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超大城市社区的出现在解决城市居住问题的同时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城市发展悖论”迫切需要政社协同治理。基于公共服务链和模块化理论,构建了超大城市社区政社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分析框架。以北京市“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为例对该框架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发现超大城市社区政社协同包含横向“链”和纵向“块”两种混合治理机制,其中,“链”有利于扩展公共服务分工,提高公共服务的敏捷响应能力,“块”有利于增加多元公共服务主体,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两种机制之间的相融互补,对政社协同治理的有序运行与效能产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面对复合型城市危机,复合空间视角可为超大城市韧性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以风险发生的可能场所为标准,复合空间可划分为物理、虚拟、经济、社会与规范空间.基于系统理论,通过分析国内七个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现状与困境,借鉴域外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经验可知:只有明确复合空间系统结构、充分剖析各子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才能实现空间潜力的最优配置与整体效益最大化.研究发现,不同空间组成的"三生空间"可以基本涵盖超大城市韧性需求,未来须保障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推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形成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的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22,(2):121-131
我国的城镇化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人口和资源快速积聚到少数特大超大城市的格局与趋势,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考验,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应急治理现代化建设。城市治理韧性有赖于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以及在此基础上公共设施、服务与资源的科学而公平的配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必须以国土空间优化布局为抓手,推动公共设施、服务与资源在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安全韧性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和治理,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促进韧性城市构成要素之间的均衡发展,因城施策提升城市韧性治理能力,从而强化国家和社会治理韧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超(特)大城市的居住空间普遍经历了复杂深刻的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混居格局已经被打破,居住分异乃至隔离等居住空间失衡现象日益凸显,并具体反映为保障房社区的不合理布局、作为城市孤岛的传统城中村、跳跃式前进的新式城中村、族裔居住分异与新式贫民窟的生成、城市更新中的替代与隔离五种形态。在陷入固化之前,对居住空间失衡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以推动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的优化策略,包括:从居住空间治理价值理念转型、重塑城市居住空间权利样态、加强城市规划的规制调控作用、推动混居异质化社区建设四个方面。由此为打造超(特)大城市共同富裕空间奠定空间基础,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和保留生存与发展空间,避免贫困的聚集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6.
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应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有效治事的效用逻辑以及撬动改革的发展逻辑。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在理论层面,基于“结构—过程—功能”分析框架,是一个以数字技术赋能治理体系调整、治理过程优化,进而释放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整体效能的过程;在实践层面,通过对以北京“接诉即办”和上海“一网统管”为代表的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转型动力和转型路径不同,但是技术和制度都是影响转型的关键性要素,且二者相互作用。从整合性、过程性视角出发,协同理念、组织、技术与制度四要素,未来优化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需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良性互动的复合路径,同时推进技术和制度双重变革,并在机制创新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社区韧性的强弱对于稳定社区居民情绪、维持社区生产生活、加强风险应对能力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社区韧性理论,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来自湖北、四川以及重庆等地的46个社区47份深入访谈一手数据以及新闻稿件、人物采访影像、电视纪录片等媒体资料的112份二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社区韧性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社区韧性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来自于社区系统主体层面的管理创新能力、组织再造水平、信息治理能力、“变革”领导力、自治能力、政策执行力、志愿参与水平以及居民自主适应能力等;第二类是社区系统内部环境层面的共识渗透率,包括防控规范、协作氛围以及共同体文化等;第三类是社区外部环境层面的人力、资金、物资以及知识输入等。  相似文献   

