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拉康与法国女性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介绍精神分析同女性主义关系渊源的基础上,分析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对法国女性主义的影响,及法国女性主义者对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批评与接受,重点突出拉康同三位法国女性代表的关系,她们是克里斯蒂娃、艾瑞格瑞和西苏。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文学、医学和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研究犯罪心理是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四个方面的理论分析雷楚年诈骗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以期揭示其实施犯罪活动的深层次原因,并探寻该案例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神经病医生和科学家,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概念,是在1896年所写的一篇论文中。1900年出版的《释梦》一书,为他的精神分析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二十年代起,他的精神分析超出心理学范围,开始向文学、哲学、教育学和宗教等领域渗透,成为二十世纪主要社会思潮之一的弗洛伊德主义就以他而得名。本文仅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若干问题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4.
张晏 《求索》2013,(1):162-164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概念、性本能理论、俄狄浦斯情节以及关于梦的阐说对欧美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欧美现代作家,茨威格在采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博采诸多同时期著名作家的写作技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被称作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由此成就了茨威格作为现代世界文坛心理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地位,对世界文学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在他的理论活动的后期,把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人类历史,试图揭示人类文明的基础和命运,因而形成了精神分析学的社会文明观。这一文明观提出以后,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探讨和评析弗洛伊德的文明观,对于认识弗洛伊德历史观的本质,消除其理论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及其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海 《理论月刊》2002,(10):23-24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及人格发展三个部分,他的人格理论不仅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人对自身的认识,而且在临床、教育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由前期到后期有不少发展和变化,但他始终维护一个基本信念,这就是他的心理学的科学性。弗洛伊德所面临的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许多人反对弗洛伊德,不同意他关于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的观点,他们试图把精神分析更多地看作一种哲学或艺术活动的形式。另外一些人,例如早年追随弗洛伊德的鼎鼎大名的荣格,则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特别是他关于“性欲”的理论,看作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陈腐的道德的一个反动的结果①。这些人也许并非全无道理。但不管怎样,对弗洛伊德来说,他们的意见是难以接受的。他几乎是痛苦地和那些反对他的人争辩,精神分析象公认的物理、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当之无愧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犯罪原因分析——以精神分析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犯罪原因进行解释的学说很多,各学派都试图对其做出解释,精神分析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其中主要以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无意识理论、本能理论、人格发展理论为基础来解释犯罪原因。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PsychanIysis),确切地说,是一个理论复合体。这个学说,既包含有精神病医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理论等方面的实证知识,又包含着作为整个学说理论基础的哲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对它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地侧重于它的若干具体理论方面,而对其中的哲学却严重地忽视了。以至造成这样的情况:人们一方面把弗洛伊德主义当作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另一方面,实际讲述的是浑然一体的精神分析学说。如果不把哲学从整个精神分析学说中分离出来,这不但不能给人以明晰的“精神分析哲学”的概念,而且对于深入地把握整个精神分析学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语言性别理论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去几十年来,语言性别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零散的讨论到系统的两元对立论再到后期的多元性别建构论。本文旨在揭示这些理论的发展,并总结出了六种语言性别理论:生物决定论、缺陷论、支配论、差异论、社团实践论和表演论。本文主要阐述这些理论的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密切的亲和力。作为弱势群体的话语,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是重新改写传统的“主体/他者”的关系。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最明显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崛起。处于后殖民主义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在新的层次上重构自身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构建“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12.
基于美国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女性缺席的现实,美国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研究中出现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是经验论、立场论和后现代主义。这是一场公共行政领域的性别启蒙运动、为公共行政学提供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也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种知识变革。与此同时,该理论在研究方法、理论逻辑和实践方面存在局限性,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美国女性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对我国的女性参政理论和学界研究立足于中国的女性主义的公共行政问题提供了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前半部分通过珍爱选择和争取同性恋结婚权的实例,说明西方女性主义在实践中的分野,以及在全球消费大潮中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谈了生活方式女性主义同消费文化的关系。文章认为,女性主义,无论是西方的或是中国的,如果把着眼点放在个人选择上,就会丧失它和社会历史的相关性,成为中产阶级妇女无病呻吟的场所,如果非要将生活方式的选择说成也是一种政治性的,那么这种政治就是一种消极的政治、一种自恋的政治。作者指出,女性主义不是真理,是对自身所处的某种社会权力结构的反应,常常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当前美国正向世界武力地、文化地、经济地推行自身的生活方式,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西欧和美国的传统价值观,是对全球女性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全球化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民族国家的疆界,迅速改写着地方、国家和地区的意义。对妇女而言,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超越国家边界的妇女问题迅速攀升,如贫困的女性化,女性移民人口的增长,等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妇女运动在全球范围里的连接,比如联合国的世界妇女大会,跨国NGO妇女组织和因特网。为界定这些全球化的新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妇女运动的发展,自上世纪后期,“全球女性主义”,“跨国女性主义”的概念先后出现。本文将以上世纪70年代之后历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的实践为开端,进而转入对全球女性主义的思想理念——全球姐妹情谊(globalsisterhood)的分析,然后通过对跨国女性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介绍,进一步考察跨国女性主义的知识生产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畅引婷 《思想战线》2005,31(4):111-114
10多年来,西方女性主义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对于我国学界新的学术理念的确立、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产生了促进作用.但作为舶来品的西方女性主义,在引进和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妇女理论研究和妇女解放实践密切结合,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妇女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因此,当前应着重处理好学术与政治之间、提高与普及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本文简明介绍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对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本土化角度,论述当下全球化语境中我国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问题.通过对20世纪妇女运动史的回顾,论述了在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国妇女解放理论与整个国家、民族解放理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有机兼容性,以及这种一致与兼容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历史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尤其是社会主义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时候,这种建立在社会层级理论基础上的一致与兼容所掩盖的负效应,日益凸显出来.面对西方女性主义话语的解读与挑战,我们应对已往的妇女解放理论构建进行深刻反思,借鉴社会性别理论以及其他学科理论,拓展妇女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际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战争与和平问题受到该学科各理论流派的关注,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也对之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将着眼点由“妇女”转向社会性别,从现实存在和文化象征两个层面上剖析由社会文化界定的两性在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双方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宗旨在于彻底颠覆由男女被人为地两极化所导致的、以等级制和排他性为特征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妇女和发展的范式是西方女性主义与发展主义在建构和实践中结合而形成的,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赋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这一范式本身对于充分发挥妇女的能动性、提升妇女的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其在本质上存在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发展主义的建构性,虽然针对了发展中国家妇女的现实,但在不同的发展社会文化语境下依然出现了一系列实践困境。在中国和非洲坦桑尼亚的实践显示了这一框架与当地社会文化可能产生的不适应性。在中国,应用妇女和发展范式的干预在技术层面出现了不适应性,在结果上出现了"机会和福利异化"的现象;而在坦桑尼亚推广非国际主流妇女和发展范式的中国玉米密植增产项目,却使当地妇女提升了收入,产生了"逆向赋权"现象。这都显示出妇女和发展范式遭遇到发展中国家性别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景观。  相似文献   

20.
管窥女性主义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性别一直是西方传统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 ,女性主义人类学在2 0世纪 6 0— 70年代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并且形成了其丰富的研究领域 ;我国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刚刚起步 ,处于萌芽阶段 ,但是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将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