识形态攻势,其涉共提案的政治修辞趋向于煽动性、对抗性、反智化与污名化,意在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割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联系。这些提案从表面看是国会议员谋求政治私利、共和与民主两党为凝聚共识的政治算计,从深层次看则源自“威胁膨胀”的霸权焦虑、贩卖“共产主义恐惧”的冷战思维和“美国例外论”的战略文化。美国国会涉共提案绝大多数未获通过,但其炒作行径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和国际社会相关认知具有危害性;同时,其重构的美国反共“政治正确”不仅恶化了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也给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增加了不确定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萨德”问题搅动东北亚和全球战略安全形势,损害中韩和中美互信,考验中国维护战略安全利益、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大国关系的能力.中国的反应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误解和批评,有观点认为,由于“美主韩从”的同盟结构,“萨德”落地是美国主导、韩国追随的结果,中国反制措施应以美国为主,对反制韩国为主的做法提出质疑.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反应过度,主张对“萨德”的反应限定于军事领域,不应扩散到经贸和人文交流等领域.还有观点认为,“萨德”落地与朝核问题有关,中国应反朝核而不是反“萨德”.  相似文献   

9.
美国现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将于1989年1月任满离职。里根是60年代以来美国唯一任满两届任期的总统,也是一位比较全面进行保守主义政治变革的总统。七年来他所执行的被称为“里根革命”的保守主义政策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随着1988年总统大选的展开,美国朝野都在议论里根离任后美国政局将会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一些人认为里根时代已经终结,自由主义思潮已经重新抬头,随着里根离任,里根政府的一切影响都将消失,就是说保守主义将被自由主义取代;另一些人则认为里根时代不会结束,里根执行的所谓“里根革命”的基本政策,不管哪一个党的政府上台都将继续下去。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所偏颇。从里根当选总统的历史背景和里根执政以来美国政局的发展以及内外形势来看。  相似文献   

10.
正在经历反恐战争的美国人继续在忧虑中前行。“9·11”事件五年多来,反恐毫无疑问成为美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时至今日,恐怖主义非但没有被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出“越反越恐”的态势。实际上,反恐战争究竟何去何从一直是美国政界、学者、民众争论的焦点,伊拉克乱局更让布什政府内外交困,美国国内逐步开始反思反恐历程,审视现实。伴随着伊拉克局势呈现“内战化”和美国在伊拉克进退维谷的窘境,要求布什政府重新调整反恐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的反恐政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在习近平副主席访问美国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的背景下,面临美国大选和中国领导层变动的中美关系正经受着新一轮的考验.中美关系不仅要有共同利益也需要建构新的理念框架;双边关系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美国友华社会基础缺乏的状况,中国亟需打造美国友华社会;中美经济关系在相互依存加深的同时负面因素增多;双边军事关系是中美关系中发展最慢、最易受冲击的脆弱环节.两国都有太多的理由,把发展坦诚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目标,同时有必要加强国内政治领导,多强调双边关系中的积极面,从而应对未来数年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素有“民族大熔炉”之称。移民对美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移民一直是美国精神和活力的源泉。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滑坡,社会问题突显,老移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便开始歧视和排斥新移民了,对于“非白人”的美国公民或合法居民也另眼相看。反移民的传单和暴力行为频频再现,一些州,甚至国会颁布的反移民法案也纷纷出台,一股反移民的趋势正逐渐演变成为无法控制的洪流。1996年克林顿总统先后签署了“社会福利改革方案”及“非法移民改革及移民责任法”,标志着美国移民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拟…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执意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 ,必然有其深刻的战略意图。这场战争不过是美国经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而做出的战略选择。然而 ,这种战略意图为全球化和“地球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以来 ,美国内理论界对美国优势地位的探讨从未停止过。乐观派———不管是信奉“历史终结论”还是“民主和平论” ,“全球民主化”还是“霸权稳定论” ,都认为美国的优势地位是绝对的 ,且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 ;悲观派则认为不论是源于“文明间的冲突” ,还是“大国政治悲剧” ,对抗是国际政治的永恒与必然 ,美国的单极地位正在或必将受到挑战。