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廖卓 《岭南学刊》2020,(1):110-115,128
合宪性解释方法可以溯源至宪法回避及合宪性推定理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司法谦抑理念。普通司法层面的合宪性解释在我国极易流于形式,甚至导致“宪法泛化”,作为宪法判断方法的合宪性解释亟待发挥应有的作用。合宪性解释必须与国家权力机关主导的宪法审查模式相契合。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方面可以在立法解释中贯彻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进行合宪性解释,另一方面可以在合宪性审查工作中运用合宪性解释方法作出规范意义上的宪法判断。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同立法离不开协同二字,既可以通过发布地方性法规也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政府规章予以体现。区域协同立法的实质为立法机制改革,各地已然涌现颇具特色的实践样态。协同立法存在三个共性问题:协同立法依据缺位、协同立法主体模糊、协同立法范围不明。在未来展望中,协同立法既要聚焦于立法前的必要性分析与规定立法依据,也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设置交叉备案审查机制,使区域协同立法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3.
自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近些年来一体化的发展态势良好。如何使区域立法协同真正取得能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也成为长三角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长三角区域必须总结吸收域内外区域协同立法实践经验,必须遵循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立法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协同立法协同监督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催生出的新兴立法形式和监督形式,两者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本文通过梳理各地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协同监督实践样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结合宜荆荆都市圈建设需要,提出宜荆荆都市圈协同立法协同监督机制的构建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吴传毅 《湖湘论坛》2008,21(3):62-65
宪法古已有之,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其内涵在不断演进。古代宪法和近代宪法的作用比较鲜明,易于高度概括。古代宪法更多的表现为国家活动的总章程,近代宪法侧重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现代宪法继承了古代宪法和近代宪法的内涵,又赋予了时代特色,其作用表现出多重化倾向,不易于高度概括,从调整的社会关系看,它调整国家一切重大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光 《湖湘论坛》2017,(3):127-133
"大""小"立法理论为我们理解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区域地方立法协调包括"关于立法的协调"和"根据立法的协调",最终目的都在于为区域发展与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大立法"思维下的区域地方立法协调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协调的内容和方式尚无定论、协调的实然动力不足等。造成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对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有着不切实际的功能期待,忽视发展逻辑与立法逻辑的差别,以及不注重与"小立法"之间的衔接等。对此,地方政府及立法者应当承认立法功能的有限性,寻求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地方立法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7.
国际社会中恐怖主义犯罪的危害日益增大,我国恐怖主义犯罪也频繁出现,在当前法治建设中,注重以法律手段反对恐怖主义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故反恐怖立法成为当务之急。从治本的角度看,最好的社会政策也是最好的反恐怖犯罪的政策。宪法,规定了一国的主要制度和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政策的总和。若要最大限度的控制恐怖主义犯罪,必须从宪法角度入手,制定各项完善的社会政策。因而宪法视野下的反恐怖立法问题理应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朱冠錤 《新东方》2004,(3):54-56
一、宪法的实施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原则、规范和概念组成的有机体,被制定出来后在实施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法律,处于应然状态,对社会关系不发生任何调整,只有通过宪法实施才能使宪法从文字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即活的法律,才能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设定变为人们的具体行为,进而对社会关系发生具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关于修改宪法第126条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宪法第 1 2 6条存在立法模式等方面的缺陷 ,应将司法独立的主体从法院改为法官 ,变列举式排斥干涉为概括式排斥干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立法不作为问题的宪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 3月 2 4日 ,江苏省南京市美亭化工厂厂长杨春庭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一份行政起诉书 ,状告南京市江宁区政府不按上位法规及时修改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致使自己损失惨重的行政立法 (应为规范性文件 )不作为。这是我国公民首次以诉讼形式状告政府行政“立法”不作为 ,这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还没有过 ,在全国是首例。该案中原告起诉被告的诉讼理由是被告行政“立法”不作为 ,是就行政机关对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懈怠行为提起的诉讼 ,这和一般情况下诉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有很大区别。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法院是否有权受理此案…  相似文献   

