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一、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具有现实基础以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香港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后提出发展创新科技为标志 ,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逐渐成为深港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尽管对于香港是否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优势、深港两地科技产业能否产生明显的合作效果等问题 ,还存在各种不同认识 ,但我们认为 ,伴随深港经济合作不断推进而出现的两地科技产业合作 ,是以具有互补关系的深港科技资源为实现条件的。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 ,正在逐渐成为推动两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增长方式。1 深港…  相似文献   

2.
2007年5月深港两地政府共同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以来,“深港创新圈”建设被列为深圳加快深港合作、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两地共安排6000多万元专项资助资金,2008年又增加了40%,专项资助科技项目大部分都落户在南山区。香港八所高校在南山区建有8个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一、东亚模式:研究深港经济合作的新D视角1.从东亚模式分析深港经济合作开始于80年代初期的深港经济合作,是在深港之间比较利益引导下,以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北移深圳的方式,把香港的资本、市场和管理优势与深圳的区位。政策和成本优势结合起来,通过两地优势互补,建立分工协作关系,从而形成的区域型经济合作。经过80年代以来多方面的经济合作,深港两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紧密程度的经济合作格局。对此目前人们大多是从两地自身的经济关系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范围也主要局限于深港两地产业、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香港回归祖国,为深港经济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其中高科技方面的合作,已日益成为深港两地经济繁荣的共同需求。一、深港高科技合作的可能性1.深港两地长期的经贸合作,扩大了“香港因素”在深圳的影响和“深圳因素”对香港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  相似文献   

5.
深港经济合作研讨会在港举行由深圳币港澳经济研究会和香港“一国两制”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深港经济合作研究会于3月7日在香港召开。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子彬出席了会议一深港两地专家就深港经济合作问题交换了看法。李子彬币长在会上表示,深港两地经济将实现产业、环境与人口素质的三优化,形成进一步互相渗透的经济带;两地经济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辐射能力增强;两地城币综合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完备,桥梁枢纽作用更明显;两地市场经济将进一步融合,形成更强的综合竞争优势。营造有利实现“一国两制”的文化环境由文化部、新华…  相似文献   

6.
要进一步搞好深港经济合作 ,繁荣两地经济 ,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 ,从而使合作具有合理性、高效性和灵活性 ,真正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围绕深港经济合作 ,学者们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模式。为此我们有必要就各种模式进行权衡与比较 ,选择符合两地实际的合作模式。一、“取代式”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是把深圳摆在和香港竞争以及准备对香港取而代之的位置上。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是不敢想的。经过 2 0年的高速发展 ,深圳基础渐强 ,羽翼渐丰 ,“取代式”设想是希望以此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  相似文献   

7.
“增创深港经济合作新优势”座谈会在深举行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深圳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深圳市社科院、深圳特区报于6月25日—26日联合举办“增创深港经济合作新优势”座谈会。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的林广兆、谢国荣,香港大学陈清泉、杨汝万,新华社香港分社杨华基,香港经济导报高级顾问陈可馄,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邵善波以及深圳的彭立勋、苏东斌、董立坤、乐正等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为深港两地经济合作的新发展献计献策。会议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①香港的未来。大家都认为从长远看,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  相似文献   

8.
深港经济衔接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随着香港回归临近,加深香港和深圳的经济衔接已成热点。由(经济参考报)、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和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组织的“深港经济衔接高层研讨会”11月26日在京举行。深圳、北京、香港的部分经济学家就如何促进深港经济衔接展开了热烈讨论。著名学者马洪首先致词说,加深深港经济衔接,不仅成为保持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及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李子彬市长发言认为搞好深港衔接,是推动深港经济合作向高层次多领域发展,增创深圳新优…  相似文献   

