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王颂 《法制博览》2014,(2):90-91
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与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等问题相比,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本文以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之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作为论述点,在对各个合同行为、自愿行为作为法律行为引起作为义务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行政责任是国家责任之一种,是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的职责。在现代国家中,行政责任直接发端和表现为两个层次的问题:其一是国家权力的权源、国家权力的分配形式和国家不同权力主体的法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制约关系;其二是与上述宏观的国家体制问题相联系,产生出国家行政组织——政府行为的法的依据、后果及其责任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国家行政组织的机构、职责和国家公务人员的权利、义务、考核和惩处等问题,即工作责任制度。现代国家的行政责任是一个较为周密而完备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行政责任的监控是其基本内容之一。因为"行政责任的核心就在于如何保障国家权力主体对行政部门及其管理行为的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了确保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根据国民的意志和法律的规定开展行政活动,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防止和反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肆意追求权力和特殊利益、而置国民利益于不顾的现象。这就产生了建立和健全行政责任监控体系的必要性和重  相似文献   

3.
吕志双 《法制博览》2013,(10):113-114
自十九世纪末的德国法院在判决中首次确认先行行为是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以来,刑法理论界就从未间断对先行行为的研究与争议。本文诣在以不作为犯与不真正不作为犯通说观点为理论基础,结合比较研究对先行行为的定义、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先行行为的范围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作为义务来源之先行行为问题上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石勇 《南风窗》2014,(25):2-2
<正>公务员群体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哭穷已有一长段时间。来自上面的相关部门、官员、文件也表示要给他们加工资。民众的质疑、非议、抱怨并没有起什么作用。一切似乎已尘埃落定。假如这是一场博弈的话,那么,公务员们赢了。毕竟,中国的社会治理主要依靠庞大的权力体系的运作,无法离开作为一个群体的他们。这是不得不正视的博弈筹码。不过,江苏灌云县国税局的公务员同志们的一次"维权",使事情呈现出了男一个面相。  相似文献   

5.
眼下,公务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去向.如同流行多年的"考研一族"、"考托一族"一样,考公务员一族甚至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称谓——"考碗一族".在历史上,公务员也曾通过考试来选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华民国是如何任用、考核公务员的. 选任基础: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纷繁的革命斗争中一直致力于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权宪法"理论,将政府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然后分别归5个独立部门来行使.  相似文献   

6.
谈到税收,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纳税的义务:"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只有公民依法纳税后,国家才能将税收作为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本来服务于公民,公民才能更好的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公共性服务。"这样的理论之所以深入人心,一方面是因为国家为了提高公民的纳税自觉性和积极性,一直偏重强调税收的必要性,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一方面是因为税收是受国家政治权利保护的,久而久之,国家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淡化了纳税人的权力,不自觉地放大了自己的行政权力,公民也忽视了自己在纳税中的权利享有,这样严重导致征税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公民只有应履行的义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财产申报一直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纵观"两会"期间代表们的议案,网络上对于公务员财产申报的呼吁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反对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对于依法约束公务员行为、防止权力腐败,使反腐倡廉走向法制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终极反腐利器"的《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在我国已经酝酿了20多个年头,其间前进的脚步尽管缓慢但却从未曾停止。  相似文献   

