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勇 《刑事技术》2013,(6):50-51
心理测试技术是利用有关仪器设备探查、推断人的个体心理信息。它是一项"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测试技术,心理测试仪器会客观的记录下被测试对象的生理参数,但个体的生理参数在采集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被测人自身生理状态的影响。服用抑制性药物对于生理参数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在心理测试时,  相似文献   

2.
两部分笔迹是否为同一人所写,鉴定的根据是两部分笔迹的书写习惯是否同一。人的书写习惯根源于人的书写心理,笔划线条及其结构是书写习惯的形象痕迹,认识、情感及其个性特征是书写习惯的心理痕迹。讨论笔迹的心理痕迹的涵义,弄清内隐性客观体现的属性,把笔迹鉴定从形象性比较思维导向心理学的理性分析,有益于笔迹鉴定理论的研究深入,对笔迹鉴定的实践有指导意义。1笔迹心理痕迹的涵义笔迹心理痕迹的概念是指书写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在笔迹中的内隐性客观体现。笔迹心理痕迹的表现较之于笔迹形象痕迹的表现要复杂得多,但内隐性客…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违法犯罪越来越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的违法犯罪心理受到外界刺激,加上客观环境条件促使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遗憾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如何从实际中帮助大学生消除违法犯罪心理缺少关注和思考,本文围绕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问题,从理论出发,联系实际情况,构建出一套有效的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援助系统。  相似文献   

4.
何丽梅 《法制与社会》2010,(34):29-29,31
现代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和食堂三点一线。一方面由于极少接触外界,心理极其空虚,总想来点刺激,增加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看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这些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物质的引诱,媒体对暴力不当宣传的影响,未成年人抢劫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未成年人抢劫罪的年龄界定,能否构成转化型抢劫罪,能否一味从宽处罚等问题,都值得展开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色彩是外界刺激在人脑中的影像,作为一种环境刺激,色彩通过视觉对人产生影响。色彩的选用、协调、搭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和情绪。色彩在图书馆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外部色彩和内部色彩两个方面,其亲和作用表现为色彩与图书馆建筑、环境、设备、服务等方面的和谐,达到传承传统文化、崇尚和谐之美、吸引众多读者、深化人文关怀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抢劫罪是司法实践中一个常见的罪名,但由于刑法自身的概括性和司法实践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有些问题甚至众说纷纭。本文从抢劫罪的定义、对象、既未遂标准等方面对抢劫罪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胡泽卿 《证据科学》2000,7(3):111-116
一、概述 伪装精神障碍是诈病或装病(Malingering)的一种. 1.诈病在DSM-Ⅳ中的描述性定义诈病的重要特征是故意造假或者极端夸大躯体或心理症状,由外界刺激所驱使诸如逃避服兵役的责任、回避工作、获取经济赔偿、规避刑事起诉或取得管制药物.在有些情况下,诈病可能代表适应行为,例如战争期间,被俘而装病[1].  相似文献   

8.
激情违法犯罪是由于瞬间性消极情绪爆发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激情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违法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素质差、社会适应差、自我抑制差,在瞬间受到外界刺激而消极情绪爆发,强烈的情绪体验支配着人的行为,理智和意志失控,毫无理智、肆无忌惮、不顾后果地实施突发性违法犯罪行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各种社会消极因素依然存在。激情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预防和矫治激情违法犯罪的不良心理,遏制激情违法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危险心结引发的犯罪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结是指一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遭遇某种刺激或经历过失败的反应,由此产生了因失败反应带来的痛苦感受(心理创伤),当人动用以后的心理能量弥补这种失败时其心理就处于一种停滞或纠结状态。心结常表现为纠结于过去时、纠结于痛苦、纠结无了时。心结可让人发狂,丧失理性,甚至做出严重的危害行为。其犯罪往往具有让人意外性、严重暴力性,甚至变态性。减少心结的策略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完善社会支持与危机干预系统,调解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0.
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的心理测量学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测试是运用多道生理记录仪有结构地对被测人进行提问,并记录其生理反应,根据对该被测人生理反应的分析给出其在所调查的问题上是否说谎的意见。虽然世界多个国家在运用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技术,但对测谎结论的证据效力一直存有争议。作者结合研究现状,从行为样本、标准化、难度的客观测量、信度、效度这五个心理测验要素出发,探讨该技术的科学性。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测性;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严存生 《北方法学》2015,9(1):19-26
"依法治国"的口号在我国提出已有二十年了,但随着多年对"法治"深入研究与冷静地思考之后,人们对它的热情似乎有所减弱,甚至有些人迷惘起来,因而有些法学家提出了"不要迷信法治"的口号。这说明我国人民对"法治"的认识已进入理性阶段,从盲信中走了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因此走向了另一极端,即由信仰转为疑惑,甚至有点丧失信心。"法治"决不仅仅是一个理想,而且是一种现实,它的实现的确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其实现过程也会遇到许多障碍,但显然,它作为一种社会秩序优于其他,而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我国有希望创建一种更有特色和更美好的"法治"状态。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为之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愈演愈烈,亟待予以积极有效治理。然而,当前研究缺乏对此现象的系统性解释框架,鉴于此,本文基于内外部驱动力,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构建犯罪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犯罪机遇的刺激、犯罪特性的刺激、监管机构的疏漏等外界消极变量是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推力。在外界消极变量、个人需求及个性结构的多重作用下,大学生产生了主导心理与从属心理的激烈冲突,形成了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成为驱动犯罪的内在动力。因此,防范化解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关键在于预防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和限制大学生犯罪心理外化。  相似文献   

