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编后     
《美国研究》2006,20(3)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本期所载文章,就像秋天的果实,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新视角。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原因何在?对此,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在本期专论中,何顺果从文明积累的角度探讨了美利坚文明发展的特点,认为它源于西欧,根植于新大陆,形成了优秀、丰富而厚重的积淀。这种积淀在向“大西部”拓殖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有别于西欧的较为完善的发展模式。温强从历史档案中发掘了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欧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  相似文献   

2.
“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理论在德国的政界和学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德国对外政策的实践评介了这一理论。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内稳定的市民社会和以市民社会价值观为主导的国家角色设计方案。在实践中 ,德国外交政策致力于多边主义原则 ,坚持“西方一体化”取向 ,推动国际关系的文明化和法治化 ,但它同时也受相互依存的国际政治现实的制约和影响。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仍然有其发展的限度。  相似文献   

3.
黎四奇 《德国研究》2006,21(2):59-63
萨维尼为19世纪历史法学流派的先锋人物,其提出了德国法构建中的民族精神性,即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自给自足与自我演进的过程。然而,结合历史来考察,其不仅仅在于构建民族性的德国法,而在于实现“民族→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民族国家”之目的。因此,与其说其民族精神是一个法律之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性的术语与口号。  相似文献   

4.
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于1993年元月28日通过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然而,自从“至高无上”的宪法颁布实施近三年以来,有关宪法的争议在其国内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其原因在于现行宪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对现行宪法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在已被解散的最高苏维埃非正式会议上、在社会政治联盟和其他政党的会议上都曾经进行过讨论。一些操俄语的代表极力主张对宪法中的一系列条款进行修正,特别是有关两种语言、“双重”国籍、国家机制的特征、私有不动产等。很多报刊杂志也经常对此类问题进行反映报道。  相似文献   

