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思乡主题、伤老意识等为切入点,分别从生命不永的悲剧意识、价值不能实现的悲剧意识和情感失落的悲剧意识三个方面分析了苏轼词中悲剧意识的弱化及这种弱化同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帅杨 《传承》2012,(6):76-77
苏轼在谪居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将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儒家生活的哲学融为一体,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心灵历程。苏轼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终于达到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文人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3.
娟子 《文明大观》2003,(10):11-12
尤小刚执导的《孝庄秘史》火爆得一塌糊涂,收视率直线攀高,有人说是剧情的跌宕传奇,有人称赞演员功力,而尤小刚以为是他一贯追求的艺术品质的再现在观众中引起了共鸣。尤小刚称得上是影视圈中的峰头人物,但他对名利却看得很淡,别人的官再大,钱再多,他也不羡慕。为人真诚的尤小刚,却信奉“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宁愿人负我,决不我负人。  相似文献   

4.
李厚琼  邓国军 《前沿》2010,(2):156-158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从学问气节、创新精神、艺术相通等方面做了全面继承。但黄庭坚毕竟是时代的骄子,因其所受哲学思想、所树人生理想与苏轼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书法艺术有着比苏轼更加深刻的识见和更加勤苦的研习,最终开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而无可辩驳地跻身"宋四家"之列。  相似文献   

5.
复兴,远不只是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中国人新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的复兴,这就是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和合共生。  相似文献   

6.
肖菊 《传承》2007,(5):94-95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本文将水之德与处世之道相结合,从“柔弱胜刚强”、“川谷之于江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三个方面分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探讨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其著作中对六朝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对六朝文学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六朝诗歌,苏轼的评论不多,不过他对鲍谢诗歌以及徐庾体的评价还是基本客观的。苏轼的六朝文学观除了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外,其独有的文学创作经历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赵丹琦 《前沿》2011,(12):142-145
苏轼漫游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及金山寺写下了十几首以金山为名的诗歌。苏轼金山诗连绵贯穿在其一生坎坷经历之中,诗中深切表达了与金山寺僧侣们的深厚情谊,着力描绘了金山佛寺内外幽静高妙的风景,抒发了深刻的禅理妙趣,成为后人综合研究苏轼丰富的禅宗思想及佛教文化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浅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一种为社会确立秩序和价值的学说,包括礼、名、仁。道家思想是一种认为世界本质是不确定和富于变化的学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本,即自然、无为、谦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对立又统一,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交相互用,彼此互补。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书法传神论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书法由传事物外在之“神”———象喻论 ,深入到传人内在之“神”———神喻论 ,最后得出了“书如其人”的结论———书品如人品。“书如其人”是中国书法思想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焦点 ,于伦理上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于艺术哲学却未必正确。只有从分析审美情趣入手 ,才能真正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相似文献   

11.
聂民玉  段红智 《前沿》2010,(20):24-27
孔子思想的主旨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本意就是"生生"。孔子针对当时"礼坏乐崩"的局面即"臣弑君,子弑父",特别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着重窄化了"仁"的含义。实质上,孔子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仁"是孔子生命哲学思想的"本体"即"道",那么,其"德"就是要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俗地讲,就是要注重自身心态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世态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马哲"①面向现实、回归现实生活的问题,其实是哲学家如何自觉地感悟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有效阐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进而是以实践为中介和契机,推动"马哲"与生活的辩证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的问题。哲学家要做到这点,需做好立足现实实践,反观历史逻辑,达到对历史与未来的哲学贯通;以实践为纽结,汇聚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在这种矛盾运动和双向深化中,感悟哲学;按照实践的本性和规律去理解哲学与生活的辩证运动,创造性地诠释生活,建设性地展开生活;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深入现实与历史,汇通科学与人文,在时代的整体语境中综合创新。"马哲"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远离"生活,即对生活采取一种超然的和冷观的态度。"马哲"还需要"归元",需要向"第一原理"层面下功夫,需要追求客观普遍性。哲学家应独立地思考生活,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诠释生活。  相似文献   

13.
程林辉 《桂海论丛》2009,25(6):33-36
陈云的人生哲学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在: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人生理想,实事求是的人格精神,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柔中寓刚的性格特征。学习陈云的人生哲学,对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之后,毛泽东建构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哲学体系,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又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做好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锲而不舍、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是人生克服和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16.
樊庆彦 《青年论坛》2011,(5):115-119
苏诗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评者在其评点过程中,对苏诗加添注释,考辨文本,指摘失误,帮助读者更易于阅读和理解作品,发挥出了本事批评的功能。而从文本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文献校勘工作,从而也就使得评点具有了文献价值,为我们今天研究苏轼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贴近当代现实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魁宏 《湖湘论坛》2002,15(4):81-8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因此必须走出书斋,贴近当代现实毛泽东号召,必须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把哲学交给群众,武装群众的思想。毛泽东号召写实际的哲学,写走出书斋的哲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主张让群众掌握朴实管用的理论,用以指导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其思路同毛泽东是一脉相承。走出书斋的哲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哲学,是让广大干部群众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掌握的哲学,而不是停留在课堂、书斋里兜概念圈子的哲学。因…  相似文献   

18.
道家哲学人生智慧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春 《前沿》2010,(6):36-38
道家哲学思想在关注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视阈广阔而深远,形成独特的人生智慧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区分、避难、启明""少私寡欲""外化而内不化"等活性人生智慧因素,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探寻为人处世之道,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将实际解释为包含事与理于自身之中的巨大螺旋结构是毛泽东对哲学理解的本体论起点;在本体论起点上,毛泽东促使哲学在中国实现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及方法论的转向;以一般和个别的螺旋为主轴的证实与发展无限循环的求是过程构成了毛泽东哲学观的不倦追求。  相似文献   

20.
军事哲学具有军事学和哲学的双重属性,既要研究军事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又要为解决现实军事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不应单一地和非历史地看待军事哲学的存在形态,学科体系化的军事哲学与强调方法论特征的军事理论著作都是军事哲学的存在方式。军事哲学体系本质上是开放的,对军事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问题域的认识是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拓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