8.
公司对外进行越权担保的行为,会影响正常的交易秩序以及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关于越权担保行为是否有效,理论界存在不同的学说,随着《民法典》的颁行,相对人是否善意成为判定担保合同是否有效的关键要素。相对人善意与否,主要看其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关于这一义务,通常认定为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形式审查。但是,关于审查的具体范围,以及举证责任的承担,仍是司法实践中尚未统一的部分,因此本文对相对人善意的认定标准进行探讨,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李保中 《法制博览》2013,(5):145+125
特别权力关系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特别权力关系中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并负有特别的义务,这种关系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和一般行政法律关系,特别权力关系存在与公务员与国家、学生教师与学校、服刑人员与监狱等法律关系中。虽然特别权力关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反思,但是它并没有消亡,有它的生存空间和存在价值。对特别权力关系基本内容的探讨和研究是本文的目的,以其能引起大家对特别权力关系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邹晓玫 《法制博览》2013,(9):29-31,28
网络环境下的权利冲突表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对网络行为可能性空间的争夺。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在法治发展和权利演化的大背景下重新认识网络权利冲突的本质、特征及其法律功能。以法律原则为框架,司法为控制中心和生长点,以"终端用户—网络运营商—公共权力部门"三位一体的新型"权利—义务"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寻求网络权利冲突的"回应型"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炜 《法制博览》2013,(7):134-135
本文提出应将救助行为中的通知行为通过法律中的倡导性条款规定为公民法定的通知义务,不仅可以通过法律来弥补道德约束力的不足,也可通过法律本身的教育作用再次使公民认识到救助他人的重要性,提升公民整体的道德水平。仅将通知行为以倡导性条款的方式规定为法定义务,避免其成为公民额外的负担,有悖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建设一种民主政治,这是一个难题。哈贝马斯以欧盟为场域,探讨了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建设民主政治的机制和路径。民主需要认同,但后民族民主的认同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民族文化来培养,而只能通过宪政文化,通过公民参与权利和交往权利的实践来培养。哈贝马斯"双轨制"协商民主制度一是通过公共领域建立起公民的跨国联系,二是通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互动把公民与超国家决策中心联系起来,然后,通过法律和制度把在公共领域形成的"交往权力"转换为行政权力,其实质是要建立起所谓的"欧盟人民的民主"。  相似文献   

13.
岳文兵 《法制博览》2013,(6):293+225
犯罪形态可以分为作为犯和不作为犯。不作为犯又可以分为真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真正的不作为犯,对于不真正的不作为犯,法律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类型,目前只停留在刑法理论阶段,因而分歧比较大,特别是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本文从先行行为中的合法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一下合法行为可能引起作为义务的情形,对其进行一个较清晰的界定,以期有裨于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忠勤义务是存在于劳动关系之中的,但是其忠勤义务不仅仅存在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仍然存在一定的义务。从劳动者的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个角度来分析劳动者的忠勤义务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一、公共治理视域下的权力腐败困境传统公共行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威尔逊奉行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并认为"良好"行政的体制是等级秩序化的,人员分等级,接受政府核心领导部门首脑的政治领导。各级行政人员均为技术上训  相似文献   

16.
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是职责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对权力而言,没有监督的制约和没有制约的监督都是危险的。如何用制度藩篱将公共权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致出现滥用和越界,是西方国家反腐败历程中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其做法和经验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中国的国情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权力监督与制约制度的设计。我们要打造的"制度笼子",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以提高"四自能力"为关键、规范用权行为为重点、扩大党内民主为保证、健全制度为根本,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持齐抓共管,不断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17.
石勇 《南风窗》2012,(17):2-2
戾气在中国一些地方越来越重。就"官"方面来说,暴戾已经成为某些公权力者的"本能"。一些"执法者"对民众说狠话,甚至打伤、打死人的事情不时出现于公共空间,为人所侧目。而一些权力机构,当自己的行为和民众的权益产生冲突时,忘记了政治伦理,潜意识就迷信暴力,使官民冲突不断。很显然,用利益驱动、权力不受约束,或者个人素质和政治素养不高来解释这些公权力者的行为,虽然切中要害,但已不够充分。暴戾的背后,已经隐隐可以见到对"刁民"的一种恨。他们既恨"刁民"挡了自己的道,同时也知道"刁民"恨自己,因此表现出"加害者"的固有心理特征—以恨来防御受害者对自己的恨。  相似文献   

18.
加肥猫 《法制博览》2009,(10):22-22
眼睛最大的毛病就是,当它盯着某一事物看时,就会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是也。比如,有的人,眼里只有权力,便看不见责任和义务了;有的人,眼里只有金钱,便看不见正义和良知了。  相似文献   

19.
段泽林 《法制博览》2014,(2):130-131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①以不作为实现了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形称作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分为真正不作为和不真正不作为犯。不作为犯罪的犯罪构成包括不作为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结果回避的可能性,以及作为义务的履行可能性等具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辛亮亮 《法制博览》2013,(11):54-55
正当程序原则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已被世界各国得到广泛承认,其对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都有重要意义。在行政执法中,正当行政程序无论是作为一种执法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制度构建,其对于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保障与规范政府行政行为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在我国,各种"钓鱼执法"案例层出不穷,本文将由此作为切入点,分析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正当行政程序缺失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