5.
从应对"9·11"看美国两党的执政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劲松 《美国研究》2003,17(1):7-29
美国政党的执政方式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政党制度特点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第107届国会与布什总统应对"9·11"恐怖袭击,建立国内安全体系的过程,借以从两大方面论证美国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即同一执政党内部,执政权如何配置?分裂的政府中两党各行使哪些执政权?两个执政党如何处理相互关系?最后,本文探讨了美国政党的执政方式与民主和法治的关系.作者认为,宪法规定的民主制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党内和党际的民主制度,才可能实现.同样,宪法规定的分权制衡制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党内和党际分权制衡制度,才可能实在地支配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从本文所分析的应对"9·¨"的过程看,美国两党的执政方式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民主、分权和制衡制度,这是它长期实行而不易改变的基本原因.反过来,长期以来美国宪法关于国家权力的规定能见诸实施,要归功于两党所奉行的民主、分权和制衡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文明定位的不确定性,是千百年来困扰其身份认同和国家发展方向的难题,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再次面临这一难题并重新抉择。新欧亚主义政治哲学在俄罗斯多元化思潮的激荡中脱颖而出,其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在文明论和地缘政治学层面上,较合理地回答了俄罗斯文明定位不确定性的难题;并在深厚哲学建构的基础上,提出反抗西方文明普世论和国际政治旧秩序、重塑俄罗斯文明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新构想。以重塑俄罗斯文化共同体的方式重塑俄罗斯文明,对俄罗斯本国的国家认同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但它一旦超越国界就容易引起国家间或区域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原本单一的“卢布空间”被一个新的独联体国家货币体系所代替,大多数国家都引进了本国货币,并且在其可兑换性方面有一些独特之处。研究这些货币的可兑换性,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国家的货币关系,而且对于我国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欧盟宪法条约》在法理上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欧盟宪法已经具备了主权国家宪法的一些属性,其功能超越了国际组织的章程,更接近主权国家的宪法;其形成过程带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形式和内容都具有主权国家宪法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欧盟宪法本质上仍然没有脱离国家间条约的范畴,欧盟制宪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新型的主权国家,宪法产生的基础和程序仍然是国家间的合意,具体内容也更多地体现了国际组织章程的性质。欧盟宪法的两重性是由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决定的,是欧盟在面对主权障碍时妥协折中的产物。欧盟条约的宪法化对国际组织法、区域国际法乃至整个国际法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它开国际组织宪章宪法化之先河,为国际组织法律化提供了思路和模式;其规定大大超出了一般区域国际法的基本规范,为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区域国际法的发展和创新;欧盟宪法的产生开创了一个民族国家体系与超国家治理并存的新时代,对走向全球治理的国际法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废除苏共的领导权是苏联瓦解的根源断送苏联人曾引以为豪的独特文明的是1990年3月14日,那是苏联人代会取消苏共领导权的宪法第六条的日子。如果是真正的政治家而不是雄辩家和复仇者的话,应预先考虑自己的行为结果。宪法第六条的废除使连结各组合成分的主体失衡,国家陷入混乱。各种党派应运而生:有野心勃勃的、孱弱无力的和纯属报复的。在这些党派之间将爆发的不是政治斗争,而是动真格的肉战。在缺乏一种联合基础以及公民社会尚未形成的当口,任何一个新党执政无异于一场革命。因为每个党登台都带着自己的宪法,而更换宪法便是革命。建立多党制的条件是达成对宪法的认肯。各党派可以提出自己的纲领,但必须一致承认宪法体现的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分析近年来西班牙加泰分离运动嵌入的制度环境,包括规范安排与运行现实。作为承担西班牙政治民主化使命的"改革宪法",西班牙1978年宪法提供的根本制度框架导致了国家权力纵向分配上的张力,从而使得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和地方之间存在权力竞争。非均衡的财税安排又致使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对国家中央政府产生不满。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整个西班牙国家财税体系因宪法化的欧盟预算政策获得制度性集权,从而进一步挤压了加泰罗尼亚的财政自治空间。此外,西班牙宪法法院并未通过宪法判决在法理上有效遏制地区分离主义扩张,在加泰罗尼亚违宪独立系列案上的策略也存在可检讨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希冀通过倡导儒家思想复兴的行动去消除新教伦理的弊端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现今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通过论述新加坡的独特文明 ,在肯定新加坡实行理性资本主义管理方式而经济实现繁荣的同时 ,对儒家思想为特征的东方文化与新教伦理在新加坡的相互影响提出了移植、兼容和趋同等观点 ,并对儒家复兴是否能引导新加坡社会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阐述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东西文明调和论是日俄战争后在日本思想界兴起的一股带有文明使命观性质的思想潮流,其代表人物是大隈重信。该理论是作为解决当时欧美排斥日本移民问题的思想手段登上历史舞台的,其核心内容是"对于东洋来说,日本是西洋文明的介绍者;对于西洋来说,日本是东洋文明的代表者"。该理论为大隈重信的对外政策论:"支那保全论"和"日英同盟论"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具有对西洋先进国的从属性和对落后于西洋的东洋后进诸国的优越性的双重性质,其特征是完全无视东洋后进诸国的主权和自主性,因此最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实施侵略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银座炼瓦街a是明治初期在文明开化的风潮中诞生于首都东京的近代日本最早的西式街区,在率先引入及传播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自由民主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当时东京集中展示和传播近代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空间,引领着东京的文明开化风潮。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汉语的昌盛与东亚文明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当代亚太》2002,(7):57-63
近年来"汉语热"在东亚和世界普遍升温,汉语将在本世纪成为仅次于英语甚至与英语并驾齐驱的国际语言的态势日趋明朗.汉语昌盛将促进统一的东亚新文化的形成,为东亚贸易集团的产生提供精神联结和纽带;将催生在东亚各国共通的"基本汉语"的问世,使东亚人相互间能够通过书面语/互联网开展交流合作.汉语牵连着东亚五千年文明,连带着东亚整体性文化,连接着东亚人共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汉语的昌盛是东亚文明复兴的先导.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20世纪里,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一直处于政党政治极不健全的状态中,"无执政党的政治"是其最真实的写照,也是20世纪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最重要特征.现代俄罗斯的政党制度,是在现代政治文明和国内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的.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沙皇俄罗斯和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两个时期政党制度的简单描述,从历史分析中寻找今日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8.
自苏联在1991年末解体以来,学者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肇因进行了多种分析。这些分析中,意识形态层面的分析占据了显要的位置。然而,这些分析陷入了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与此相对,各种基于事实的分析,往往停留在一种事后的描述上,未能提供有效的说明。那么,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苏联解体意味着什么?马克斯·韦伯在其"俄国革命论"中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毁灭文明的教育--评《为了毁灭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永良 《美国研究》2002,16(1):127-134
19世纪70年代,美国一位名叫理查德·亨利·普拉特的军人创办了一所印第安人寄宿学校,这所名为卡莱尔的印第安学校曾一度风靡全美,其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被奉为印第安教育的楷模.1995年由美国堪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为了毁灭的教育:美国印第安人与寄宿学校经历,1875-1928》一书以生动的语言、翔实的史料、精辟的分析,剖析了卡莱尔寄宿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了以此为楷模的美国印第安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对印第安文明造成的危害.该书分开化、教育、反应、结果4个部分共10章,重点论述了卡莱尔印第安教育的理念、实践和后果,本文就这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将自身的固有思想和印度思想融合后,产生了禅宗和新儒学两种创造性的宗教思想。韩国狂热地接受了这两种思想。有趣的是,如今这两种思想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难觅踪迹,而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能够轻易找到。可以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依然保存着这两种思想的国家大概在全世界也只有韩国了。例如,现在韩国的僧侣还在沿用中国唐朝时僧侣背诵的礼法文,普通韩国人举行婚礼、葬礼和祭祀时依然遵循中国的朱子家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