13.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犯罪分子的“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因而,犯罪。心理的研究和把握是可能的,进而服务办案,服务减少、遏制犯罪也是可能的。笔者经过分析,以下十大心理很容易导致公职人员堕入犯罪泥潭。1.攀比心理进入80年代初以来,在国家公职人员队伍中产生贪污贿赂犯罪。动理,是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基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区分在犯罪现场提取到的指纹,足迹等痕迹是犯罪痕迹还是非犯罪痕迹,认真做好剔除。剔除和认定同一,在痕迹检验中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认定同一的前提,首先是做好剔除;而剔除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犯罪痕迹,进行认定同一。实践中,一般是先剔除当事人、被害人及家属,以及可能接触过现场而留有痕迹但与犯罪无关的人,而后确定犯罪痕迹。但要注意,有些痕迹即使是事主或其他平时可能接触的人所留,亦不该笼统地排除其嫌疑,而应对现场痕迹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和综合分析。不但要研究痕迹本身,研究痕迹在现场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要结合研究现场访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最后判断。一、认真做好现场勘验,是痕迹剔除的关键所在。1.研究痕迹的形成过程。痕迹的形成与作案人的心理、动作习惯、入侵方式,作案的目的动机,障碍物的高低,物体的形状等紧密联系。在勘查中要注意研究痕迹的形成过程,这样对分析案情,确定案件性质,确定犯罪痕迹和非犯罪痕迹具有非常重  相似文献   

15.
笔者观察了从1976年以来本研究室保存的抗M、抗N抗血清效价及特异性变化情况,以液体及冻干两种保存方式进行比较并检测,发现虽然有的效价、特异性发生了变化,但在同一条件下有些抗血清并不因保存年限的长短和保存方式的不同而有显著变化.甚至有的抗血清经20年保存其效价、特异性不变,实验方法及过程如下.材料和方法1.材料1976年以来冰箱冷藏保存、不同年份研制的抗M、抗N抗血清;人新鲜1%OM1、ON红血球指示细胞;凹玻板.  相似文献   

16.
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主客观过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的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特征的形成亦不例外。当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即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在侦查过程中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把社会危害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根据笔者有限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践,仅以此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伪装精神障碍及其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述伪装精神障碍是诈病或装病 (Malingering)的一种。1 诈病在DSM -Ⅳ中的描述性定义 诈病的重要特征是故意造假或者极端夸大躯体或心理症状 ,由外界刺激所驱使诸如逃避服兵役的责任、回避工作、获取经济赔偿、规避刑事起诉或取得管制药物。在有些情况下 ,诈病可能代表适应行为 ,例如战争期间 ,被俘而装病[1] 。显然 ,诈病不只是与精神障碍有关。本文只讨论伪装精神障碍。另外 ,做作性障碍 (Factitiousdisorders)也是故意产生症状以便作为病人角色。两者都有心理上的欺骗情况。2 伪装精神障碍的目…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心理具有普遍性,这是西方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前提。但是,西方主流心理学家并没有深入探讨人类心理的普遍性水平。美国心理学家Cole(1996)和Resnick(1994)曾把人的心理比作工具箱,把认知、情绪和动机等心理过程视为心理工具箱里的工具。根据跨文化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心理过程如各种工具一样,有些是某个群体的成员所特有的;有些则是每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出现的频率及被激活的条件也基本相同;有些虽然是每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但出现的频率及被激活的条件不同;还有一些出现的频率不同但被激活的条件相同,由此体现出人类心理的不同的普遍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P300有波形恒定和潜伏期恒定两个特性,可以通过叠加将P300从EEG中提取出来。P300心理测试利用认知过程中的P300指标的变化探测高级认知活动中的神经电变化,成为一个"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是对传统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补充。在测试实践中要遵循心理测试基本规律,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操作,对测试刺激要精心准备,测试前要进行测试指导,软硬件操作要规范,测试结果分析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20.
屈光不正对P-VEP的影响及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屈光不正对P-VEP的影响,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8、16×16、32×32三种空间频率刺激检测40人80只眼,在不同屈光负荷下的P-VEP中P100潜伏期及波幅。结果 在同一空间频率刺激下,随着屈光负荷的增加,P1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在同一屈光负荷下,随着刺激空间频率的增高,P1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屈光不正明显影响P100的波幅及潜伏期,故在VEP检查前应将屈光不正眼矫正至最佳水平。结论 在法医学鉴定中,正确运用屈光不正对P-VEP的影响,可提高对被检眼视功能进行客观评定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