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深入发展,与当时各类报刊杂志的涌现、文学市场的形成以及受教育阶层对新兴媒介(杂志)的政治支持有着直接的关联。杂志担当了推动启蒙运动政治化进程的鼓号手,成为推动和宣传启蒙运动政治化进程的主导性媒介。它不仅承载和记录了这一政治化运动的真实进展情况,为我们今天了解德国现代化早期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原始资料;而且在这一进程中,受教育阶层以它为思想平台,掀起和推动各种与权力与政治管理有关的全社会论争,为现代化政治理念、观念和价值的社会化奠定了精神层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3.
袁城 《当代韩国》2009,(2):29-34
韩国国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进行,发达地区特别是都会区及大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迅速提升,促使韩国人口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向城市和发达的都市区迁移,人口迁移加速了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随着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人口迁移的趋势逐渐放缓,向首尔都市区迁移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道际之间的迁移量开始上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经济领域、社会意识等新变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进而导致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本文首先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文化发展中呈现的四个显著特点,然后分析了我国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形式出现了缓慢而深刻的变化.华教体系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变质危机和合法性危机使其百年来在华人文化认同建构中作为支配性制度的角色被动摇,甚至逐渐让渡给国家教育体系.这使华教运动渐趋衰落,导致华人文化认同建构形式发生转变,即从抗拒性认同向规划性认同转变,而这种转变逐渐呈现为华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如果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能在此过程中重振华文教育并使自身文化被合法接纳为国家文化,那么这种危机反倒可能成为保存和延续当地华人文化的转机.  相似文献   

6.
文化外交战略是战后日本恢复和平民主国家形象、推广日本文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青年国际交流是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内阁府主导下的青年国际交流事业拥有丰富的交流内容、严格的招募选拔机制和官民协作的运作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实现了文化外交和培养日本青年的双重目标,建立了世界性"事后活动组织"。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和价值观念向海外传播,而且在塑造日本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美国占领了冲绳群岛,1951年签订的《对日和约》第3条成为美国拥有该群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法律依据。1953年美国将冲绳群岛的一部分奄美群岛归还给日本,之后一直到50年代结束几乎没有对日本作出任何让步,僵硬地坚持维持现状的政策。当时冲绳问题更多集中在岛内美军与冲绳人的对立上。如果说50年代是军方要求和冲绳人对正义、民权和自治政府的诉求之间严重的对立冲突时期的话,60年代对冲绳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是美国不可避免的让步时期,也是冲绳行政权最终回归日本时代的开始。那么,为什么美国在60年代在对冲绳政策上开始所松动,这种政策松动如何表现出来,其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是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塑造公民文化--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  娄亚 《德国研究》2005,20(1):26-30
本文对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变迁的过程做了回顾.从联邦德国建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公民对民主政治体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有了极大的提升,产生了对民主制的普遍支持.同时,德国人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了,实际的政治参与也增多了.本文对产生这一重大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肯定公民文化的塑造是联邦德国民主制度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根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 前言 只要谈论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文学,必然要提到纯粹文学与参与文学的争论(简称纯粹·参与争论),因为在文学史上,但凡评论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文学批评时,都要重点论述纯粹·参与争论,而且论述20世纪60年代韩国文学特点时,也总是要涉及到“纯粹与参与”。  相似文献   