在此形势下 ,美国阿尔福雷德·克诺普夫出版社 2 0 0 2年出版了探讨美国国际地位的又一本力作 :《美国时代的终结 :美国外交政策与 2 1世纪的地缘政治》①。该书作者查尔斯·库普钱是…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后,伊斯兰世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命运与前途备受关注。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解读这个“世界”,已经成为研究国际政治特别是美国—伊斯兰世界关系和国际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伊斯兰世界的兴衰和对西方的抗争;然后阐述伊斯兰世界在全球化冲击下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主要问题;接着厘清伊斯兰世界在探求自身发展道路和回应西方挑战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践,包括政治伊斯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及反美主义;最后全面展现伊斯兰世界作为一支转型中的战略力量在国际格局中的地…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政治”大行其道,主要表现为两党对立加剧、极化政治有增无减、总统威信下降、社会分裂、中间层萎缩.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关于削减债务、平衡预算、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移民政策改革、金融监管改革、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如何结束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等一系列问题上立场相左,分歧突出,缠斗不止.美国“新政治”生态的变化,将放大其对外政策起伏波动的外溢效应,并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布什入主白宫,特别是“9·11”后,美国相继出台了《核态势评估》、《四年防务评估》、《国家安全战略》、《反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战略》等一系列战略文件,历经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军事上“得分”而政治上“失分”的“单边主义”实践,以及目前美国在处理巴以问题、朝鲜核问题上的“多边主义”表现,国际学术界对美国全球战略及其实施效果的认知与评估可谓见仁见智,对未来美国“如何使用力量”这一影响美国全球战略走向的焦点问题更有诸多争议。为此,“《现代国际关系》专家论坛”于8月1日以“美国全球战略评估”为主题,在万寿山庄举行为时一天的研讨会,试图对布什执政以来的美国全球战略进行系统总结与评估,以更好地把握美国未来的战略走向和世界总体局势的发展。现将与会部分知名学者、专家的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形势保持相对平稳,其基本发展趋势没有改变.政治形势在稳定中有变化,选民更加务实,民生主导政治将成趋势,顺应民心的调整将成为常态,在变与不变中保持平衡成为拉美政治稳定的挑战.2012年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大选将对地区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拉美经济持续增长,宏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反周期”政策作用明显.未来,拉美经济仍面临通胀和结构性调整的压力,欧债危机对拉美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世界经济低速常态化将会带来新挑战,个别国家和地区经济内在矛盾有可能激化.社会形势喜忧参半,就业和收入有所改善,极端贫困人口增加,毒品、有组织犯罪和暴力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国家印第安人自身利益与政府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矛盾将有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对外关系基本格局未变,新的变化正在出现,区域合作分层化和自贸区板块化的趋势显现,地区主义出现不同选项,对外关系面临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人眼里,达赖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政治人物。达赖之所以能成功地在宗教的外衣下,将西藏问题提到国际社会,与美国国会的支持密不可分。而且,达赖集团正通过美国社会、美国国会对美国外交产生持久的、长远的影响。一、达赖集团受惠于美国国会的历史状况1959年3月,当达赖在逃亡途中尚难确定在何处建“流亡政权”,美国政府对西藏“抵抗运动”的前景评判仍很模糊时,美国国会就开始积极关注并强烈支持达赖。①4月,由于美国政府认识到避免利用冷战的悲剧是美国的利益所在,因此制定了“战略性沉默”的对西藏政策,即在外交上不承认达赖流亡政权,…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内恐怖活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不仅面临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其国内恐怖主义形势也非常严峻。美国国内恐怖主义分为极左型、极右型、本土暴力“圣战”型和特殊利益型四大类别。随着奥巴马作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上台及移民、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改革的推进,加之国内经济问题的困扰,美国国内意识形态冲突有上升的趋势,且海外反恐活动对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影响也在上升。草根“圣战”分子在美国国内恐怖主义中的影响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