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0世纪后,国际上“自杀性爆炸事件”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顾名思义.自杀性爆炸事件就是制造事件者与无辜者同归于尽.既是自杀,亦是他杀,恐怖色彩非常浓厚。  相似文献   

2.
有人称眼下这个时代为“被时代”,诸如“被自杀”、“被小康”、“被就业”、“被增长”等等。有网民称:一个“被”字,道出了委屈与无奈。如果权力继续不受监督、横行无忌,如果公器异化成打压弱者的利器。那么还将会冒出更多的“被”字词。依网民观点,“被时代”的出现与权力“被监督”的缺失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已成为一把“双刃剑”。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超过3亿人,30岁以下的青年和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0%。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人格健康,阻碍了青少年情绪社会化的进程。网络依赖、网络性心理障碍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自杀网站”成为青少年自杀帮凶,沉溺网吧、在线游戏可间接导致自杀。“网恋”有着重大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4.
邬吉成  王凡 《同舟共进》2010,(12):43-47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出现的政治斗争,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内引起了涟漪,特别是在“九一三”林彪出逃坠机事件后,涟漪荡起层层波澜,以致发生了让我大为吃惊的事,这就是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王良恩的突然自杀。  相似文献   

5.
9月24日鄂尔多斯开发商王福金因资金链断裂而自杀,这也是自政府楼市调控以来首例开发商自杀事件!与温州老板跑路不同,鄂尔多斯老板选择自杀主要是由于鄂尔多斯更是一个“熟人社会”。对于王福金而言,根本不是可以一走了之的。他的债权人包括以前在法院的同事和大批离退休干部、中福公司员工亲属等,他祖宗八代的“坟”,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自杀的新闻。人生处在低谷的时候,都难免产生轻生的念头。小说《自杀俱乐部》讲述了组成了所谓的“自杀俱乐部”.并互相帮助走出抑郁生活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大国中自杀率偏高的国家。自杀已在我国人口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尤其在15至34岁青少年的死亡原冈中,自杀更成为第一“杀手”。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指出:自杀率高与我国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密切相关。我国每年约有14万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自杀等非正常原因死亡。如何预防自杀,尤其是预防青少年自杀,是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法制》2011,(19):68-68
编辑同志: 马某多次在某网络即时通讯公司经营的通讯工具上向不特定的对象发出“找一起自杀的,联系我”等内容的自杀邀请。后薛某在网络通讯工具上看到了马某留下的信息,就与马某联系,并约定到某地自杀。两人到达某地,并租住了房屋,在房间里打开煤气,进行自杀。  相似文献   

9.
《民主与法制》2013,(19):66-66
编辑同志:马某多次在某网络即时通讯公司经营的通讯工具上向不特定的对象发出“找一起自杀的,联系我”等内容的自杀邀请。后薛某在网络通讯工具上看到了马某留下的信息,就与马某联系,并约定到某地自杀。两人到达某地,并租住了房屋,在房间里打开煤气自杀。  相似文献   

10.
阎长贵 《同舟共进》2011,(11):39-43
田家英是“文革”还未全面开始时自杀的高级干部,他在1966年5月4日至26日标志“文革”全面发动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通过第一个“文革”纲领性文献《五一六通知》的会议)还未结束时就自杀了(23日)。众所周知,田家英当时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  相似文献   

11.
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而中国是高自杀率国家。每年中国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北京首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向全国免费开通8年来,有效接听来电12万多人次,成功降低了近6000例高危险来电者的自杀风险,因此被人们称为“生命线”。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杀率和青少年自杀率2002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自杀率明显下降,青少年自杀率整体较低,我国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成效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我国青少年主要面临“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的死亡威胁,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青少年外部原因致死的第一原因, “自杀”是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三原因.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辩证认识,需要正确认识传媒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报道及其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引导,当前尤其需要强化媒体对青少年自杀现象报道的伦理认知与伦理诉求;青少年自杀率下降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需要警惕因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带来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波动.  相似文献   

