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作为把新乡贤组织起来的一种形式,基层商会因其广泛的社会联结、扎根社区的动员能力等发挥着带动产业发展、促进良好治理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功能,但是其也存在着带动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不足、人才流失普遍以及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从构建人才可持续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建立基层商会联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基层商会参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惠农项目领域的精英参与日益普遍。从各级政府与村庄内部两个维度看,惠农项目领域的精英参与有其特定的产生基础,并已然成为当前中国乡村发展中的必然现象。精英参与之所以如此重要,根源于其在惠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争取惠农资源、开发惠农资源与分配惠农资源等功能。同时,乡村精英争取惠农资源的方式合法性强弱、开发惠农资源的行为有效性高低,以及惠农资源分配结果的公平性优劣,都直接影响着惠农项目领域精英参与的成效。因此,需要通过规范资源争取方式、提高各方参与能力,以及兼顾多元主体利益等方式,切实提高惠农项目领域精英参与的成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中,乡贤应然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阻滞,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主要为价值困境、主体困境和效力困境。科学构想破解这些现实困境的机制创新对策,对于增强乡贤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耦合效应,乡贤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普惠政策落细、落实、落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乡村全面振兴中,整体性架构提升乡贤作用效力的机制,一是创新乡贤工作质量提升机制,即提升乡贤工作的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协同化水平;二是创新乡贤作用发挥实现机制,即创新乡贤作用发挥的领域拓展、能力提升、动力培育机制;三是创新乡贤作用发挥保障机制,即创新乡贤作用发挥的政策保障、舆论保障、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紧密的利益关联,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营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其内在驱动因素,而其外在驱动因素则在于民营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在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体系已形成,要素支撑不断得到夯实。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提升民营经济推动乡村振兴质量,应做到: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氛围,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责权、强化政策保障,整合推优、完善资源配置,突出重点、夯实产业基石,优化环境、创设优渥条件,完善机制、创新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之间需要形成一套相互促进的新秩序。本课题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着重从制度安排与权力配置、目标责任分解机制、项目牵动引领机制、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干部激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创新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效的县域治理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以中部Y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为例,从2005年开始,Y县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下持续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围绕工程建设和保障运营两部分展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强烈的民生保障性质,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级政府通过任务指标分解和配置资源,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政策目标向下落实,乡镇政府负责落实水厂经营主体,村级组织负责协调服务,水厂经营主体则负责饮水生产和供给.在保障工程运营过程中,存在利润空间有限、经营主体难以落实以及农村涉水矛盾增加等问题.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饮水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县域治理困境,表现为顶格化管理、跨层级监督以及小微矛盾上移三个方面.在资源下乡支持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发挥县级政府更多的治理自主性,全面审视和尊重县域治理的层级秩序,发挥县域基层治理体系的组织动员优势,为县域治理提供适度的弹性空间.  相似文献   

7.
项目制是当下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常见形式。通过Z县C、K两镇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决策、实施与效果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乡村振兴项目执行的政策决策、项目实施与社会互动的三重逻辑。注意力分配、行政能力和政策场域能够影响乡村振兴项目的执行效果。比较分析得出,社会效果与政策意图兼顾是乡村振兴项目决策的逻辑起点。基于项目承接实施、内部矛盾调和、目标认同的行政能力设计,构建起各行动主体相互合作的政策场域,有益于乡村振兴项目执行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型村庄,家庭发展的压力排斥了年轻精英参与村庄治理,负担不重、有德有才、积极性较高的老人成为村治的主体。多元自治组织通过赋予老人参与村治的身份完成对老人的动员,在国家治理任务和乡村自治任务分类治理背景下,老人治村的作用机制在于协调利益、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而且行政配合自治的关系模式也维持了村庄自治系统的良性发展。负担不重的老人作为村庄"经验的财富"通过在促进项目落地、发展村庄经济文化生活和维持村庄秩序规范上发挥重要的治理作用。从基层治理的群众路线和乡村振兴的角度而言,应积极将负担不重、有能力的老人动员到村庄治理中来。  相似文献   

