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风 《台声》2007,(3):82-84
中华民族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都在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笔者在与台湾同胞多年的交往中,接识了不少台湾作家,他们就是台湾同胞中弘扬中华文化的代表。以下就是李敖、龙应台、余光中等台湾作家的中华文化观。  相似文献   

2.
姚同发 《黄埔》2011,(1):50-52
前不久闭幕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第十次会议作出决定,聘请台湾作家陈映真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对于这一目前作协内最高的名誉  相似文献   

3.
何玉茹 《台声》2010,(9):44-46
2010年8月2日下午,以台湾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先生为团长的台湾作家采风团出现在了河北作协的楼前。  相似文献   

4.
日据后期,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进行文化同化,台湾知识分子深受影响。台湾名医、文人吴新荣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皇民化”运动期间对殖民当局文化政策的妥协及其内心的迷惘与矛盾。一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与文化同化在吴新荣身上烙下深刻的异族文化印记;另一方面,根植内心的传统中华文化,又促使其不自觉地抵制殖民同化。对殖民统治的妥协服从与内心中华文化认同的尖锐对立,造成吴新荣精神上的彷徨、迷惘与挣扎,而这恰恰是当时台湾知识分子阶层以及一般民众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坐在夜晚淡水的老街品小吃,还是在台北的博物馆赏珍品,无论是站在阿里山看日出,还是在暮色之中访宜兰,我始终想找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这片土地和这里人民的感觉。走马观花间,浮光掠影里,蓦然回首中,我忽有所悟:台湾,其实浸透了中  相似文献   

6.
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做法,用“和平统一”取代过去的“武力解放台湾”的口号。这些石破天惊的举措震撼了全球。台湾地区的领导人蒋经国,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环境也在变”,便在台湾推动民主改革的同时,决定对两岸不再实行封闭政策,然后将交流的大门轻轻开启。  相似文献   

7.
8.
7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两岸青年联欢活动时,即兴摹仿"电音三太子",并与表演者击掌互动,对此,海内外舆论好评如潮。许多媒体由此看到了台湾文化的鲜活与生动,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对台湾文化的高度重视,看到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10.
钟欣然 《台声》2010,(7):63-67
6月22日.中国作协在其官网上发布公报,“2070年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78人”.其中备受关注的是3位台湾作家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正式加入中国作协。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表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协首次发展台湾作家入会。  相似文献   

11.
台湾官方和民间都一再强调台湾生活方式的优越,大家引以为傲.但究竟什么是台湾的生活方式,似乎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本文根据有关生活方式的基本观点,联系台湾方面提出的看法,试图加以解读,并且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联系起来考察,探讨台湾方面建构“台湾生活方式”的意图,并对如何正确对待,提出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两岸关系》2020,(3):44-46
以弘扬中华义化,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台湾大学生中华义化研习营,于1月13日至20日在沈阳顺利举行,这也是2016年以来,沈阳连续举办的第九届研习营活动8天时间里,来自台湾中华历史传播协会的42名师生及在台就读的沈阳籍陆生、沈阳大学的志愿者共60余人齐聚沈城,聆听名师讲座、参观文博场馆、体验传统义化、走进陆生家庭,增进相互友谊、加深彼此了解,共同感受祖国大陆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姚同发 《黄埔》2010,(6):52-54
中秋佳节,正是花好月圆时候,笔者来到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故乡——天津市宁河县。在会见老朋友时,笔者不时听到关于罗兰回乡探亲及其作品的一些佳话,深感大家对罗兰依然是那么亲近熟稔,那么钦敬激赏。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05,(1):74-75
台湾到底有多少客家人?分布在哪些地方,他们的地位怎样?祖籍地在哪里?其祖先是何时迁台的?现在台湾的客家人与原乡大陆的客家人有哪些异同点?这些可能都是海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1998 年 3 月台湾之行考察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09,(11):17-19
“人说山西好风光”,初秋的山西.绿树或荫,绿油油的庄稼满山遍野,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应全国台联的邀请,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朱鸿教授为团长的“台湾师大历史系山西史迹考察团”一行39人.于2009年8月22日至9月1日.赴山西追寻中华文化的起源和进行文物古迹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认同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向阳 《传承》2008,(6):98-99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中华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中华世界的世界认同度也在不断上升。中华文化能够成功的获得世界认同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基础、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下的复兴所奠定的政治基础以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和"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文化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语言、文学、历史、神话为考察重点的文化认同讨论,在学界是热门话题。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台湾文化认同改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多年里,为了寻访被湮灭的历史,蓝博洲几乎走遍了台湾的城镇、乡村,还去了大陆很多地方,也到过香港、日本,去采集幸存者的历史证言。不久前,他带着记者来到苗栗乡下,踏访白色恐怖时代“红色”台湾青年的斗争行迹。深山之中,“十分岽古道”上一个建于1923年的老茶亭,是当年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族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台湾抗日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旨在以台湾脱离日本统治,获得解放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行动,它与中华民族同一血脉。抗日战争胜利后,台独分子臆造出来的台湾"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它们刻意制造的"民族主义"只是民粹主义,是为分裂国家统一制造出来的政治梦幻。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广大精微,历久弥新,孕育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但百折不挠,至今仍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列祖列宗、古圣先贤遗留给后代子孙的至宝。然而,在历经“五四”和“文革”对经典的误读和对圣贤的批判后,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达到了顶端,因而一度丧失了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