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有论者从功利伦理的角度赞同隐性采访,有论者从义务伦理的角度反对隐性采访。有论者从表达自由的角度赞同隐性采访,有论者从保护隐私的角度反对隐性采访,争论颇多。本文将从伦理学和宪法之表达自由与保护隐私的角度,对隐性采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加以探讨,供学界批判。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基础范畴刍议——基于社会法研究进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法进路于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有否意义,学界有两种观点:肯定论者着力论证意义之所在;否定论者则认为从社会法视角研究经济法具有太多的局限,宜否弃。孰是孰非,本文拟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法的三个基础性范畴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司法实务中预交罚金的做法相当普遍。肯定论者和否定论者围绕这一做法是否违反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罪责自负、无罪推定等原则展开激烈争论。从预交罚金与以预交的罚金影响自由刑量刑两个层面看,预交罚金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并无栖身之所,不应为我们所取,不可为解决罚金刑执行难的问题而采行预交罚金。  相似文献   

4.
死刑的存废之争,长期以来是国外刑法学领域一个久争不息的热点,两军对垒,观点鲜明.主张废除死刑的论者认为,死刑违背社会契约,是野蛮时代的刑罚,对于个别预防是不必要的,且死刑不具有特别的一般威慑功能,不是实现刑罚报应的必要手段,死刑案件一旦出现误判就无法纠正,死刑是歧视之刑,穷人比富人更容易被判处死刑,死刑是不人道的,它违背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容易被统治者所滥用,无法体现罪行的差别,杀一人判死刑,杀十人也只能判死刑,死刑损失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不经济之刑,死刑案件所特有的司法程序扰乱了整个刑事司法体制,等等.总之,在废除死刑论者看来,死刑简直是万恶之首.  相似文献   

5.
审限问题,既传统又现代,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比较法视角。传统是因为审限制度可上溯至唐代,而经过历史大浪淘沙至今仍然存在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当中可表明其具有现代性。纵览其他国家刑事诉讼法,虽鲜有规定审限制度的,但却存在与我国审限制度功能相类似的快速审理制度。近年来,由于超期羁押和刑事审判压力双重作用,刑事一审审限制度的存废问题再次引起学界关注,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保留论者和废除论者各执一词,不相上下。但综观研究成果,均将审限制度的研究局限在法院审理阶段,没有从刑事诉讼的整体出发推动审限制度的改革。本文从刑事诉讼的价值选择和刑事诉讼各机关的权力配置出发,以羁押为视角,分四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指出刑事一审审限制度改革迫在眉睫;第二部分指出羁押的存在使刑事一审审限的存在成为必要;第三部分介绍当前相关改革建议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刑事诉讼整体结构下的刑事一审审限制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法律经济和实用分析,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变通刑法是一条必然之道。以往的论者往往聚焦于群体的风习而对个人的权益关怀不够,变通刑法应当为受害的个体提供可选择的多渠道救济并加强普及宣传。从西部地区的民族分布看,变通刑法对保障西部大开发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林黛玉这一悲剧形象,以前的论者大多探讨其不俗之处,但黛玉在其悲剧人生历程中所展现出的"人"的魅力也是令后人为之倾倒的。其悲剧精神之雅美、性格之挚美、爱情之凄美在她为人做事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主张国家可以作为自决权之适格主体的论者混淆了国际法上自决权的三种形态及其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受到自决权"过时危机"理论的误导。国家自决权理论的提出,是不认真对待自决权的一种表现,需及时纠正。国家不能作为自决权主体。  相似文献   