10.
董应龙 《东南亚研究》2007,(2):66-71,77
在国际关系史上,恐怕鲜有如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的变化那样出人意料,中越两国在短短十年时间就从肝胆相照的兄弟变为彼此不共戴天的敌人,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一剧变的发生呢?本文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之所以会发生急剧变化,与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1)中越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推行各自倾向性政策;(2)中越两国在与之密切联系的四对三角关系中的互动;(3)历史与现实的困惑;(4)精英认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的前半期,美国与台湾当局在国民党残军撤离金三角地区、美国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政策分歧。在正常交涉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美国中央情报局台北站负责人雷·克莱恩频频充当秘密协调双方政策的中间人。"邦迪—克莱恩—蒋经国"之间的联系,成为肯尼迪与蒋介石沟通的幕后管道,使得美台双方在关系紧张的危机时刻得以绕开官僚体制的障碍,在首脑之间形成直接、有效的沟通。这一"秘密外交"渠道的形成既体现了蒋介石对"外交"的高度专权,喜欢绕开"外交部门",指派私人使者进行交涉的风格,也体现了美台之间在冷战格局下要将深刻的矛盾隐藏不露的无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联邦政府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华 《美国研究》2006,20(1):28-40
1993年至今,美国联邦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1993~2000年期间,克林顿政府展开了一场“重塑联邦政府”的运动,被视为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成功的改革。布什政府正在进行以“总统管理议题”命名的政府改革,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竞争资源、改进财政管理、推广电子政府、预算和绩效整合等五个主题。联邦政府的这两次行政改革,反映出现今公共行政发展的某些趋势,或许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开始了长期的调整阶段,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日本经济停滞进一步深化。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了战后未曾有过的连续两年的负增长,消费、投资低迷,金融体制不稳定,信用收缩,复苏乏力。本文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为促使其经济走出萧条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工人人数进一步减少,职员、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主力军,他们更为关心能否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男女平等等后物质主义问题。社民党仍然坚持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为主的物质主义政策主张,无法得到广大新中产阶级成员的支持,这是该党这一时期无法赢得大选的重要原因。从1989年的《柏林纲领》到1998年的竞选纲领,再到2003年的《威斯巴登声明》,社民党最终提出了一个全面转向中产阶级的纲领。由"纲领党"向"选举党"的转变是其这一轮转型的主要标志。不断右转的社民党陷入了转型的定位困境。  相似文献   

15.
华人社团向政府提交国家文化备忘录,发表文化方面的宣言等,积极谋求华人文化发展的有利政治空间。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扬华人文化,华人成立各种文化社团组织,并举办华人文化节等活动。华人社团的活动和举措具有主导性甚至领导性,它们对于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越南的天然橡胶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现今,越南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橡胶生产国、第四大橡胶出口国。越南的天然橡胶业能有如此不俗的表现,离不开越南政府制定、实施的相关产业政策。总结越南政府天然橡胶产业政策的经验,对于身为世界第四大橡胶生产国与最大橡胶消费国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日本通过实施凯恩斯的积极财政政策,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长期萧条,传统的财政政策失效。本文通过巴罗模型检验了日本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投资效果不佳成为日本财政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而优化公共投资结构、提高公共投资乘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防范财政风险可以提高日本财政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欧亚主义在其诞生的俄国侨民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各个流派都从各自立场出发对其展开批评。以别尔嘉耶夫为代表的宗教哲学家把欧亚主义视为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是感情化的、非理智的运动;以米留可夫和基泽韦捷尔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将其视为极端主义和俄国种族主义;以弗洛罗夫斯基为代表的斯拉夫主义者视其为斯拉夫主义失败的、倒退的继承者。各派都承认欧亚主义是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他们在毫不留情地批评欧亚主义主张的同时,亦指出其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面。这些反响从另一层面凸现了欧亚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于韩国和中国来说,20世纪80~90年代是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韩国,军事政权下台,全国掀起民主化运动;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韩国与中国,虽然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但除了在世界文学影响圈的文学变化发展有一点时间差之外,二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而且,作家反复苦思文学被利用为政治手段的情况,并为了恢复文学的文学性而作出一些选择,尽管这些带有过分的大众化和商业化弊端,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佩昌 《德国研究》2011,(1):19-25,78,79
为了克服战后以来的首次经济危机,德国社民党与联盟党于1966年组成大联合政府.社民党经济专家卡尔·席勒担任经济部长后提出社会对称的理念,它主导并影响了社民党60至70年代的经济及社会政策.本文拟对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核心内容和实践效果加以评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德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稳定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