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与东西方的关系来看,特别是从普京第二任期始,饿外交战略出现了东倾势头.梅普组合形成后,在继续保持和巩固东倾的同时,俄外交近来又出现了西向的趋势.本文称之为梅普组合外交的"东倾西向".这一"东倾西向"的特点,是由于俄内外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造成的.梅普外交"东倾西向",是对俄传统外交战略的超越,同时也不是简单地对叶利钦后期东西并重"双头鹰"外交的回归或重复."东倾西向"既体现了俄地跨欧亚,兼容东西的优势,有可能使俄外交东西逢源,也有可能导致俄外交的实用主义.借助东方抗衡西方,又借重西方压制东方,如果处理失当,也可能伤害东西方的利益,引起双方均对俄不满,使俄成为矛盾的焦点.梅普组合"东倾西向"外交还有待我们继续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对包括中国、印度、俄国、埃及、波斯、土耳其在内的东方社会的考察中发现,停滞性是东方社会的一大特征.村社等"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长期、普遍、牢固存在是东方社会呈现停滞性特征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对东方社会停滞性特征的考察为我们研究和理解当代诸多社会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也给我们深入了解东方社会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写的序言,系统地阐述了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突破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演进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开创了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真理性,证明了中国所走过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是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与美国惯有的"优越"传统文化使得美国的意识形态表现出了浓厚的东方主义,其基本特征是人为地构建了美国与东方的二元对立。某种程度上,这种东方主义文化也影响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美国对朝政策的"单边主义"。中国与朝鲜同属于东方国家,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美国对朝政策的文化意蕴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房福贤  孙峰 《理论学刊》2007,(11):117-122
就山东的地域文化来说,占主流地位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象,体现着民间色彩的"好汉山东"形象却更为人们所认同、流传更广泛。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水浒传》的传播有着极大关系。《水浒传》不仅在"好汉山东"这一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以其特色鲜明的英雄叙事传统,深深地影响了百年"好汉山东"的文学想象与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6.
由于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中村"的出现.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有着自身独有的特征,与众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并不相同,中国现在没有且在今后一段时间也不会出现西方国家意义上的"郊区化".由此,我国的"城中村"问题解决也不能套用西方的城市发展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来解决我国快速城市化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止时间,国外许多学者给予极大关注.日本学者与西方学者对"十四年抗战"有不少表述和分析.其中日本学者的"十四年抗战"研究视角集中体现在学术界的"十五年战争"论,西方学界也出现一些以"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从"十四年抗战"视角研究中国抗日战争以至世界反法斯战争的看法."十四年抗战"研究观点在国际学术界的客观存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研究留下学术交流和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生命体认是现代女性生存的现实背景,西方哲学灵与肉的分离对峙是她们角色困惑的精神之源.在不断的审视探索中,女性作家在生命意识的引导下表达出对自身角色的定位诉求,构建阴阳和谐的性别书写模式已成为一种成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事件]圣诞节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10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并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他们认为,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也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程序正义"观念与中国的普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秋红 《探索》2006,(4):180-182
"程序正义"作为一种理性的法律理念,在西方国家渊源颇深,对西方民众影响甚远,并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吸纳.在中国,程序正义的理念已经通过立法化、司法化逐步确立,但其被接受和认同的深度、广度还不够,因而面临着从官方话语回归于民众法律意识、即民众化的过程,这不仅是中国实现法治目标、与世界法律文化大潮相融而必须正视的一大问题,也应是中国继续实施"普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既不同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唯物辩证法的相通.毛泽东运用带有"通变"思路特征的"东方式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文献进行中国式解读,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中国化,又将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唯物辩证法"来看待,从而构筑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对历史转捩点的书写,是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纠结之处,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1949年便是历史的一个转捩点.在大陆的文学史书写中,常用的称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这大都未能完美地把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融为一体,使之真正地呈现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本真面貌.因此,"现代中国文学史"这一新的文学史模型,强化了独立的"学科意识",特别指出了台港澳文学是"现代中国在不同制度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区域性文学"[1](p82).这就为文学史在对历史转捩点的书写时,把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融为一体,为凸显现代中国文学史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华裔作家戴思杰的<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被普遍视作是关于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征服的文本,在无形中迎合了西方的文化优越感.但笔者通过认真解读后认为,该小说的"人性倾向"远大于其"政治倾向",戴客观地叙述了一个那个时代可能会发生的故事,关于思想的禁锢与精神的突围、文化的无着与青春的冒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国际社会的很多矛盾都在抬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日益加深.在"实力"外交遭遇困境的背景下,"软实力"外交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开始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外交,并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应对大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屡次兴起的"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和平发展外交之旅任重道远,中国的理性应对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5.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渗透以及西方国家主导下的"游戏规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的伎俩,超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假象,就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周海波 《理论学刊》2005,1(12):111-114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其思想感情和文学写作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矛盾之中,对妇女解放、男女平等问题存在的诸多差异性的理解,构成了双重的文化矛盾, 同时,倾向中国古典式的审美风格还是西方现代性的审美风格,也是不同作家的不同审美追求.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文化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神舟九号"圆满结束飞天使命,"蛟龙七号"成功完成海试任务,如果说上天书写了中国梦想的高度,那么入海则书写了中国梦想的深度。无论是深度还是高度,其背后都是中国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在国际舆论看来,神舟飞天、蛟龙入海正在成为中国"更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甚至有西方媒体将过去的这  相似文献   

18.
刘静 《广东党史》2014,(3):42-45,55
正1938年,中国共产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方针的成果,不仅设法争取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同时也把目光转向东方。朱德代表中共向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提出,希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促成了"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组建。他们历经艰险,于1939年2月来到延安和华北,竭尽全力地进行医疗援助,有的队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于中国的大地。这充分体现了两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伟大友谊。  相似文献   

19.
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既包含了西方的"工具理性"精神,又包含了东方的"价值理性"意蕴,同时超越于它们之上的思想体系。自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己的学说以来,已经过去了170年。在这样长的历史时期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际上呈现出这样一个地缘文化事实:它产生于西方,却影响、改变和扎根在东方,尤其是中国。为什么会这样?  相似文献   

20.
熊伟 《学习月刊》2009,(18):35-35
在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具有极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趋势,那就是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学作品中,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存在着滥用中国文化符号进行自我东方化的现象,以“符号暴力”的形式,不断强化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