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人类向海洋“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海洋除了是世界物流运输业的主要载体外,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工业资源、高效能源、绿色食品和空间资源的广阔新疆界。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10周年之际,新的一轮海洋开发竞争已呈现群雄逐鹿之势,这将使海军作战领域从传统的海上,进一步向深海、大陆纵深、甚至太空拓展。同时各国海军也将通过积极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为国家的海上综合较量争取优势。 经略海洋主要是指国家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技和法律等手段,对国家海洋方向的利益和安全,进行高层次的谋划和全方位的经营管理,属于国家战略的范畴。捍卫国家的海洋主权,发展经济,防御来自海洋方向的侵略,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全球化经济互动的头等大事。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因而为经略海洋服务是历史赋予中国海军的光荣使命,它既反映了海洋世纪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根本利益和现实海洋斗争形势的需要,对中华民族的兴盛与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有自然资源,其所有权属于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当前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立法和管理上,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各部门法之间权责不明晰,资源流转不顺畅。为确保无线电频谱资源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能,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无线电技术进步,亟需建立无线电频谱资源使用权制度这一新型的用益物权体系。  相似文献   

3.
填海造地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对于山多而平地少的沿海城市而言,填海造地是一个为市区发展创造平地的有效方法。填海造地行为在民法物权法上属于物权行为,法律性质属于民法物权法上的添附。填海造地权属于物权;其所生之地是国家所有,填海人只有使用权。  相似文献   

4.
海域使用权的出让是海域使用的前提,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同时,某些沿海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透明度较低、获取海域使用权成本较高、审批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以至于无法很好地契合海域使用权一级市场的发展态势。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立法制定统一的海域使用出让的法律规范、通过提高市场出让比例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效用、通过设立程序监督机制防范廉政风险等办法,解决我国现行海域使用权出让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北极治理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治理主体从传统的域内国家转向包括域外国家及国际社会在内的多元伙伴关系;治理领域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拓展到资源勘探、航运治理及经济开发等;治理模式从以北极理事会为核心的"软法"治理模式向"硬法"治理模式过渡。相形之下,北极治理的机制调适略显缓慢,使得北极治理的全球性与排他性矛盾、开发与保护矛盾、履约机制缺失、域外力量角色等挑战日益严峻。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后,中国应前瞻性地拟定北极事务的深度参与战略:应顺势而为,积极增强参与能力,深化参与程度,提升话语权,深度参与北极事务,最大限度地拓展与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国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件,说明中国领导集体对海洋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悠久海洋历史传统的海洋强国。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俄罗斯海洋强国的雄心再次被激起。2001年和2015年,普京先后批准发布两个版本的"海洋学说"。旧版本标志着俄罗斯形成了系统的海洋战略,新版本作为确定国家海洋政策的基础性纲领文件,对未来俄联邦海洋活动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俄罗斯海洋战略在大西洋方向上更重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对抗,在北极方向上重视资源开发的航道建设,重视对南极权益的争夺,努力加强对黑海的控制,维护在里海的主导权。在维护海洋权益时,俄罗斯特别重视发挥军事力量的作用,重视海军建设。但是受制于经济实力和西方的压力,俄罗斯实现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目标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导致北冰洋海冰持续融化,北极海域由常年冰封转变为部分无冰状态,鱼类及海洋生物资源向高纬度移动使该海域形成新的渔场,由此,渔业资源成为北极治理的重要议题。目前,相关国际公约、国家间双边和多边协定及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未能实现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善治,现有合作机制存在局限性。未来可通过利益攸关方的共同参与,建立联合科研平台,达成专门管理商业捕捞的国际协议,实现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共同治理。作为北冰洋渔业活动的利益攸关方,中国持续关注该海域公海渔业资源治理发展动态,加强同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应积极参与制定该区域渔业资源国际协议,重视该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身份的作用,积极探索参与北冰洋核心区公海渔业资源共同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海洋强国既是依托海洋实现国家崛起、强大的漫长过程,也是在海洋领域拥有强大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实现崛起的目标。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中国21世纪面临的时代命题,中国必须建设海洋强国以巩固陆地经济建设成果,制约美国海洋霸权主义,建设"国际和谐海洋"。在海洋强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既不受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早期欧洲殖民海洋强国陆地资源匮乏的局限,又能够超越美国海洋强国的霸权主义范式,同时能够汲取古代中国在海洋领域只"崛起"不"强国"的教训,从而建设海陆经济一体化、海洋权益得以维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海洋贸易通道畅通、海洋国际影响力扩大的海洋强国,开辟中国崛起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刘佳  李双建 《国际展望》2012,(4):61-68,139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霸。为巩固和拓展其全球海洋利益,美国调整了自己的海洋战略,强化对全球海洋的实际管控。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美国加强了在西太平洋海域的存在和制海权的掌握。本文探讨了美国海洋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领域的主要表现及其基本特征,初步分析了美国海洋战略调整和新动向对我国海洋权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国际问题的部分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符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积极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共同事业作出贡献的精神。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在国际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参与也更广泛。怎样看待中国在未来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如何发挥中国的作用,这对我们制定未来的国家战略是非常  相似文献   

