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汪瑛 《求实》2005,(Z1):294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自我调整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早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2,(7):111-112
对于1-4岁的孩子,一般家长都会以孩子太小为由凡事包办代替。其实,只要是孩子能够做、应该做、做起来安全的事情,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做决定。那么,哪些是幼儿有能力决定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3.
正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一点我搞不懂,为什么许多中国家长喜欢在公众场合训斥甚至羞辱自己的孩子?先不说文明素质,你以为是妈妈就可以这么欺负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女孩几乎都喜欢粉粉嫩嫩的颜色,而我女儿过12岁生日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请你以后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粉色的衣服了,也不要那些亮晶晶的装饰。我长大了。"某种意义上,她就这样发表了"独立宣言",彰显了小小自我的审美观。作为母亲,我的所谓"知名度",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过烦恼。他不愿意因为父母的原因而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4,(11):121-121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然而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过程中,家长的做法是否正确、得法,就很难说了。“三T公司”育儿专家为你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常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位朋友谈起他的小孩在体校学游泳的故事,说那是一个足令家长担惊受怕的过程,所以体校是一定不许家长在场的。家长在场,孩子有依赖,教师受干扰,终是难学成。这位朋友没有在那个时候让“父爱”起作用,孩子竟是大有进益,如今已是可以“拿名次”的泳坛好手了。这使我想起了这些年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游泳”的乡镇企业和国营大中型企业。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所在的圆梦特教中心是我母亲用心血和生命创办的。之所以起名“圆梦”,是希望每位残障孩子能在这里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健康快乐成长,圆家长一个放心梦,圆孩子一个快乐梦。母亲最初开始创办它的时候,我还年幼,对母亲做的事还不理解。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1,(21):109-111
【求助记录】我是一个孩妈妈,最近发现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有时表现很霸道,缺少礼貌,我很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他的未来的发展和前途。请问“三T公司”的有关专家,作为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使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相似文献   

8.
欧蕾 《世纪桥》2011,(15):138-139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导致了夫妻关系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孩子数量的与日俱增,他们在身理或心理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普遍感到孤独,精神上有压力等,但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关注甚少,多数家长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多数孩子参与的课余活动也是为了提升学业,在孩子的身心需求、课余文化生活方面很少关注,由此孩子的课余文化生活也成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重视,重新定位和审视孩子的课余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何郁 《学习导报》2011,(20):27-27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矿藏,我们作为老师、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之美,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描写生活,去记录生活中的每一处感动。  相似文献   

10.
培养习惯是很重要的。有人说,习惯不就是束缚人吗?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这个理解是片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人的大脑的解放,从一些低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习惯的培养是在培养孩子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智慧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社会性习惯和公共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时代性习惯。  相似文献   

11.
培养习惯是很重要的。有人说,习惯不就是束缚人吗?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这个理解是片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人的大脑的解放,从一些低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习惯的培养是在培养孩子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智慧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社会性习惯和公共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时代性习惯。  相似文献   

12.
<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个体依据个人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1](P275)可见,自我认同并不是先天俱来的,它是每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个体在进行不断地反思之后所形成的自我。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向全世界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由此,  相似文献   

13.
正据3月9日的《北京晚报》报道,针对择校热问题,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刘长铭认为,择校热更多发生在低幼年级家长中。"如果是我,我不这么做。如果是我,我会把更多的精力,包括家庭的财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的品质和质量上。这里头包括带孩子做各种活动,开拓他的兴趣,这里还有保护他的兴趣,比如带孩子去远足,做  相似文献   

14.
为您服务     
出国留学要知己知彼首先,应该明确为什么要留学。有些学生和家长并未认真思考过出国的目的,认为在国内即使读到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去国外留学看看再说;个别家长认为国外的高等教育总会比国内好,“洋文凭”较之“土文凭”更具魅力。这些想法多少有失偏颇。目前,“洋文凭”并不代表绝对的竞争力。知己还包括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弱点。要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及志向,及其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留学对孩子是巨大的考验,家长更应慎重抉择。除了知己,还须知彼。应了解欲前往国的留学政策、文化背…  相似文献   

15.
何勇海 《学习导报》2014,(12):24-25
"五一"劳动节,一组"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图",被网友频频转发。对比图中,在中国孩子一直忙着学习、上辅导班、培训班时,美国家长则设计了适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家务活儿:2~3岁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6~7岁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7~12岁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引起热议的无非是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多数美国家长认为,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当然,中国的大多数家长也认同应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但也有部分家长以“孩子没时间,做不好”等理由,剥夺了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学业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一、提高认识,增强创办家长学校的紧迫感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校办学思想逐步端正,内部管理趋于规范,教师素质提高很快,然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严重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给学生减负,有的家长却给孩子加负;学校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却只注重孩子的分数高低;教师教学生独立生活,有的家长却对孩子一切包办代替;教师多方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的家长却为孩子定调调、画框框,限制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教师教育学生循循善诱,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却态度生硬,导致…  相似文献   

17.
易连云 《学习导报》2010,(17):38-39
有学者撰文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问题:没有把孩子当孩子来看待和教育。对此,笔者深有同感,不禁想起这样一种现象:近年来,诸如“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之类口号成为不少学校竞相打出的招牌,招摇过市,一时十分流行。  相似文献   

18.
易连云 《新湘评论》2010,(17):38-39
有学者撰文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问题:没有把孩子当孩子来看待和教育。对此,笔者深有同感,不禁想起这样一种现象:近年来,诸如“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之类口号成为不少学校竞相打出的招牌,招摇过市,一时十分流行。  相似文献   

19.
“教先从家始”,“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湖北省宜昌市得胜街小学以“跟上孩子的成长脚步”为主题,依托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先进的教育观,使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关注孩子的心灵,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地统一,让孩子在健康的生活环境中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家长同时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义务。共同的愿型,一致的社会责任,要求教师必须与家长充分合作,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伙伴式”关系,这样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更有利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那么,作为在教育中占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和家长相处,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糸呢?一、求同存异求信赖生活中,有少数家长或忙于工作,或忙于赚钱,家教责任意识淡薄,生儿育女仅只管吃管喝,成为“甩手”求长,孩子入学俺“万事大吉”,与教师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还有一类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认为孩子读不读书也无所谓,对孩子要求不严,得过且过,相反却对教师抱有戒心,梢一严格,便认为是教师跟孩子过不去。教师如何同这样的家长相处、合作呢?首先要主要热情,在双方心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