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密切关注中国未来发展航空母舰的同时,西方军事媒体也开始聚焦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项目。2006年,以《简氏防务周刊》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军事媒体相继报道了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消息。为满足广大关心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综述了国外媒体对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最新报道。本刊刊发此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报道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6年底,美国《航空与航天技术周刊》、英国《简氏国际防务评论》等西方媒体先后对中国最新型战斗机的研制进展进行了报道。西方媒体认为,一种整合了新型动力系统、雷达以及武器系统的“中国版”苏-27战斗机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它研制成功,将成为中国国防工业在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以及解放军空军战斗力显著提升的一个里程碑。本刊特综述相关报道,以飧读者。本刊无意证实西方媒体的报道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了中国正在改进歼-10战斗机的消息,并将歼-10最新改进型称为“超-10”。由此引发了国外军事媒体对中国歼-10战斗机报道的又一波热潮。为满足广大关心中国国防现代化热心的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综述了国外媒体对歼-10的最新报道。本刊并非同意其观点, 亦非证实其报道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6年,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哈特森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韦茨博士发表了一篇题为《中俄武器交易陷于困境》的文章。文章认为,由于中国国防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上俄罗斯严格的武器出口限制,中国正在逐步摆脱对俄式武器的依赖。但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块诱人的“蛋糕”,将来可能会放宽某些尖端武器的出口限制。中俄在军事领域的合作近年来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关注的焦点,韦茨博士的文章代表了美国许多观察家对中俄军事合作的最新理解和观点。本刊特综述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本刊刊发此文并非赞同国外媒体的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  相似文献   

5.
《国际展望》杂志社关于“刊物与军事网站互动推广”的邀请函本刊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国内最大型综合性国际时政军事半月刊,由江泽民同志题写刊名,汪道涵、黄华、刘精松上将、糜振玉中将等担任顾问,由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审稿。本刊每月1日、15日公开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近年集中报道军事热点新闻和军事科技历史重大题材,在国内外拥有重大影响及良好声誉。本刊包含《尖端科技报道》和《全球热点追踪》两种专版,总计月销量达10万册以上,并定期推出介绍军事网站动态的有关栏目,系网络媒体绝对首选的合作伙伴。为加强与有影响的网络军事媒体的联系、运用优势资源互补和共同发展,为推动传统媒体读者与网络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络,本刊经认真和长期调查研究,特推出“刊物与军事网站互动推广”活动。本刊热诚邀请有实力、有特色的国内军事网站加盟“刊物与军事网站互动推广”活动。  相似文献   

6.
2007年是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随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部队,新式军装配发三军,解放军在迈向机械化信息化的道路上实现了阶段性突破。向来关注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西方媒体借机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他们不仅继续对解放军正常的装备现代化进行夸大报道,还对中国政府于2006年底公布的旨在加大军事透明度的国防白皮书进行歪曲解读。本刊特综述相关报道,供广大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原载日本《世界舰船》杂志2004年4月号.它对有关中国在上海建造的多型新式水面舰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刊翻译刊登此文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材料.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公布和日美《安保条约》签定以来,日本公开表露出染指台海的企图。为了给自卫队的战略重点和兵力部署西南方向倾斜提供合法化的理由,“中国威胁”、“中国可能进攻日本”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日本媒体乃至政府的报告中。前不久,日本著名军事专家芦川淳又在《军事研究》上撰文声称,一旦台海危机爆发,中国将会进攻日本离岛,中日将全面冲突。芦川淳的文章通篇充满了“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公开为日本军事扩张造势。为使读者了解这种不负责任的右翼言论的危害。本刊特综合编译、评述其主要观点,供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随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不断进取,美国国内部分媒体和研究机构无视中国反对太空军事化的一系列宣示,不断炒作中国太空力量威胁美国。2007年,美国战略评论家凯文·鲍尔皮特撰写了《中国如何看待太空军事行动》一文,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各大报刊杂志纷纷转载,"中国太空威胁论"又一次被抬上了桌面。到底是中国在向太空进军,还是美国为发展自己的天军寻找借口和假想敌?本刊特综述相关报道,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本刊刊发此文并不代表同意美国媒体和研究机构的报道,亦非证实其内容,请广大读者在阅读时有所鉴别。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和2006年6月,《简氏防务周刊》和《汉和防务评论》分别报道所谓中国最新型反舰巡航导弹YJ-62的消息。西方媒体对于YJ-62的关注折射出西方对中国具备远程打击水平的巡航导弹开发的关注。本刊编辑部综合海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为您讲述西方媒体眼中的YJ-62及其使用。本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超限战》出版后,一时为国内外媒体所关注,称赞的有之,诋毁甚至谩骂的亦有之,我们想告诉你们的是,所有这些都出自媒体自身判断,我们没有邀请任何一家媒体为自己做宣传,更没有请媒体去“炒”作《超限战》。许多读者参加了对《超限战》的讨论,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甚至是叱骂这本书的,只要是真诚地站在为中国着想的立场上,我们都尊重你的意见,并向你致以军礼。下面,我们回答读者对《超限战的一些疑问》。一、《超限战》是义和团式的军事思想或情绪化之作吗?  相似文献   