11.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3,(12):18-19
以规则完善防止授权偏差 授权立法优势与风险相伴的特点,意味着这一特别立法方式既不能轻言放弃,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必须严格监控,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2.
彭立群 《求索》2010,(3):11-13
区域经济调控立法是法治原则在区域经济调控中的体现。当前,区域经济调控要如何进行立法的问题,或者说区域经济调控的立法模式问题,在理论界仍有较大的争议,各位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就立法模式提出了各种观点和理论。笔者在肯定这些观点和理论给我国区域经济立法提供理论参考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缺陷和不足。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立法体制框架下,构建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区域经济调控立法模式和体系是完全可行的。本文就如何构建这种立法模式,尤其是就区域经济调控的立法主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区域经济调控立法机制的完善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75条涉及的省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批准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变通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难题,是当前“分工型”立法体制下“立法放权”衔接错位的产物。这一规定并不具备法理基础和正当性依据。这一难题的解决,需要在今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修改中明确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只要涉及“变通规定”法律和行政法规内容的,便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同时明确规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送批准时,应当说明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出“变通规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已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区域发展板块。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的深入,作为保障机制的区域协同立法也随之出现。从较早时期的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到近年来京津冀人大协同立法,产生了诸如湖北省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和湖南省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酉水河保护条例》、京津冀三地人大制定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等区域协同立法文件。  相似文献   

15.
王琳 《同舟共进》2008,(2):20-20
2007年11月27日,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依法治国"。这一年,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10周年,也是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5周年。5年前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也选择了"法治",而且是《宪法》。在过去的5年里,我们当中很多人  相似文献   

16.
自2014年我国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都市圈”以来,建设作为特殊经济区域的都市圈已成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战略。为推动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和创新发展,首都、南京、成都等都市圈率先在国内探索了协同立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10条规定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协同立法”。这为我国都市圈继续引领协同立法提供了国家法律依据。目前主要都市圈的协同立法实践中,仍存在上位法不足、立法权限尚待明确、立法内容不统一等诸多难题。为此,构建协同立法法律法规体系、厘清协同立法权限、探索交叉备案审查制度、健全协同立法配套机制等优化方案的提出,有助于完善协同立法制度,为都市圈协同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三个至上”表述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地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至上”的相互关系上,尤其是围绕“三个至上”“谁至上”这一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场讨论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认为“三个至上”存在逻辑上的谬误,另一种倾向则认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主席与“五四宪法”的诞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 4年 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会议一致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称“五四宪法”。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实施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宪法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率领工作班子在杭州起草的 ,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留下了一段意义隽永的佳话。194 9年 2月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指出 :“国民党的全部法律是保护地主与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 ,违反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必须全部废除。”194 …  相似文献   

19.
法治政府的宪法根基——以“看不见的宪法”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宪法的高度概括性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宪法文本中难以找到直接的答案。劳伦斯·却伯教授在《看不见的宪法》一书中,基于独特的视角给我们做了解答。依宪治国是法治政府的核心理念,却伯认为,法治政府的理念不仅存在于可见的宪法文本中,也存在于看不见的宪法中。从看不见的宪法中可以推导出合法性来源、积极义务及权力边界等法治政府的根基。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却伯教授的主张对于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近年来通过建立区域党委,创新基层党建。经过实地考察,我感到这一探索很有意义,并使我想起了当年毛主席在部署淮海战役时,为使二野和三野两支野战军能够协同作战,在中央军委之下、野战军建制之上建立了一个指挥机构,并由邓小平对两支野战军实施统一领导。金东区的做法是在乡镇党委之下、村党支部或总支之上,建立以几个相邻村为一个区域的区域党委,使得这几个村能够协同发展。我把这一探索称为"基层党建区域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