9.
民间治安规范与国家治安规范相比,是一种非正式的治安规范。民间治安规范按照不同的社会控制机制,通过治安原生秩序的生成及维护为从古至今的乡村社会治安秩序维护提供基础。乡规民约的组织性及治安直接相关性,与其他的民间治安规范相比,在维护乡村治安秩序中能够发挥着独特的指导、维护、评价、教育及预测的规范作用。其作为治安规范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乡规民约的存在形态、乡村治安秩序相关行为体系以及乡规民约的治安规范作用体系三个要素来构建。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又是必须响应的新要求。根据"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逻辑是一个螺旋上升、层次推进的过程,体现在乡村旅游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在产业定位、空间开发、主客交流、运行机制、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享受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红利",并通过乡村旅游的提升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路径选择上,关键是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包括构建以产业融合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完善以政策创新为核心的支撑体系、优化以利益分享机制为重点的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将农民组织起来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基本前提。在村民不断流失的境况下,乡村社会如何组织农民并成为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的场域,最终实现村庄的整体富裕?清远市下迳村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蝶变表明,"能人引领""利益关联"及"乡贤回归"是促成农民组织化得以实现的三种实践机制,且三种实践机制联动作用是实现村庄整体富裕的重要保障。乡村能人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火车头";利益关联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润滑剂";乡贤回归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助推器"。一个有能力、有眼光的乡村能人回乡带动并通过一定的策略建构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机制,把宗族宗亲中有实力的乡贤吸引回乡助推乡村产业转型,是下迳村得以成功转型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和谐的乡村秩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社会、政府是影响乡村秩序的三股重要力量。文章以一个村庄的电商发展为案例发现,返乡创业人口触发了乡村秩序的重塑:电商为小乡村带来了大市场,大市场推动了乡村的经济生活的重组,建构了一个线上线下开放的经济秩序;经济秩序的变动触动了传统乡村的权威结构,基于传统文化的资历权威依然存在,家业兴旺则让能力权威从传统结构中分离出来并赋予了年轻人,形成了双雄并立的社会秩序;助力和引领乡村电商发展、积极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政策保障,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让政府服务融入乡村发展的大局之中,扮演组织者角色,重塑了乡村的政治秩序。政治、经济、社会三秩归一,形塑着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13.
发挥新乡贤作用对推动广西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新乡贤参与广西乡村振兴还存在缺少新乡贤联系和组织机制、缺乏本地新乡贤带头激励机制、缺乏异地新乡贤参与家乡治理机制等问题,可通过"乡愁"集聚新乡贤、制度激励新乡贤、平台用好新乡贤、发展留住新乡贤等方式,发挥他们在推进广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框架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实际上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大量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单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在新型城乡关系中,农村要素流向城市,城市要素也流向农村,会形成一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乡村通过汇集各种要素,引发创业热潮,催生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以此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前我国还面临诸多阻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因素,需要构建要素主体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功能互补机制、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套机制以及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机制,以保障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特别要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相似文献   

15.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此,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产业融合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兴起,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地方重视不够,产业链没有得到延伸,价值链提升不充分,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产业融合的路径,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作为基层秩序规范机制之一,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一方面,村民自治的积极品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乡土支持;另一方面,村民自治的消极陋习给乡村振兴战略带来内部阻碍。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村民自治必然要借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破解困境:破解自治化与行政化的冲突、程序与功效的缺陷、自我治理疲力难题。为此,要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合理发挥政府作用,主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利用发展窗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长期以来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因此,在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大力推动农村和城市的融合,要通过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来带动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群众利益诉求要求法制化,但在法制化过程申却面临着实现公平的促进机制不足、诉求机制不足和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为此,群众利益诉求法制化应立足于三个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秩序与效率关系、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关系,从利益公平、利益协调、利益表达、利益援助方面实现群众利益诉求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19.
群众利益诉求要求法制化,但在法制化过程中却面临着实现公平的促进机制不足、诉求机制不足和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为此,群众利益诉求法制化应立足于三个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秩序与效率关系、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关系,从利益公平、利益协调、利益表达、利益援助方面实现群众利益诉求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标志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农民工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人才缺失、农民主体性缺失、乡村治理无序、资金短缺等多重困境;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项目和平台,其政策红利吸引着农民工进行返乡创业;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又能及时弥补乡村人才缺口,促进乡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资金保障,并能够改善乡村社会治理。因此,可以通过实施差异化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策略,构建多维度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环境,开展针对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支持等途径来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