12.
中俄关系与中俄军事合作一直是西方媒体永远热衷的话题。如今,俄罗斯与中、印之间新的军事合作动向已经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本刊综述相关报道,并非赞同的观点和说法,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编译自美国陆军作战学院2003年7月出版的《以史为鉴:中国人民解放军75年发展历程》第11章,作者丁树范系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其个人著作包括《中国军事理论的变化:1979-1991》《中国大陆国防工业的转型》等。此外,他还为许多杂志撰写过文章。丁树范在"国立"台湾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在美国圣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本刊特编译此文,并不代表我们同意其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防部新近公布的2006年《中国军力报告》,引起了各方关注。该报告重提中国威胁的老调,引起了广泛异议,美国国内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们也竞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本刊刊发此文并不代表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7月30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2003年度中国军事力量报告》,该报告指出了目前和今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技术发展的可能路线以及今后20年中国的主要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军事机构、作战理论的原则和可能的发展情况。这份向国会提交的报告指出了以下五部分的具体问题:关于中国的战略、军事领导转变、中国军事力量、中国从俄罗斯购进武器以及台湾海蛱的安全形势。本刊特编译该报告第四部分有关中国常规军事现代化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译自美国陆军作战学院战略研究所(SSI)和不扩散政策教育中心(NPEC)2004年11月合作出版的《形成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打击能力:起源和实践》一书,为原书第8章,本文反映了美国部分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人士对中国核政策及核实力的最新看法。本刊摘要编发此文,并非证实文中提到的有关内容,亦非代表本刊同意其观点与结论,仅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了今后10年的新《防卫计划大纲》,视中国为军事假想敌之一,并把矛头指向中国。对此,世界各国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本刊特约记者就此采访了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日关系的学者刘庭华大校,请他评析了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的出台及其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5年8月18日-25日,中国和俄罗斯举行的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引起了国际普遍关注,本文原文发表在日本《军事研究》杂志,作者以各国媒体的报道为依据,对中俄两军在演习中的表现做出了其个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中国军队登陆作战的能力和方式。本刊无意证实文中的报道和数据,也并非同意其观点,敬请阅读时鉴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军事装备现代化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近年来中国强化军队建设的一家之言,认为中国军事装备体系现代化离不开前苏联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内部不断提升的自主研制能力也为解放军在21世纪最初10年内取得对台湾海峡地区的军事控制权起到关键作用,而这一切措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预防和威慑美国对台海局势采取军事干预手段。本刊特组织编译此文,并不表示支持其观点或证实其材料,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译自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学院中国军事研究中心2003年8月出版的《变革进程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第八章。作者理查德·D·费希尔系美国非盈利的詹姆斯敦基金会(Jamestown Foundation)的高级研究人员.担任该基金会的出版物《中国简讯》(china Brief)的编辑,长期关注中国国防发展以及台湾海峡局势等方面的课题。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本文主要反映了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空军近年来大力提高部队装备水平的一些看法和意见.本刊编译此文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引用材料,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