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治国方略.本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两个方面,论述了实行这一治国方略的紧迫性、必要性.进而又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坚持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赵迅 《湖湘论坛》2003,16(2):16-17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丰富和发展 ,是法律与道德内在关系规律的客观反映 ,是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是巩固执政党地位、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正确理解和全面贯衡这个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法治作为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在社会发展中越来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基础上,也从不同方面以原创性思想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它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人与自然之间的本源性依赖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依赖;它提出的“两山”理念在把自然视为物质财富的源泉的同时,也为这种源泉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理论依据;它所主张的保护优先的理念契合并强化了整体的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丰富和完善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6.
袁金辉 《思想战线》2001,27(6):13-1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的结晶。这一理论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准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重构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兼容的难题;合理地调整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形式;开辟了先富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是生产力的学说;从对外开放的角度阐析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全面规划。要想深刻理解全会精神,有必要回顾一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进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进历程大体经历了初步探索、正式确立、创新发展、历史跨越这样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的目标和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必须深刻认识到: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方略下的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目标和全民的共识与要求。高等学校肩负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历史使命 ,在法律教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的时代背景下 ,法律基础课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我国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存在诸多不足 ,只有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依法治国方略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战略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实行依法治国的艰巨之处不在于法制的构建与实施 ,而在于能否彻底清除封建“人治”思想残余 ,形成依法治国的公民意识。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是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政府主导型法治建设模式所决定 ,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 ,将对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 ,当前领导干部应主要树立四种法治意识 :即法的权威意识、有限权力意识、公民权利本位意识和尊重司法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地位的实质是执政合法性问题.执政党丧失政权的根本原因在于发生了执政的合法性危机,使党失去了执政的社会基础.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执政合法性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政党的执政地位应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个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越广泛,其执政的合法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那些强调生产力发展具有内部动力,否认社会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强大发展的主要推动者的论调,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生产关系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是她的旗帜,如何看待社会生产关系,是划分她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限的分水岭。不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制度"概念取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生产关系概念,这等于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实质不是突破或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运用基本原理研究现实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历史,是无法超越特定的时代和自然环境的。但是,现代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法治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的矛盾就表现为法律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对立,应在本土之上谋求对普适的吸纳,这个本土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的市民社会离不开国家的监护,只有建立在对国家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对法治的种种建构也许才有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15.
步入法治轨道是现代国家的必然的共同选择,但是一个社会法治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的自然渐进过程。法治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创新,也是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演进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吴真 《长白学刊》2004,(3):43-48
社会价值分配的正义是多侧面的,反映在法的领域则存在着正义的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两个方面--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此二者也并非单一的概念,它们分别以三种形态表现出来:制度正义和社会正义,抽象正义和具体正义,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不同形态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学说,对法的引导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法治的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因此,法的正义观价值取向的确定不是在二者之中选择其一,因为任何一个方面的正义走向极致也就走向了片面和负面.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正义之间对冲突的包容和妥协推动着法治不断发展向前.现代社会法治必然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追求的过程正是我们对正义不同侧面的权衡和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唐勤 《理论月刊》2009,(5):96-99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保障共产党执政地位不动摇的必然选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依法执政的关键是加强执政党的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关于依法执政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湘伟 《湖湘论坛》2004,17(3):60-61
一、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是“三个代表”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在依法执政的全过程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它是依法执政本质和目的的集中体现,是依法执政的指导思想,也是依法执政得以实现的基本依据。在世纪之交,我们党明确选择了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且历史性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效率性、文明性、合法性的要求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执政的效率性要求依法执政代表和满足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执政的高效率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治国方略,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施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论述了依法治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依法治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一致性;依法治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需要执政能力的提高;坚持依法治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依法执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依据反映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宪法和法律管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和过程。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执政的方式是依法,执政的客体表现为“他物权”性质的权力,执政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