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公民社会是近20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它的兴起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观念的发展紧密相关。全球公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性、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为最主要构成部分的、独立的社会与政治空间。它与同属非国家行为体范畴的政府间组织有着复杂多样的关系,它对当代国际关系的独特影响正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问题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它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国际政治理论,而是目前国际政治中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它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新模式.但这一西方的"舶来品"本身并不完美,要从理论上比较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有必要首先弄清楚治理理论以及治理与统治、治理和善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枢纽型治理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政府代理"形式,代表着政社关系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基于社会治理网络的分析视角,通过对上海市J区枢纽型治理的经验研究,观察到枢纽型社会组织与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系模式取决于其在社会治理网络中的关系、位置和强度。研究发现枢纽型社会组织占据社会治理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并受强弱关系的共同作用。此外,研究进一步发现,枢纽型治理结构本质上体现为"政府—枢纽型组织—社会组织"三者间的一种上下双向"嵌套"形态。而这种双向嵌套结构和运行机制不仅具有个案层面的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也可在一般意义上有助于更深入认识、理解和推进我国当下的政社关系转型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虽然直面的对象与问题有差异,但三者在理论内涵上又有着深度的耦合,都主张多中心的公共行政系统、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性、价值实现过程的法治性。在全球化时代,如果割裂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以单一的、孤立的思路寻找问题解决途径,往往是失败的。我国必须从"全球化-国家-地方"的整体互动视野理解、解决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实现从"被全球治理"到"全球治理"的转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深化地方政府改革,加快地方治理体系重塑。  相似文献   

5.
虽然民主与权力在逻辑和实践上都是难以相容的,但民主与集权的博弈贯穿于人类不同阶段的政府治理过程。农业型的自然经济决定了农业社会的高度集权与有限的民主,以官僚制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政府治理,强调的是精英民主,在后工业社会,服务型政府是实现政治民主的政府治理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献计量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国内外社会治理研究逐渐兴起且跨学科特征凸显;国内研究主要涉及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践主体、模式建构以及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国外研究则聚焦于企业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在治理理念方面,国内外研究均强调社会治理的多元参与性与主体合作性;在治理主体方面,政府在国内外社会治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与国外鲜见政党参与社会治理景象不同的是,政党是国内社会治理的独特主体要素,发挥着不容替代的政治优势;在价值取向方面,国外研究基本建立在个人主义和社会中心之上,追求和维护个人权利是其中心命题;国内研究则侧重于"民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已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和实践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嵌入型自主"对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借鉴意义入手,简要回顾了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商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如何克服之前政商关系的弊端,打造新型政商关系,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问题。新型政商关系的核心要求虽然只有"亲""清"二字,但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商关系不仅仅是关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不仅是关于官员和商人的关系,其更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商关系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检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只有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公司治理、社会治理四者立体联动,综合发力,新型政商关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调整一直是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要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三共治理格局对政社关系在"权、责、利"关系方面的调整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关于政社关系的研究大多隐匿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性研究中,在微观工具层面尚有缺失。我国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使用的工具大体可分为主管型工具与指导型工具,政府工具运用的偏差是造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程度不足的重要因素。实现宏观价值目标必须对微观工具进行调整,坚持并完善主管型工具,强化指导型工具,协调并组合运用两种工具。  相似文献   

9.
政府职能的变迁与转型源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变化及其对政府实现更高效治理提出的要求。当前趋于压力型管理体制和政治锦标赛发展模式下的地方政府,其履行生态职能的具体行动总是陷入"生态优先"或"经济优先"的两难选择。应通过培塑正确价值观、转变治理模式、健全生态制度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来不断增强地方政府的生态履职动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治理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职能转变诉求、执政党的合法性建设诉求、社会组织的发展诉求与民众对公共服务和利益表达的诉求在同一时空节点汇聚。本文以社会治理时代下B市T区这一具体时空场城内三个组织的成长为案例分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调适与重构,指出在社会治理时代下T区政府在原有的社会结构边缘开启供多元行动主体互动和博弈的理性政治空间。政府与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社区组织和体制内基层组织在这一政治空间内基于各自的组织需求和相互的资源依赖形成包括资源嵌入型、互惠嵌入型和合法性嵌入型等不同的"嵌入性"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的互动构建起国家、社会组织与社会之间趋于良性的合作机制和多中心治理的资源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