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从陈独秀的家长制,翟秋白的惩办主义.李立三的宗派主义,到王明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等错误事实中,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一方针开始的表述为“团结—弄清—团结”,后来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  相似文献   

2.
每桶四美元     
于丁 《协商论坛》2008,(7):63-63
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一位年轻的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独辟蹊径,用特有的方式流露着对职业的爱和公司的情。每当他远行住旅馆时,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平时在书信或收据上也不例外,签名之后,必然写上那几个字。因此,同事们送他一个绰号,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人叫了。  相似文献   

3.
东方巨人的魄力青年毛泽东为何不留学?任武雄到国外去留学打工,几十年前就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数人在欧洲战场上丧生,法国等国家缺乏劳动力,于是华法教育会的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提倡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勤工就是勤“打工”,俭学就是过着俭朴的读书生活。那时,毛泽东和他的挚友蔡和森等就在他们所组织的新民学会内响应。他们认为赴法国勤工俭学,到国外去可以开阔视野,吸收世界上有益的新思潮和科学技术,又可以通过半工半读,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对闭塞的中国,对求学无门求业无路的青年来说是个佳音。于是他们从1918年开始就积极酝酿,推动青年到北京、保定等地的留法预备班学习法文,准备出国。毛泽东又多次到上海欢送青年到法国去,然而地自己却没有去。这是为什么?一位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外国学者说:因为毛泽东没有学好外语,所以他后来始终没有去。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当时到外国去的青年,并不都是学好了外语才去的,大多数人是到国外才学好外语的。那么,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到外国去留学呢?青年毛泽东未将赴法勤工俭学视为青年的唯一去向,他认为要根据各人的特长和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出国。他在1918年一开始推动青年赴法留学时,就劝新民学会会员罗学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泉流恩格斯年轻时,敢向旧世界挑战。他在诗中这样表白:“一股汹涌泉流,呼啸着独自奔向山谷……”斯大林——钢铁列宁称赞斯大林对敌斗争坚决,笑着对同志们说:“我们叫他‘斯大林’(俄语:“钢  相似文献   

5.
杨开慧     
《传承》2006,(Z1)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其父杨昌济思想先进,故杨开慧虽是女儿身也能有名、有字、有号,并在7岁时即破例入读小学。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1913年,杨昌济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在长沙执教。翌年,杨开慧结识了杨昌济的学生——毛泽东,杨昌济称赞毛泽东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1918年夏,杨昌济赴北京大学任教。9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京城遇同乡知己,杨开慧和毛泽东常漫步在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共赏北海湖畔的垂柳。后来,毛泽东对斯诺说,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1919年,毛泽东返湘时两…  相似文献   

6.
李立三名字的由来 李立三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原名李隆郅。1921年底他准备去安源开展工人运动。行前毛泽东说:“你的名字难认又难写,建议你改一改。”于是改为李能至,取“隆郅”的谐音。后来工人选举,邓中夏认为能至这个名字太文了,工人难写,就指着旁边  相似文献   

7.
冷玉健 《传承》2003,(4):32-34
特定背景下的历史跨越1921年10月,中国北洋军阀府纠合法国反动势力驱逐遣送104名为争取正当入学权而进里昂大学的留法勤工俭学学,同时“以印刷物分送法国各学,称学生大半是工人与过激共党,请为注意等语,致使法国学大起恐慌,立将勤工俭学生概驱逐。”不少勤工俭学生被厂方故辞退,在这特定背景下,有些工俭学生被迫回国,有些以抗中法反动派而毅然返国;但也部分勤工俭学生含怒留法,或往德国、比利时,更有甚者开始备赴俄学习革命道理,实现了法勤工俭学向旅欧勤工俭学和学文化、学科学向学革命道理斗争经验为主的历史跨越。1922年二三月间,中共旅…  相似文献   

8.
刘亚楼性烈如火,有绰号日“雷公爷”,在空军中可谓“热度”非凡:“苦不怕,死不怕,就怕刘司令来训话。”毛泽东说他“战功卓著”,林彪说他是“天生的军事家”。他自己说:“坐在蒸笼上也要保持中国军人的风度。”  相似文献   

9.
《传承》2006,(Z1)
1922年9月初,安源路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和领导的“安源工人俱乐部”的发动下,准备举行罢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安源后,在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研究罢工事宜时指出,斗争中要有勇有谋,口号要提得“哀而动人”,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同情。14日,安源路矿1.7万工人喊出了“从前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06,(Z1)
国庆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新中国建国以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多次检阅了海陆空三军将士。开国大典阅兵:毛泽东“又愉快又不愉快”1949年的阅兵活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军事盛典,参加检阅的装备有日制“老头坦克”、德制七九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这些受阅的“万国牌”武器出自十几个国家,多是别国淘汰的。检阅途中有一辆装甲车驶到天安门西侧时还熄了火,多亏后面装甲车里的战士急中生智,开上前去把它一直顶到西长安街上。城楼上的毛泽东很少出现笑容,用他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就是“又愉快又不愉快”——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央电视台CCTV感动中国2004年度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活动中,湖南有一位老农工党党员入选候选人,他就是年过七旬且鲜为人知的老血防专家左家铮。1954年,左老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卫生学校医士班。毕业后,响应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毅然放弃了舒适的工作机会,主动要求来到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开始了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和研究,从1954年开始一干就是整整50年,曾经7次感染血虫病,但他毫无怨言,他坦言:“要用一生来送‘瘟神’”。与“瘟神”50年的斗争在左老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毛泽东主席的《送瘟神》发表了,当时很多人乐观地认为…  相似文献   