13.
台湾青少年自杀风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个社会经济不景气,失业率攀升,已令台湾的痛苦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据台湾媒体报道,2001年春节过后,便是一波又一波自杀事件发生。2月19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一天内台北市发生7宗自杀事件。台湾的各种传媒,几乎每天都有自杀的消息报道。近3年来,台湾每年的自杀死亡人数都在2000人以上,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0.4人。台“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资料也显示,2001年台湾死亡人数为124991万人,死亡率为每10万人死亡567.9人,其中,死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为每10万人死亡135.3人,占23.8%,连续18年蝉联首位,而自杀死亡则是连续第3年进…  相似文献   

14.
所谓“蓝色自杀”,指的是借警察之手实施的自杀,据《今日美国报》报道,近些年来“蓝色自杀”已成为那些没有勇气自己“下手”的自杀者的“新招”而且时下正呈“层出不穷”之势。纽约市19岁的大学生波加曼因欠下了6000美元赌债而欲一死了之。为了达到目的,他竟在公路上拦下一辆警车,接着持一把玩具冲锋枪向众警官瞄准。众警官不知有诈,纷纷投枪自卫还击,最后将其击毙。事后警察在他身上找到一张纸片,上面写道:开枪射杀我的警察请多多包涵──我是出于无奈才出此下策,真抱歉给您添了麻烦。新泽西州一名42岁的家庭主妇凯瑟琳·法查拉…  相似文献   

15.
谢泳 《新东方》2000,(2):48-52
资料 本文拟初步考察1949—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杀情况。之所以选择这个年限是因为这近30年,用西方史学家的概念,属于毛泽东时代,这期间中国知识分子自杀的数量是惊人的,尤其集中于1957—1967年前后约10年之间,而这10年中知识分子自杀的原因和1957年的反右运动及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一对婚外相爱的恋人,为了逃避家庭的阻挠,相约服下大量的安眠药殉情自杀。男子终因抢救无效死亡,女子却奇迹般捡回一条命。然而,让殉情未遂的女子万万没想到的是,2007年4月29日,死去男子的妻子和家人不仅要以“第三者插足”.“破坏他人家庭”为由,到法院起诉她,还要以她自杀失约、涉嫌故意杀人追究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法制文萃     
法制文萃主持人●比利时试行在家坐牢美国青少年“借警自杀”美国纽约的一名少年选择了极为特别的自杀方式。他用玩具手枪引来了警察的注意,警察误以为是真枪实弹,迫于无奈向他开了枪。传媒对此事件大肆报道,法律专家担心由此可能引起其他企图自杀的人竞相效仿。当两个...  相似文献   

18.
《左传·闵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这里,“宴安”意味着贪图安逸和享乐;“鸩毒”则是指喝毒酒自杀。这句话告诫人们,留恋于安逸和享乐的生活等于慢性自杀。后来孟子又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名言都是古人总结历史经验之谈。当然,顺利的环境未必就一定会产生祸端;但是如果人们放松了警惕,“顺之生祸”的情况就难免会出现。而  相似文献   

19.
个别企业出现的员工自杀事件,具体诱因肯定很多,但有一点可能是存在的,那就是员工们的“愿望与现实的距离感”。他们成大事的美梦不愿让自己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个螺丝钉,他们对未来浪漫悠闲生活的憧憬与眼前整齐划一的工厂管理风格格格不入。是什么原因导致年轻人的好高骜远?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与集体自杀模仿自杀现象是否影响自杀率虽有所争议 ,但模仿能导致自杀、在自杀心理方面具有传染性是得到公认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人们对许多青少年自杀案的分析发现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带有浓重的模仿痕迹。许多自杀的青少年 ,都是因为其身边有亲属或同学曾经自杀过 ,而没有亲闻这类自杀范例的青少年往往都阅读过有关书刊 ,对自杀意向及方式产生过幻想。杜尔凯姆认为 ,榜样的感染力足以引起自杀。美国phillpsDP.称之为“维特效应”(德国作家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翁维特因失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