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叶挺是一员战将,平时写诗并不多,但有一首写于狱中的《囚歌》却极有名。说起这首诗的面世,与郭沫若有直接的关系。叶挺与郭沫若结识很早。北伐时期,郭沫若担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行营秘书长等职;叶挺则是一战成名的"铁军"独立团团长。战争的紧张和残酷,使郭沫若与叶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友谊。1927年3月,郭沫若写出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不得不亡命日本。1937年返国后,国内局势已发生很大变化。郭沫若到武汉后,叶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与朱德的初次会面是在北伐战争期间.1926年,郭沫若在北伐军政治部任职.当郭沫若随北伐军进驻武汉时,刚从德国回来的朱德也来到这里.一天,朱德专程到设在汉口的政治部拜访郭沫若.朱德是一位很朴实的人,尽管在海外求学数年,却仍然穿着一件毛蓝布大褂.在郭沫若看来"他就像一位乡下的村长".  相似文献   

3.
尤扬 《党史纵横》2001,(10):12-12
叶挺同郭沫若自大革命时期就结下友谊.抗战爆发后,他们分别从海外归来参加抗战,更加深了这种友谊.194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50寿辰.为了给郭沫若祝寿,正在狱中的新四军军长叶挺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并用香烟罐的图纸片做一枚"文虎章"作为生日礼物.  相似文献   

4.
张爱林 《共产党人》2011,(16):53-54
在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侧,矗立着一座建筑风格简洁,民族特色突出的建筑物。这座建筑共为4层,外形方正,古朴典雅,西南两个入口上方都镶有一只凤凰图样的宁夏图书馆馆徽和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于1963年题写的"宁夏图书馆"5个铜制金色大字。这一切,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5.
万敏 《党建》2022,(1):30-32
"一带一路",一个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时代大势的战略决策,一个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伟大倡议。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6.
五人生命寄一螺,怪事今霄意外多。漫道沙场征战苦,老爷车子费张罗。这是郭沫若1938年9月赴武宁途中口占的一首诗。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日本的郭沫若投笔请缨,回国抗战,于1938年4月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7,(6):118-119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有旗帜意义的新诗集。它出版于1921年8月,其中收录了一首《匪徒颂》,是郭沫若为反对日本新闻界对中国青年的诬蔑而作。  相似文献   

8.
1972年前后,可以说是郭沫若在"文革"期间的一段好时光.这期间,郭沫若的好几本著作得以出版和再版,内容涉及文学、历史、考古、书法等诸多领域.在出版业凋零的年代,郭沫若能有此殊荣,确实是社会遏抑林彪极"左"思潮,各方面出现转机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9.
<正>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同时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在科学文化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力。过去有人把郭沫若对毛泽东的欣赏与崇敬,歪曲为"政治投机""趋炎附势",这些观点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郭沫若与毛泽东交往的真实情况,实际上是借贬损郭沫若来歪曲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与中共领袖的交往。回顾郭沫若与毛泽东的交往史,可以发现二人在革命路上携手前进、在文学创作方面惺惺相惜的多重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形势下,以及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以诗人又历史学家著称于世,但是,他对社会改造的理论问题,对马列主义,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从他研读马克思巨著《资本论》的过程,可以清楚看出这一点。差点翻译了《资本论》1924年11月,在国外留学的郭沫若由日本的福冈携妻儿回国。抵达上海后不久,一个名为“学艺社”的组织,打算办一所私立大学———学艺大学,郭沫若被指派为筹备委员,并被预定为学校的教授。由于离学校的开办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所以郭沫若必须找一点工作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因此,他便打算翻译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当时郭沫若欲选择翻译《资本论》是很有…  相似文献   

11.
书讯     
渠柳 《党史文汇》2008,(4):53-53
上海学者冯锡刚新著《郭沫若人物与春秋》2008年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视角比较独特的郭沫若研究专著,分为“郭沫若与当代人物”、“郭沫若与文化批判”、“郭沫若春秋与亲情”三个版块,由20多篇散文笔法的研究文章结集而成,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宋代邵博对乐山的描写流传至今。乐山,古称嘉州,是一座有近3000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而知名。乐山又是一个地灵人杰的文化之乡,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和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均是乐山人。目前,发轫于2003年的“中国第一山”建设紧锣密鼓,乐山市委、市政府正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乐山独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跨世纪旅游大城市的宏伟蓝图,预示了乐山城市建设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曾向国统区作家传播并征集意见,郭沫若作了"有经有权"的回应。据胡乔木回忆,这得到毛泽东的首肯。郭沫若的观点实际上生成于1940年他对毛泽东《论新阶段》中关于"中国作风"相关论题的评论,是他思考民族形式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这个观点参与到了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并引起胡风、向林冰、王实味等人的回应。双方争议在于,胡风等认为,革命之"权"不能  相似文献   

14.
正抗日战争这个"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在重庆,集会容易犯忌,祝寿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集会活动,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公开而又隐蔽的统战方式,周恩来常常以祝寿之名,公开聚会,广交朋友,开展斗争。周恩来在重庆所筹办的最隆重的祝寿活动是"庆祝郭沫若之50寿辰"。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力邀郭沫若(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入  相似文献   

15.
正《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1964年1月4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一文称:"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刘白羽在《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切、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的诗篇。"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3月5日,是全国第56个"学雷锋纪念日"。那张著名照片中憨厚微笑的小战士已经离开我们57年了,但他的精神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沈阳军区工兵某团运输连二排四班为"雷锋班"。没承想,十几年后我竟有幸成为"雷锋班"的后来人……有幸成为"雷锋班"的一员1977年12月,我家所在的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胜利农场人武部下达了征兵通知。那年我19岁,正是应征年龄,于  相似文献   

17.
李如元 《探索》2001,(5):36-37
所谓"票决制",就是党委常委会决定干部任免,在酝酿、讨论基础上,采取常委一人一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的制度.重庆市最早实行"票决制"的是永川市,于1987年开始试行.目前,全市有20个区县市党委常委会任用干部实行"票决制",占区县总数的50%.  相似文献   

18.
一个文坛泰斗,一个江浙才子,后来一个是共 产党政府的要员,一个是国民党总统府的 国策顾问。他们虽然政见各异,但在学识领域和个人感情方面却又是一对挚友。这两人就是郭沫若和陈布雷。 陈布雷在文坛上知名比郭沫若稍早一些。1911年夏,陈布雷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即应上海《天  相似文献   

19.
一 1948年8月25日,香港<华商报>"茶亭"副刊开始连载郭沫若的长篇自传体散文<抗战回忆录>.这篇长文主要描述的是作者在上海、南京失守后,准备保卫大武汉而终于放弃的那段经历.在文章连载到关于长沙大火,退驻桂林,准备撤退到重庆的部分时,郭沫若即离开香港,回忆录连载也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20.
一个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现代杂文的先驱;一个是现代文坛巨匠、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他们就是鲁迅和郭沫若。两位文坛巨擘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叱咤风雷几十年,结下了缕缕笔墨情。 鲁迅比郭沫若在文坛上成名要早。1920年郭沫若正在日本东京留学.他在国内寄来的刊物《学灯》上,第一次阅读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就觉得鲁迅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