8.
治理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及其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治理的语义出发,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毫无疑问应发挥核心作用,并担负起科学决策者、信息发布者、主动作为者、常态管理者等角色。但除此之外,志愿组织、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公众也同样应不可或缺的危机管理主体。例如志愿组织应可以承担专业咨询者、服务提供者、资源筹措者等重要角色;营利组织亦应充当社会责任履行者、贴近民心救助者等角色;社会公众则可以担当预警信号发出者、危机管理参与和信息反馈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和各地数字治理实践的增加为数字治理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尤其是面对高度不确定和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时,部分数字治理平台出现失灵的现象,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治理平台的作用成为政府在数字化转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根据TOE框架并结合韧性理论,以S市A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与探索为例,对当前数字治理平台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失灵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制于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如技术能力、主体参与、社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数字治理平台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表现出韧性的缺失和不足,进而以此为“抓手”构建出数字治理平台在治理实践和应急管理中“技术应用-韧性赋能”的框架。最后,本文结合当前数字治理平台建设中的实践探索,提出以数据输入整合、组织动态重塑、多元主体补位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和方案以赋能韧性治理,为完善和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治理平台建设提供切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治理研究——对上海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人口、房地产、城市规划等经济社会数据的分析可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已出现了经济、社会和人口等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大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使得居住分异现象日益显现,社会公平性问题开始突出,加大城市空间资源整合日益重要。维持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与空间匹配之间的有效平衡,需要从更高的社会经济制度层面上思考城市如何治理。因此,建立法治社会,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房地产投资的引导与控制,推进市民利益维护机制建设,制定合理的人口战略等城市空间调控政策迫切需要出台。在"和谐社会"治国理念下,城市空间治理将日益重要,因此,需通过对大量城市的实证研究,总结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机制、趋势、效应,并对比中外城市空间演化的差异,反思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构建新型的城市治理架构,并以此规范人口流动、提高城市化质量、消除城市社区隔离、规范住宅房地产发展、保障弱势群体空间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1.
李恩文 《党政论坛》2008,(13):34-36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8年一月遍及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的大面积雪灾严重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工作生活,对我国的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公共危机矛盾已经不断地反映出来,给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危机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就是社会系统由有序向无序发展,从初始状态量变到以后质变,最终爆发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过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  相似文献   

12.
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国超大城市提出了诸多挑战.日本东京是全世界首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00万的超老龄化超大城市,面临着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显著、独居老人比例高、失能与失智老人照护负担重等多重问题.为此,东京都在近十年颁布的《10年后的东京》(2006年)、《2020年的东京》(2011年)、《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展望》(2014年)等城市规划中,连续推出构建"世界领先的超高龄城市模式"的目标,从养护机构、老年公寓、医养结合、智能养老模式、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东京都正在推进的高龄城市建设模式的经验得失,对完善我国超大城市养老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建立一个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提升社会整体的危机管理能力,是当前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急需调动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要求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基于协同治理的角度,阐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内容框架,即内涵、价值导向和治理结构,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15.
戴红武 《学理论》2009,(18):169-170
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因其权威性、资源的优越性以及自身的使命理所当然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主体。但是,日益复杂、影响日趋广泛和严重的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使世界各国政府深感力不从心,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社会,希图从社会寻求力量。非政府组织因其特有的优势便悄然进入公共危机治理队列中,并日益成为政府治理公共危机的重要同盟军。本文试图论述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与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1)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宁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社区充分发挥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作用,有力地保障和巩固了疫情防控成果,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社区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管理手段缺乏权威,特别在疫情防控中面临社区群众不配合等违法、违规行为时往往束手无策。社区人手不足、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社区财政保障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充分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功能的发挥。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完善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社区自治功能。  相似文献   

17.
《居住证暂行条例》确立的居住证是基本权益型居住证,具有加强流动人口属地服务管理、突破户籍藩篱、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重要功能,但居住证权益负载薄弱,居住证与积分落户之间赋权断裂,居住证申领门槛偏高、程序过繁等因素,抑制了其制度功能发挥。超大城市应降低居住证申领门槛,规定流动人口持居住证即可享有基础性权益和便利,但在子女教育和居住等关键服务上,应以合法稳定就业年限为主要依据,参考其他因素,建立梯度合理的有序赋权体系。拓展居住证功能,增强其通用性,使其由“一证一能”变为“一证多能”,成为流动人口的“一证通”。  相似文献   

18.
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因其权威性、资源的优越性以及自身的使命理所当然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主体。但是,日益复杂、影响日趋广泛和严重的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使世界各国政府深感力不从心,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社会,希图从社会寻求力量。非政府组织因其特有的优势便悄然进入公共危机治理队列中,并日益成为政府治理公共危机的重要同盟军。本文试图论述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与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4,(5):73-77
对于领导力的理论探索、实证研究和有关领导力发展的实践尝试,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随着政府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和复杂,新形势对于公共部门领导力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公共部门未来领导力的研究重点与核心关注是:领导力与公共政策的互动,领导力的多样性和性别平等,领导力在专业主义与管理主义间的平衡。公共部门面向未来领导力构建的新思路是:应对公共危机,建设风险领导力;后公共管理时代,发展治理领导力;网络媒体社会下,培养信息媒体领导力;重建公共信任,塑造伦理领导力。  相似文献   

20.
借用共生理论的视角,区域可视为由区域内所有相关主体所构成的共生单元,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连接的共生模式形成的一个动态开放的共生系统。为应对区域危机巨系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纳入区域内众多基本共生单元,构建全主体、全风险要素和全过程应对的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同时为之建立和完善基本的共生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