12.
地处马六甲海峡要隘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完全以海洋为命脉,其开放型经济严重依赖航运贸易的畅通,新加坡共和国海军敏锐地意识到保障船只不受阻拦地通过这些水域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在国际海域和国际航线自由通过的必要性,受益于高度发达的国民经济和充足的国防经费,新加坡海军的新式装备研制和部署进展顺利,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袖珍海上强手”正满怀希望地驶向蔚蓝色的大海……  相似文献   

13.
周彪 《南风窗》2013,(12):12-12
如果不是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主权之争的持续发酵,相信绝大多数国人的海洋意识依然处于沉睡状态,对我国东南海域那一片辽阔无垠的蔚蓝也许还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抽象数字或电视画面的感性认知。海洋知识的匮乏和海洋意识的淡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短板,尽管历史上我们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壮  相似文献   

14.
冯晓玲 《当代世界》2023,(11):66-71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既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在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面临东盟内部发展参差不齐、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高端产业不足等诸多挑战。鉴此,中国与东盟应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的契机,在海洋贸易、海洋产业投入、海洋开发规则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深化合作,助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5.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治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考察党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执政方式得出经验教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建国后,党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经历了一元化、制度化及多主体参与的发展、演变,这总体上体现了党应对经济、政治、社会环境转变进行的自我革新。在这个过程中,党始终充当了国家与社会的桥梁、纽带,而新时期,多主体参与的地方治理也标志着地方政府独立性增强和政治权力向社会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叶竹盛 《南风窗》2013,(11):48-50
"U型线"里面的海域既不是内水也不是领海,而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性水域,中国对其拥有历史性权利,比如捕鱼权。近年来,在中国南海、东海、黄海海域,纷争不断。除了外交、军事阵线的频繁动作,各国也常常诉诸国际法,最大化海洋和岛屿利益。但就像纷繁复杂的岛争和海洋划界争议一样,各国对国际法的解读和奉守的理念也存在各种歧异。中国在迈向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应该如何理解国际法,尤其是《海洋法公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政治参与主体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提高其政治参与主体素质是重要的历史任务。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政治文化、教育层次等政治参与主体素质方面呈现出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它们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政治参与的水平和质量。提高工资待遇、增强政治地位、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提升教育层次等,是加快培育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主体素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它不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注入活力,也给第三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参与全球化,使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提高本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现代化;推进其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联部世界政党研究所、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于2021年5月29日在锦江小礼堂联合举办"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理论创新研讨会",本文是部分与会专家的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加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重要引领。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是这一理论建设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深厚的历史观、鲜明的时代性,以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的价值观引领外交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于世界大变局背景下,为引导世界大变局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演进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定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多赢发展。在海洋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海洋安全观涵盖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敏锐把握时代动向,对中国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南极海洋保护区利益相关方地缘政治及国家利益的考量,对"统筹"规制模式和"划区"规制模式的选择成为各方在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过程中的争议焦点。两种规制模式的选择体现了各方在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速度、保护标准等问题的不同立场。在"复杂机制"理论下,南极海洋保护区存在治理主体碎片化、利益关涉的复杂性,造成制度间相互重叠、矛盾、冲突导致治理低效,体现出南极区域国际层次利益主体多元化造成的治理困境。各方对两种规制模式的选择和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已设立或是将要设立的南极海洋保护区管理的实际保护效果。基于我国在南极问题上的立场、国家利益及南极海洋保护区的规则现状,我国可提倡在"统筹"规制模式下制定总体的管理和监测方案,并对"划区"模式下的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速度和内容施加影响,加强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参与度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