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mRNA表达受损伤时间、死亡时间及死后保存温度的影响,建立Gpnmb mRNA表达与损伤时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潜在指标。方法 将SD大鼠麻醉后钝性挫伤,随机分为损伤后0 h、4 h、8 h、12 h、16 h、20 h和24 h组,每组18只,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各取6只分别保存在0℃、16℃、26℃中,在同一温度下于死后0 h、12 h、24 h重复收集大鼠后肢股四头肌损伤处肌肉组织样本,验证组大鼠分组与处理方式同上。使用RT-qPCR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Gpnmb mRNA的表达。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Gpnmb mRNA表达与损伤时间、死亡时间、死后保存温度的相关性,SPSS 25.0软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验证组数据用于回代检验。结果 Gpnmb mRNA的表达随损伤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表达量与损伤时间高度相关(P<0.05),与死亡时间和死后保存温度基本不相关(P>0.05)。损伤时间(y)与Gpnmb m...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卷曲受体蛋白2(frizzled-2,Fzd2)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方法利用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损伤后4~48 h每4 h大鼠骨骼肌中Fzd2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结果 Fzd2 mRNA在损伤后24 h、36 h、40 h相对表达量增高,24 h组表达量达正常对照组的两倍(P0.05);而Fzd2蛋白在损伤后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后Fzd2 mRNA在一定时间内的表达变化情况可以作为多指标联合推断损伤时间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挫伤后脑中p35和p25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为脑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更多依据。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损伤即刻(0h)组,伤后6h、12h、24h、3d、5d、7d、10d组,同时设立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5只,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挫伤模型,运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印迹法等方法检测损伤不同时间后损伤周边区脑组织p35及p25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蛋白表达较多p35和少量p25。在局部脑挫伤后,p35随时间呈现单峰变化,p25随时间呈现双峰变化。结论大鼠局灶性脑挫伤后p35和p25的表达呈现不同规律性并有较好的时间相关性,可为脑损伤时间推断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水通道蛋白4表达变化及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内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AQP4在脑损伤经过时间推断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液压冲击法制作不同程度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0.5、2、6、12、24、48、72h),应用RT-PCR法检测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同时以非损伤组做对照。结果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0.5h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均开始上调(P〈0.01),6、12h依次增高,24h达到高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P〈0.01);0.5h时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时AQP4 mRNA的表达差异两两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6、12、24、48、72h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时AQP4 mRNA的表达差异两两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后AQP4 mRNA呈现出时序性变化,其变化规律可望成为法医学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挫伤后微管相关蛋白2 mRNA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ang XH  Fu J  Sun JH  Jiao Y  Wang YY 《法医学杂志》2010,26(4):246-249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脑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mRNA表达变化,探讨其时序性变化与脑损伤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右顶叶脑挫伤模型,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挫伤区脑组织MAP-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MAP-2 mRNA表达;伤后1h,挫伤灶脑组织MAP-2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伤后6 h降至最低;12 h~14 d逐渐增高,至14 d时仍维持在高表达水平。结论脑挫伤后MAP-2 mRNA的表达规律,在法医学实践中可以作为脑损伤时间推断的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鼠局灶性脑挫伤后Homer蛋白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FY  Li RB  Liang HX  Shen Y  Guo XC  Wang ZY 《法医学杂志》2011,27(6):409-412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挫伤后Homer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其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大鼠钝力性局灶性脑挫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Homer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假手术组及伤后0.5h组脑组织中有少量Homer蛋白染色阳性细胞,伤后3h组脑组织H...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损伤后 bFGF及其受体 FGFRl mRNA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探讨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 用原位杂交(ISH)和RT-PCR技术观察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后bFGF及FGFRl mRNA在伤后不同时间(30min、1h、3h、6h、12h、1d、3d、7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1)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bFGF及FGFRl mRNA表达;(2)脑损伤后6h~3d,大脑皮质和脑干bFGF/FGFRl mRNA水平逐渐增加,7d时已有所下降,但仍未恢复到基础水平;(3)海马冲击后3h即开始显著增加,3d开始下降,7d时已恢复到基础水平。结论 脑损伤可诱导bFGF/FGFRl基因表达,机体对脑损伤存在自身保护机制,其表达的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8.