9.
恶意在民法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在物权行为无因性中它指的是明知他人无处分权。在这种意义下,根本不可能成立反无因性论者所说的“恶意也能取得所有权”。本文分析了反无因性论者所说的“恶意”的含义,并分析了它在无因性原则下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艺术终结论者注意到了现代艺术大众化、通俗化的一面,并把它视为艺术衰退的标志,然而,他们忽视了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因而无视艺术繁荣发展的事实而得出了艺术衰亡的结论。艺术终结论者认为,市场经济是艺术衰亡的元凶。其实,艺术终结论的出现更有其哲学基础,艺术终结论者视艺术为实在世界的模仿与影射,并将艺术视为通向解放的真理之途。正是对艺术真理性和教育性的过于强调,导致了"艺术衰亡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赔偿为首位的原则改变了侵权法的性格,突出表现在从个人责任的追究转移到损失的分散。侵权法开始扩张到严格责任,并在规范或事实上受到保险观念的影响。但是,以原告—被告的利益关系为基本结构的侵权法仍然面临着责任追究成本过大、赔偿范围与数额不确定、人际不公平等批评,其进一步扩张也导致了责任保险业的危机。道德论者在矫正正义与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奠定了侵权法的正当性。功能主义论者也大多认为,侵权法在损害预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此外,保险制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某些损害不能通过它来填补。因此,侵权法规则并不能被保险所取代,但是无论从现实上还是理论上讲,过分扩张侵权法缺乏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年年过新年,今年最热闹——日历一翻就翻过一个世纪,过年竟是过“世纪”。翻开报纸,连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照射谁家,也已经先是在温岭、临海间争来夺去,继而又有论者提出“阳光之城”当属东北的珲春,够热闹的。 虽说百年、世纪全是人为划分的产物,但是处身此刻,念天地之悠悠,观岁月之匆匆,容易唤起一个人在生存竞争中被消磨掉的历史感,凑凑热闹无甚害处,还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3.
试论相互持股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 ,逐渐出现了不少相互持股现象 ,在政策上也得到了支持 ,对此理论界有的论者表示赞成乃至积极提倡 ,而有的论者则极力反对 ,分歧较大。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探讨 ,形成为下文 ,希望能加深对相互持股现象的认识。一、概念和形态相互持股 ,又称交叉持股 (Cross -share holding) ,有学者将之定义为 :“两个以上的公司 ,基于特定目的 ,互相持有对方所发行之股份 ,而形成企业法人间相互持股的现象”① ;有的学者则认为“相互持股就是指一家公司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持有控股股东或者处于该股东控制链中的其他公…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诞生以降,学界对其之研究一直没有停止,然鲜有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将其审视。立足于法经济学的基础原理,以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重新揭示了既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存在的弊病,即无法填平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吓阻不足。同时从博弈论、社会成本问题、知识产品的经济特性三个维度论证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最后借助简易的经济模型和数学公式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之适用范围、数额与倍数进行计算,希冀能够解读法学宏大语境下的只字片语,力求驭繁以简,助益实现法治社会之理想。  相似文献   

15.
有关人生快乐的思考是伊壁鸠鲁学说的重要内容。在伊壁鸠鲁那里,作为幸福生活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快乐,而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他既不提倡享乐,也不提倡禁欲;他认为,快乐和理智是不可分开的;没有理智就没有快乐;不少论者对此有种种误解。还有论者认为,伊壁鸠鲁关于快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抹杀了对于快乐的创造,把集体和社会的快乐置于一边,对大众是一种愚弄和麻醉。这些指责毫无根据,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表见代理究竟归属有权代理抑或无权代理 ,一直为理论所困惑。表见代理性质归根结底取决于代理权采何种学说。表见代理效力之传统理论与立法 ,已不能满足于表见代理的设立宗旨 ,尽管理论上已有表见代理效力扩张之倾向 ,然而 ,如何扩张更为科学合理乃为现代理论与立法鲜有涉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环境权是一种新型人权。环境权在理论上讨论得十分热烈,但法律实践却背离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权立法中,环境权从一种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转化,但从环境执法的案例可以看到,环境权仅是一种法律宣示的权利。与环境权的立法相比,环境权无论在已规定环境权或尚未承认环境权的国家几乎都不被承认可以作为诉讼的根据。我国法律对国家、单位和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义务规定得比较明确、具体,但却很少涉及或没有明确说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民在享受环境条件方面的权利,法律实践中也未出现依据环境权获得胜诉的案件。我国现有的环境权研究主要有两种学术思想: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我们需要搭建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论者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论者以及主流法学论者之间的共同的学术舞台,建构共同的学术空间,开放式地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和学术资源,致力于环境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命题的批判和重构。环境权研究必须跨越环境法的固有领域,寻找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刑罚目的应当包括报应。刑罚报应目的是刑罚属性的内在要求,是刑法基本原则的题中之义,是刑罚正义的必然体现,对刑罚预防目的具有补充与制约作用。刑罚报应目的的否定论者所提出的理由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当前,理论界以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手段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活动中的运用研究颇多,也较为成熟,但司法会计审查手段在经济犯罪初查环节的运用理论研究很少涉及,经侦实务部门也因缺乏认识而鲜有使用。本文从提高办案效率、证实犯罪事实、节约办案资源、保证案件质量等方面探讨司法会计审查介入经济犯罪初查之必要性,并对司法会计审查手段运用的范围、人员、对象、方法等具体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全真教是宋金之际陕西人王喆建立的一种新型宗教,以性命双修,先性后命思想为其核心。由于其弟子丘处机的远见卓识受到蒙元王朝的青睐,在有元一代出现了贵盛的景象。明清时期境况急转直下,出现了沉寂状态。虽然,明末清初出现了"龙门中兴"的局面,但昙花一现,没有从整体上改变整个全真教衰落的局面。考究其衰落之原因,主要有统治阶级的态度、社会思潮和自身弱点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论述较多,而自身弱点却鲜有论述,通过从自身弱点之角度进行考察,可对全真教衰落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