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人相钦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读《天风阁学词日记》,见夏承焘先生于同辈及后学欣羡不已之深情,令人肃然生敬。如: “接圭璋片”,夏先生得知唐圭璋先生辑《全宋词》已付梓,于是欣然记下“此不朽之业也”。其实为此“不朽之业”,夏先生每有发现,“即作一片抄示圭璋入《全宋词》”,也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 刘永济先生“笺屈六论”,序《元人散曲》,夏  相似文献   

2.
人之别于动物,很重要一点,就是人会感动。 面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人会感动;聆听“怒发冲冠”、“苏武牧羊”,人会感动。登泰山绝项,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人会感动;乘一叶扁舟,沿三峡而下,叹鬼斧神工,人会感动。即使读到一篇佳作,看到一幅名画,人也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古人云:读《出师表》不动情者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谓之不孝。近人读林觉民《与妻书》,读吉鸿昌《绝命词》,读“保尔名言”,读“雷锋日记”,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3.
易名 《瞭望》1992,(25)
这是毛泽东同志的学术疑案之一,证见《瞭望》1991年49期陈晋先生《引诗证史》一文。文中引有毛泽东读《明史纪事本未》卷45批注:“吾疑赵风子、刘七远走,并未死也。”又云:“得毋象黄巢么?”  相似文献   

4.
桑农 《各界》2010,(5):81-84
现在,周恩来的官方传记里也有了关于张若名的章节。网络搜索一下,关于“周恩来初恋女友张若名”的词条成百上千,但大多是捕风捉影之谈。直到最近,集中读了《张若名研究及资料辑集》(黄嫣梨编著,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7年版)等书,才让我真正感受到这位女性身上“丰富的文化含量”。  相似文献   

5.
史学一家言     
陈晋 《瞭望》1991,(47)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好读史书,并且讲求读史方法。譬如,1915年9月6日致萧子升信中,便谈到两种方法。一为“择书”而读之方。所择之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读之,则如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他认为,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便是这样的书。 择书要有眼光,读之更须方法。如该书中的“《伯夷列传》一篇出于《史记》,吾读此篇而及于《史记》加详究焉。出于《史记》若干篇,吾遂及于《史记》之全体矣。他史亦然。”再一种便是空间比较法。他说:“观中国史,当注意四裔,后观亚洲史乃有根。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接着又提出,“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  相似文献   

6.
实言 《瞭望》1984,(23)
读了《瞭望》周刊十六期发表的《干部专修科非“镀金”之地》后,不由想起某省委党校攀办的“特殊干部专修科”来。  相似文献   

7.
谢云 《瞭望》1989,(17)
在这块小小珍珠滩上,屡聆宏图先生“闲话”,娓娓而谈,幽默机智。如口干舌燥之际,得此“瓢饮”,沁我心脾,爽我精神,受惠实多。但读第十二期《风光无限》,颇惜先生迂气尚未脱尽,略感遗憾。 蔡元培先生“声明”说得明白:他之决心“辞去兼职”,意在“聚精会神”,做好本职工作。而今之衮衮诸公,原意并不在做事,而只在图名,所以兼职不怕多,挂名只嫌少。“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拉拉扯扯,粘粘糊糊”,固其宜也。方枘圆凿,奈何以  相似文献   

8.
读者与编者     
《瞭望》1990,(14)
儿子有孝心,父母得欣慰 我们读了《文萃》从《瞭望》周刊上转载的《一个孝子的“自白”》一文后,感慨不已。“自白”道出了一个做儿子的孝心,从中看到了晚辈人尊老传统的再现,道出了社会主义青年人应有的良心,对我们  相似文献   

9.
《瞭望》1989,(49)
张尔田先生《词林新语》记:“或问疆村翁:‘晚岁何以少作词?’翁噱然,曰:‘理屈词穷。’”疆村翁,清末民初词流宗师朱孝臧也。 从事于校诂“老庄”、疏证“六书”的马叙伦先生,早年辑有《寒香宦词稿》,至耳顺之年自省:“予弱冠左右,懵然于词而敢为之,三十后  相似文献   

10.
存真     
宏图 《瞭望》1992,(21)
读李勇《曹聚仁研究·曹聚仁与王春翠》,始知1972年香港“三育”版曹氏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之四为《竹叶潭之恋》。王春翠女士系曹氏元配夫人,著有散文集《竹  相似文献   