液压冲击脑损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g X  Li M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2,18(1):15-16
目的测定外伤性脑损伤后脑内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变化。方法用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致伤模型制作大鼠脑损伤,伤后2、4、8、12、24h取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并用M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脑损伤后2h即可见ICAM-1在脑内表达上调,12h达高峰,24h已回落。结论测定I-CAM-1在脑内的变化情况,可为推断24h以内脑损伤形成时间及伤后存活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表达,探讨其在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参照Marmarou的打击负荷伤模型,建立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AQP4的表达。结果打击后3 h脑组织含水量增加,24 h达到高峰。脑组织EB含量伤后明显增加,12 h达到高峰。AQP4于打击后3 h表达明显增强,24 h达到高峰,AQP4阳性表达的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及AQP4表达的增强促进脑水肿的发生,AQP4在胶质细胞的表达变化可用于辅助诊断弥漫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损伤后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进一步研究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蛋白在受伤后不同时间(5min、15min、30min、1h、3h、6h、12h、1d、3d、7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及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表达少量的BDNF及TrKB;脑损伤后1h大脑皮质颗粒和锥体细胞、海马CA3及小脑Purkinje细胞表达增强,3h达高峰,维持较高水平,12h开始下降,24h后降至对照水平.1h、3h、6h和12h与正常及手术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脑损伤可诱导BDNF及TrKB基因在脑内表达,其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在脑挫伤后皮质中不同时段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改良的自由落体装置建立小鼠脑挫伤模型,通过Western印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1 h、6 h、12 h、1 d、2 d、3 d、7 d)损伤区周围皮质CBS的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印迹法显示,CBS在脑损伤后皮质中的表达下调,在损伤3 d时降到最低,于损伤7 d恢复到正常水平。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BS在正常皮质中有表达,损伤后表达逐渐减弱,损伤3 d后阳性表达明显减少,7 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CBS有望成为法医学推断脑挫伤后损伤经过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肌肉挫伤后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1A m RNA、MT2A m RNA的时序性表达。方法 54只SD大鼠被分成挫伤组(挫伤后0.5、1、6、12、18、24、30和36 h组各6只)和对照组(6只)。所有总RNA均取自大鼠的骨骼肌。利用SYBR GreenⅠ法进行RT-q PCR检测大鼠挫伤骨骼肌中MT1A m RNA、MT2A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MT1A m RNA、MT2A m RNA在损伤后的变化趋势与损伤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除了挫伤后0.5 h组外,其余各组MT1A m RNA、MT2A m 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 h、6 h、12 h、18 h MT1A m RNA和MT2A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18 h时达到了峰值,分别为对照组的(239.41±15.20)倍和(717.42±50.76)倍;损伤后24 h时两者的表达量均明显减少;损伤后30 h再次上升,随后下降。结论 MT1A m RNA、MT2A m RNA可能对损伤时间推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硫化氢(H_2S)在挤压大鼠后肢致急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挤压组、H_2S供体硫氢化钠(Na HS)+挤压组、H_2S生成抑制剂炔丙基甘氨酸(propargylglycine,PAG)+挤压组。用标准重物挤压大鼠后肢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于挤压结束后30、120 min处死大鼠。比色法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化学法检测大鼠血浆H_2S、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蛋白质羰基、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含量和H_2S生成酶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CSE)活性,RT-PCR半定量检测肝组织CSE m RNA的表达。结果挤压大鼠后肢可引起血清AST、ALT活性增高,肝组织MDA、蛋白质羰基含量增加及GSH含量降低,血浆H_2S含量减少,肝组织CSE活性降低、CSE m RNA表达下降。预先给予Na HS可显著减轻、而PAG明显加剧挤压后肢所致上述肝损伤改变。结论 H_2S生成减少参与介导创伤应激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4.
