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苏区颁布的劳动立法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陕甘宁边区劳动立法的转变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客观上要求陕甘宁边区修改劳动立法,以适应抗日救国的需要;另一方面,修改后的陕甘宁边区劳动立法充分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基本精神。陕甘宁边区劳动立法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林蔚 《瞭望》2008,(17)
虽然早就不止一次看到媒体曝光"血汗工厂"事件,尽管还需要权威机构核实,但最近由一群香港大学生曝出的香港上市公司"玖龙纸业"的"血汗工厂",还是让笔者感到震惊。笔者很难接受满脸温和的张茵的企业竟会是"血汗工厂"这个事实,也不愿相信"根正苗红"的张茵会与"血汗"有染!而令笔者更震惊的是,玖龙"血汗工厂"曝光这么多天了,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入世,拉近了我国劳工界同国际劳工领域的距离。在劳动关系日趋国际化、社会对话范围不断扩大、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空前凸现的今天,关注国际劳工标准的由来和发展,比较我国劳动标准同国际劳工标准的差别和原因,趋利避害,及时应对,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劳工组织是联合国历史  相似文献   

4.
马红英 《学理论》2022,(8):63-66
土地革命时期在闽西革命根据地施行的劳动法(主要六部)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保护劳动者主张的重要实践活动和法律成果,其劳动立法环节对于当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系列劳动法规的立法过程具有重要的溯源意义。通过对比研究六部成文法规,以历史性、结构性的视角探究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过程,从立法理念、立法原则、立法程序、立法技术四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溯源中国共产党的劳动立法过程及变迁,并总结其运行的经验教训,启迪我们从立法理念上要破除“劳资对立”、立法依据上要讲究“实事求是”、立法目的上要实现“促进经济繁荣、成果人民共享”,不断推动当今劳动立法的科学性和制度化,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法制基础。  相似文献   

5.
《行政处罚法》确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后,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办公室,形成了管理与执法分立的城市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下城市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缺少更具权威、更有统一性的城市管理方面的立法,城市管理执法仍然遭遇一些执法难题,就这些难题进行法制原因的剖析和对策的思考是依法行政与行政效能相统一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城市政府执行力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劳动关系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劳动立法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化,迅速作出回应,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进而推进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7.
李文沛 《理论探索》2012,(4):139-141
国际劳工标准在我国的适用立法,指的是由我国特定的立法主体,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认可与变动国际劳工标准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问题,是国际法对国内立法影响的具体体现。国际劳工标准在我国适用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立法方式上,采取"转化"还是"纳入"的方式,缺乏统一规定;在立法主体上,存在立法主体准备不足,参与力度不够的问题;在立法内容上,国内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相比仍显粗糙。进一步完善国际劳工标准在我国的适用立法,需要在立法方式、立法主体、立法内容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一、劳动、工资、保险三项制度全面改革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企业转换机制的改革,推动了劳动用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和放松规制,《劳动合同法》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再规制。应该历史地看待这两部法律,既看到其历史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也应该看到其历史局限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选择劳动立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条款1.社会条款问题——将劳动标准与贸易挂钩。WTO是经济一体化、资本全球化的标志,也有人称之为全世界资本家联合起来的标志。WTO的宗旨之一就是自由贸易、资本自由流动,即“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WTO的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自由竞争,这一原则也就是资本运行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非标准劳动关系是一个与标准劳动关系相对的概念,与某种形态的灵活就业相联系,但其外延相对模糊。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形态及其立法有所不同。国际上并无统一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类型化立法对劳动关系的概念作出反思。我国应正视非正规就业的地位,适当调整标准劳动关系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立法,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12.
集体协商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集体商议,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集体协商又称“集体谈判”、“集体交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为通行的调处劳动关系的基本模式。当前我国集体协商的立法及实践均有待发展完善,集体协商的功能亦远未充分发挥。集体协商制度具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功能,我们在完善立法时,在价值导向、体系建设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应注重发挥这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鹏翔 《理论探讨》2001,1(6):31-32
活动与对象化是实践的内在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把这一矛盾展开为社会历史运动及人的现实活动。历史解释原则也随之凸现出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对各国劳工法带来挑战,一是资本的优势地位导致立法出现对劳工不利的倾向,二是政府为吸引外资而缺乏执法积极性。因此,应该加强和完善国际劳工立法,推动国际劳工标准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劳动标准法》共有130条,几经修改后删除16条,有效条款现有114条。该法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1.该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本法所规定的劳动条件为最低劳动标准,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不仅不应以此标准为借口降低劳动条件,而且必须力求高于本标准。2.对劳动者  相似文献   

16.
张立慧 《理论探讨》2007,3(4):12-15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评价标准的确立和完善,从其思想脉络发展的正趋向看,经历了提出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升为社会和谐标准的历史变迁。这一过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把握的不断自觉和深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的重要论断,然而他对该论断的论证中还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不相统一的理论矛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系统化,确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内在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确认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主体生成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彻底地论证"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系列最新理论成果,这就是先后提出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标准以及科学发展观标准。每一个标准都蕴涵着真理、价值和实践的深刻的内在统一,它们逻辑地展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