11.
王作仁 《民主》2013,(6):60-61
大学之道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四书之首,程颢、程颐兄弟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编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据此,《大学》皆孔氏之遗言而门弟子阐释之专集。“大学”是针对“详训诂,明名读”的“小学”而言的,认为它是“治国安邦”的“大学”,“初学者入德之门也”。  相似文献   

12.
韩羽 《瞭望》1989,(38)
鬼之为物.可怖复可厌也。将“穷”呼之为“鬼”,是“穷”亦可怖复可厌也。有语曰:“两手怒搏,无术送穷”。挥拳相对,如打过街之鼠。于此可见,穷鬼人人厌之,人人弃之,人人驱之。 读戴名世《穷鬼传》,哑然失笑。此先生别具慧眼,看出另个道道:原来这穷鬼竟然也择人而处,要求甚严,毫不含糊。请看:韩愈有《送穷文》,欲送穷而不能。但穷鬼自“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阅九百余年……”九百年间竟无一可入穷鬼目者。这穷鬼也着实牛气得很,竟忘了自己惹厌的鬼脸,煞是好笑?  相似文献   

13.
陈鹏 《瞭望》2008,(10)
布洛克的几部"斯卡德"系列经新星出版社引进,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这显然是成功的类型小说的重要标志。《八百万种死法》《刀锋之先》《开往坟场的车票》……书名就起得很棒,洋溢着某种神秘别致的诗意。读进去之后你会发现,这套斯卡德系列应该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读《红楼梦》都想读明白,但有一位红学大师曾说过他的体会:“这部书越读越糊涂.”而另一位红学大师说:“这部书应越读越明白才对,怎么能说越读越糊涂呢?”对此该如何解释?笔者发表点个人拙见. 作者有意不让读者读明白.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就说:“故将真事隐去.”第七十八回中说:“太平不易之年,蓉桂竟芳之月……”作者说了一通,仍是“假语村言”,让你不知他写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发生的地点.而对下列问题也是糊涂不清.  相似文献   

15.
<正>孟夏之约,如期而至。中宣部理论局组织撰写的2022年精品力作《百年大党面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度聚焦并形象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讲“透”了理论,讲“实”了成就,讲“活”了经验,讲“美”了语言,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成为广大读者对标自我、提升修养的“枕边书”。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往往含有贬义,不是讥讽说话人不看对象,就是比喻听者愚蠢。其实,古人用“对牛弹琴”,并非总是含贬义的。南北朝时梁代的僧祜编的《弘明集》,收辑了东汉至粱赞扬佛教的论著,其中包含不少轶闻趣事。有一则讲的就是“对牛弹琴”的故事。“昔公明仪对牛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但当公明仪的琴声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时,牛即  相似文献   

17.
宏图 《瞭望》1991,(32)
《耕堂读书记》,孙犁先生著于新时期。据《内容提要》,“所收四十篇作品,均是作者的匠心之作,体现了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欣赏趣味。” 按,“深厚功底”云云,似与原著不符。孙先生在《读书记》中一再说明“我经书底子差,很多原文还读不懂”,《庄子》一书,“我不能探其深处,只能探其浅处”,章太炎先生的学术,“因为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经济思想初探──读“《仁学》自序”有感刘宽民谭嗣同(1865-1898年)不仅是维新运动的实干家,反封建的勇猛斗士,而且是维新派中第一流的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在“《仁学》自序”中,表现得比较集中,且富有启迪性,反映了新生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资...  相似文献   

19.
虚名     
宏图 《瞭望》1991,(28)
近年来,对报刊编委“虚肿”之阵容,读者每每喷有烦言。事实是,人多未必力量大;报刊的精彩,取决于编委的精干。 读《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一年第一期)“启事”一则,略云:王朝闻先生年事已高,又担任《中国美术史》主编,多次要求  相似文献   

20.
舒凯红 《侨园》2023,(5):64-65
<正>郭兴文,号枕石斋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郭兴文幼时受父亲熏陶,喜读文史。工作后,坚持习书作诗、读帖研字,几十年临池不辍。曾应邀参加中国书协“著名书法家新疆采风团”。其作品参加“海南建省3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和《辽河情》书画展。《中国书法报》以《深耕文化传统,引领社会风尚》为题对其进行报道,他还被中国书法报社聘为学术顾问。郭兴文的书法作品中锋多、侧锋少,结字巧妙、气韵贯通,流畅中极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