9.
深港两地政府文化和人力资源条件的差异,使政府高级人才的培训工作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下面就各自的特色作简要的介绍,并在不同层面展开比较和分析。一、深港两地政府高级人才培训的主要特色1香港政府高级公务员培训特色香港的高级公务员培训,有着鲜明的特色。(1)以客为本:体现政府核心理念的培训文化。“以客为本”是香港公务员培训的基本理念,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确立了“通过培训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总目标;其次,确立了“通过培训发展人力资源”的策略;第三,形成了“视培训为事业发展基础和公务员的重要福利”的动力机制。在香港,人们视…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在深圳河北岸规划了福田新市区,设立了福田保税区,提出了治河、疏理航道和综合开发等设想,皇岗口岸及广深高速公路也陆续投入使用,这一切,都显示着沿河经济日益兴旺的前景,因此,搞好深港衔接,促进深港两地共同繁荣,在深圳河流域大有文章可做。在深圳市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去年十月正式成立了(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这对于加强深港两地的交往,特别是为促进深圳河“一河两岸”地区在后过渡期以及未来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发展方面,给予了更加实际和有力的推动。抓住深圳河“一河两岸”规划和衔接带,对于香港的平…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近些年直接参与深港两地口岸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事务 ,最近又赴港进行了为期 2 0天的专题调研 ,对两地口岸存在的差异有较多的认识。差异既是矛盾 ,差异又是动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深港两地口岸差异或矛盾 ,对于进一步加强深港口岸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深港口岸的主要差异1 制度差异在“一国两制”大前提下 ,深港两地的口岸制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 ,免征关税 ,口岸监管宽松 ,手续简便 ;深圳口岸则征收进出口关税 ,并实行严格的口岸监管制度 ,通关手续繁杂。与深圳不同 ,香港是国际著名的自由港。香港主权回归后继续保…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和衡量一个国家 (地区 )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市的优势所在和形象所在。建设现代化的高科技城市是深圳今后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除了搞好自身的发展外 ,还应充分利用“香港因素” ,借助深港科技合作的优势来加快推进的步伐。深港两地陆水相依 ,有共同的人文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经济、人员往来更加密切。近几年来为了化解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问题 ,改善经济结构 ,增…  相似文献   

13.
一、深港文化的差异——历史的断层与现实的错位深港两地,本为一家。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朝廷颇令设置新安县,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至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7月24日),中英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署,使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其后,在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九龙半岛和新界又因《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字条》租与英国,为期99年。至此,两地的社会发有趋于不同,双方在经济、政治、法律诸方面循各自的坐标膻进,也就必然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今天的香港,是大不列颠…  相似文献   

14.
十年一剑:深港合作的新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21日,深圳与香港正式签定了"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深港两地的创新科技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港创新圈"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促进两地沟通,积极推动人才、学术和技术的交流合作,鼓励科研机构和产业互动,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和技术平台进行更广泛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伊始, 深港两地在口岸开发、通道建设、金融合作等六个方面又达成新的共识,同时,深圳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大思路下,以深港产学研基地为基础的深港发展研究院也已在积极策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深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深港两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合作领域越来越扩大 ,“香港因素”在深圳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新的世纪 ,面对新的形势变化 ,深港两地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两地应紧跟时代潮流 ,敢于和善于用新的思维去认识和解决面临的挑战 ,去开拓成功的道路。一、进一步调整心态 ,保持良好的合作理念。双方合作既包含经济关系 ,又包含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沟通 ,因而 ,合作双方的心态调整和角色定位对合作…  相似文献   

17.
深港两地山水相连,人员往来密切,经济交往频繁。目前两地日均人员往来16万人次,车辆往来2万多辆次。1994年深圳口岸过境人数sl3o万人次,占全国D岸过境人数的sl%,过境车辆7381万辆次(SO%是货柜车),占全国D岸过境车辆次的78.2%以上。深圳不仅成为内地与香港或经过香港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而区也成为香港对内地发展经贸合作和交流的重要通道。深圳的外商投资7O%来自港资。15年来,香港投资者在深圳举办了S000多家企业。经贸关系如此密切的深港两地的经济发展,得利于两地的优势互补。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经济转型需要,近年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由以往“前店后厂”式的组合跃向了创新科技层面。政府主导粤科技合作地位上升粤港之间历来关系非常密切。香港回归祖国后,两地突破过去人为和心理造成的时间、空间局限,开始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在更高层面上加强往来。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3月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宣告成立,两地合作由以往民间为主、非官方协调上升到政府间的全方位推动,获得了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去年8月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专程访问深圳。在同省市领导的座谈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是“两地如何合作发展创…  相似文献   

19.
一、深圳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中的香港因素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7~1995年,在香港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和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的双重因素作用下,香港制造业大批北迁珠江三角洲,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前店后厂”式的合作关系。与此相应,香港的运输、仓储、物流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大量发展起来。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大幅增加,再加粤港两地经济合作的特殊效应,香港的转口贸易一度以30%的高速度连续增长。但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经济赖以维持十几年繁荣的“中国因素”发生了深…  相似文献   

20.
香港主权回归,将为深圳经济实现第二次腾飞提供强劲的动力。在“一国两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深港两地从社会生活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方面的互补作用不断增强。为迎接香港主权回归,推进深港经济衔接,我们需要在许多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其中,深化农村股份制改革尤其具有紧迫性。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深圳农村地区,早在80年代末期,就拉开了农村股份制改革的序幕。进入90年代以后,股份制改革的进程加快。到目前为止,在深圳市五个区下辖的80%以上的行政村,原有的集体经济都进行了股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