12.
正1898年11月3日,柳直荀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中南村。1912年考入长沙广益中学,后考入雅礼大学预科。其间,他结识了进步人士杨昌济以及毛泽东、何叔衡、张昆弟等人,在毛泽东等人影响下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2月,经何叔衡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兴起后,柳直荀按党的要求,到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06,(Z1)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会议上,毛泽东表明了不同意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也不同意他“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等观点。于是赫鲁晓夫就用原子弹进行刁难——我有原子弹,你敢离叛我?毛泽东毫不畏惧地说“:我说一切所有号称强大的反动派,统统不过是纸老虎。原因是他们脱离人民。你看,希特勒不是被打倒了吗?美帝国主义没有倒,还有原子弹,我看也是要倒的,也是纸老虎!”赫鲁晓夫仍不服气“:亲爱的毛泽东同志,你这样的观点使我很吃惊。在原子弹面前,双方军队的数目对真正力量的对比和战争的结果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谁的军队越多,他的炮灰也…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及不少地方电视台曾热播过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片中有这样一个让人颇生感慨的情节:大跃进后期,周恩来总理到河北邯郸某地搞调查研究,他发现农村明明存在着严重的饥荒,但却无人敢说实话。总理就亲自找农民谈话。当时在场的农民中有个叫张二廷的,是当地的“落后分子”,他毫不客气甚至是毫无礼貌地指着周总理说:“再吃两年大锅饭,连你们这样的人都得饿死了!”但周总理不仅听了这个“落后分子”的话,而且当天晚上在汇报情况时把此话也电告了毛主席,毛主席立即做出了解散农村公共食堂的决定。张二廷敢讲真话确实值得称赞,但周总…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确实准备用林彪替代彭德怀任国防部长。一个“张飞”.一个“韩信”.打天下都是功高勋著;是左膀右臂,也都同自己有过磕磕绊绊。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讲,元帅中只有彭德怀和林彪敢坚持意见,顶撞毛泽东。毛泽东睡觉困难,一旦睡下,没有谁敢惊扰,鸟都不敢从屋顶飞过,远远就被卫士们用竹竿绑了红布驱走。聂荣臻元帅去见毛泽东,在门口立正两个小时,卫士长请他坐等,他不坐;卫士长要去叫醒毛泽东,他不许。毛泽东说:“聂帅才是个厚道人呢。”  相似文献   

16.
报刊撷英     
小山村来了一个“主” 1992年初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的一条灰蒙蒙的山间小道上,走来了一位年近40的男子。他叫梁家业,1988年因参加非法组织而被判劳教3年,刚刚被放出来。 梁家业径直向陈德林家走去。“我是万能的主的化身!”梁家业从背着的黑色布袋里拿出一本《圣经》,先虔诚地在胸前划了个十字,然后手捧《圣经》,表情肃穆地说,“我是来搭救你们这些可怜的孩子跳出苦海的。洪水就要来了!毒蛇猛兽就要来了!世界马上就要毁  相似文献   

17.
王建柱 《世纪行》2012,(9):41-43
1974年1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城里天寒地冻,上午10点左右.熬了通宵的毛泽东刚刚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桌子上多了一份报告。毛泽东的目光停留在了报告的最后6个字上——“保卫西沙群岛!”看着由叶剑英和周恩来联名签送的这份报告.毛泽东陷入了深思,随后拿起笔郑重的签下了“同意”两个字。一场维护祖国尊严的正义之战悄然拉开了帷幕……一、叶剑英、周恩来下达第一条命令:“西沙巡逻。护渔护航”  相似文献   

18.
读完贵刊今年第二期“挚友”栏目的文章《“硬人’张奚若》之后,我想,张老前辈之所以能成为“硬人’,全在于无私无畏。对当时蒋介石的独裁和国民党的腐败,他敢以直斥其非,言词激烈,无惧无恐!在1957年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向他征询对党的工作意见时,张奚若提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16个字,  相似文献   

19.
王立常 《创造》2001,(1):47
“吕氏春秋”上有则故事说,梁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村子,“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乡里有个老人到集市上喝醉了酒回家,这个奇鬼就装成这个老人的儿子的形状,一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里,酒醒了,责备他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的嘛,哪一点对你不慈爱啊 ?我喝醉了,你一路上那么捉弄我,是什么道理 ?”儿子急得哭着跪在地上说:“作孽啊 !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昨天我到东边村子收债去了,不信可以问东村的人啊 !”他父亲相信了他的话,怀疑是奇鬼折磨他,准备“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剌杀之”。第二天,老人到市上去喝…  相似文献   

20.
何万 《现代领导》2010,(11):36-36
遵义会议推举出的总书记是张闻天遵义会议没有选举毛泽东代替博古,出任总书记,是因为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毛泽东由于创建红军和苏区,所以名气很大,与朱德并列,以“朱毛”著称.国内外以至苏区军民多把他看作红军和共产党的领袖,知道向忠发和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的反倒不多。这也是苏联和共产国际重视毛泽东,使“左”倾中央对他不能为所欲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在党内的地位却一直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