何芳  张玲莉  刘子龙  王胜  梅增辉  刘余庆 《法医学杂志》2007,23(3):181-184,F0003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的表达,观察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随脑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其在脑损伤及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大鼠脑挫伤后GFAP、S100在伤后不同时间星形细胞中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其作定量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伤后1h时GFAP阳性表达开始增多,阳性物质表达随时间大致呈线性上升7d达最大值,然后阳性物质染色强度和面积呈下降趋势。(2)伤后12h组可见S100阳性表达活性增高,S100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多,5d时达高峰后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有一定时间规律性,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及神经组织修复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高度钝力打击下,皮肤与骨骼肌挫伤后的修复过程差异。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自由落体打击装置,以打击高度为主要损伤程度考量因素,将自由落体从15、30、50 cm高度打击造成SD大鼠下肢三种不同程度的挫伤。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损伤后6 h、24 h、3 d、7 d、13 d皮肤及肌肉的修复过程。结果三个打击高度引起实验大鼠下肢挫伤,基本都可形成皮下组织和(或)肌肉内的出血,在伤后24h内修复的过程基本类似,但表现程度随打击高度增加而明显;15 cm挫伤组在3 d时出血区红细胞已基本融解消散,而30 cm挫伤组则延迟至7 d;伤后13 d时,15 cm和30 cm挫伤组表现基本类似,但50 cm挫伤组则仍处于增生旺盛期。结论随着打击高度的增加,皮肤及肌肉同时出血的比例明显增加,挫伤后组织修复的炎症反应、增生反应表现逐渐加重,修复的过程也出现相应的延长。综合法医学实践应用以及本研究结果,推荐以50 cm高度所致挫伤(2.58 J/cm~2)作为今后挫伤损伤时间研究的实验动物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心律失常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的表达变化,探讨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中两指标表达规律的不同。方法利用CaCl_2诱导大鼠心律失常,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心律失常后6 h内HIF-1α和VEGF-A的表达及变化情况。结果心律失常致死的大鼠心肌组织中HIF-1α及VEGF-A呈弥漫性表达,在心律失常发生的早期两者表达均呈增加随后下降;心律失常发生时即产生广泛的心肌缺血且范围不随时间增大。结论HIF-1α和VEGF-A在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组织中均有表达,可为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溴鼠灵中毒大鼠尿液的代谢特征,揭示溴鼠灵干预对大鼠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溴鼠灵中毒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TOF-MS)获取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并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找出与溴鼠灵毒性作用密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OPLS-DA得分图显示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大鼠尿液样本代谢物轨迹在各时间段内相似度较好,呈现各自聚类现象。比较溴鼠灵给药前后大鼠尿液样本,筛选出22个与溴鼠灵毒性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论溴鼠灵主要通过干扰大鼠体内的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鞘脂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发挥毒性作用,且溴鼠灵毒性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基于尿液HPL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可为溴鼠灵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组织中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的表达,探讨PTEN的表达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病理学确诊为冠心病死亡案例16例作为冠心病组,非心肌病变死亡案例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TEN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结果冠心病组PTEN蛋白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PTEN m 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N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TAR DNA结合蛋白43(TAR DNA-binding domain protein 43,TDP-43)是一种高度保守、广泛表达的核蛋白。如今发现TDP-43在大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表达,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标记蛋白。本文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围绕TDP-43的表达与脑损伤的相关性,在对TDP-43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TDP-43在急、慢性颅脑损伤中的特殊表达与作用,从而探索TDP-43在法医病理学中确定死亡原因、判定致伤致残情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Chen ZY  Wang JY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2-174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复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分别于伤后1、3、6、12、24、48h和3、7d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DAI后不同时间段大脑皮层、丘脑、小脑和海马部位NGF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结果正常及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丘脑、小脑、海马均有少量NGF的表达。打击后1hNGF表达增强,12h达高峰,3d开始下降,7d降至正常。结论NGF参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修复:NGF的时序性变化有望成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