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卧底侦查是打击毒品犯罪,涉黑性质犯罪和其他组织严密以及无被害人犯罪的有力工具。卧底侦查人员的犯罪问题是卧底侦查中会出现的特有犯罪现象。对这种犯罪现象应该如何看待,本文试从犯罪构成理论和期待可能性理论角度来说明。  相似文献   

2.
辨认笔录的证据归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辨认是指在刑事侦查活动中,侦查机关根据案件侦查需要,在侦查人员或者检察人员的主持下,由证人、被害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对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无名尸体、犯罪场  相似文献   

3.
所谓诱惑侦查,是指侦查人员为了侦破某些特殊案件,对于潜在的追究对象进行某种程度的引诱,诱导其犯罪或者根据其犯罪倾向为其提供犯罪的机会和条件,然后在其进行犯罪时将其拘捕的一种特殊侦查行为。在我国,诱惑侦查常被称为警察圈套、陷阱侦查,有时又与特情侦查和秘密侦查发生着交叉重合关系。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与刑事犯罪的复杂化导致应对犯罪方式的多样化,传统诉讼手段在面对一些具有高度隐蔽性、组织性的犯罪(如伪造货币、贩卖假币、网络犯罪、组织卖淫等“无被害人”犯罪)时,往往力不从心。因此,现代西方许多国家纷纷采取灵活的诉讼手段…  相似文献   

4.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措施,已经逐步开始运用于实践中,但在现行法律上缺乏依据。而诱惑侦查能否适用于贿赂犯罪,理论界存在争议。由于贿赂犯罪具有隐蔽性强、无明显被害人等特点,诱惑侦查的适用具有较大效益,具有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需从实体和程序上建立起完备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英国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程序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谷青 《中国司法》2006,(3):100-102
在英国,伴随着犯罪学的发展,刑事犯罪被害人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犯罪学和刑事司法学界对于被害人地位的重新认识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被害人向警方报案、提供案情重要线索并指认犯罪嫌疑人,警方必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犯罪侦查;如果没  相似文献   

6.
闵建雄 《刑事技术》2015,(2):105-107
被害人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狭义的被害人学是犯罪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被害人与犯罪、被害人与案犯的互相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被害人的法律地位、被害人的赔偿、被害人预防等主题,即使研究被害人与犯罪的关系,也是以深入认识犯罪为目的。在利用被害人信息为命案现场分析提供帮助以打击犯罪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不多,研究文献较少,比较系统地研究更少。作者根据犯罪过程中被害人与案犯互动的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命案现场分析的实践体验,试图将被害人学作为命案现场分析的重要手段。文章作者将陆续分六部分,在概述被害人学研究的基础上,借助24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旨在比较系统地构建并探讨被害人的个体身份、生活背景、人体损伤、行为反应、生活状态五个方面与命案现场分析的关系,特别是涉及作案动机和案犯刻画方面的关联价值。文章的目的是期望被害人研究能得到同行们的关注,以便进一步提高命案现场分析的准确性,为侦查破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的特殊侦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侦查措施是打击、控制犯罪的一柄利器,特别是对腐败犯罪这种具有隐秘性、智能化、无被害人的犯罪更是如此,对于此类犯罪,适用常规侦查措施往往力有不逮.但同时特殊侦查措施又是侵犯公民权利、滥用国家权力的凶器.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这种冲突体现得非常明显,并且其中也体现出了本国主权和他国主权,程序与实体之间的新的冲突.基于此,应当利用我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契机,确立一系列原则,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做指导.  相似文献   

8.
“诱惑侦查”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正式的侦查手段,始于大革命前的法国。当时的统治者路易十四为了维护其统治,将诱惑侦查作为一项捕捉革命党人的特殊政策,用于镇压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而诱惑侦查作为专业术语则源于美国。美国早在1930年前就对此展开了充分研究,并形成了为诸多国家得以效仿的学说和判例。近几年来,为了破获常规侦查手段无法侦破的“隐蔽性无被害人案件”、“有组织犯罪”以及其他新型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次一、拉塞尔案的基本案情二、拉塞尔案的审理情况及相应的判决观点三、拉塞尔案给我们的启示美国的警察圈套与时下讨论正热的诱惑侦查虽然有关联,但并不是一回事。诱惑侦查泛指侦查机关有意安排的一些技术策略,包括警察或其代理人作出具有被害能力的表示(如在侦查诈骗案中采用),作出容易被害的情状(如在侦查强奸案中采用),作出有意参与犯罪的表示(如在侦查毒品案件中采用)等等。这些技术策略往往用于所谓无被害人的犯罪或用常规方  相似文献   

10.
李勇 《犯罪研究》2020,(4):61-72
维护和保障女性权益,一直是我国法律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对中国裁判文书网600份判决书样本的梳理可以发现:在犯罪主体方面,存在犯罪主体多样化、反侦查意识高、利用网络犯罪突出等问题;从被害人角度看,被害人日趋年轻化、残障女性更容易受侵犯、被害人报案的情况较少、被害人选定的“人缘性”等问题比较突出;从犯罪发生的时空条件看,夏季犯罪高发、西南地区跨国买卖妇女犯罪活动猖獗。若试图有效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增强女性的维权意识;完善社会“防卫者”建设并强化被害女性的诉讼支持力度;此外,应充分发挥妇联和社区组织的作用,以加大保障女性合法权益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美、日有关诱惑侦查的法理及论争之概观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马跃 《法学》1998,(11)
运用诱惑性手段进行刑事侦查,往往使人与陷井、圈套、诱饵等诈术相联想,而视这种侦查手段为违背宪法和刑诉法原则,违反侦查机关所承担的镇压犯罪、保护公民的义务,损害国家威信的“肮脏”手腕。然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侦缉“无被害人之犯罪”的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当某一故意杀人犯罪发生时,侦查机关的第一要务是准确判定案件属性。其中确定案件是否属于系列杀人犯罪可谓重中之重,因为这既关涉到案件能否得以及时、准确侦破,又关乎司法公正。为便于侦查机关准确判别某一故意杀人是否属于系列杀人犯罪,兹在明确界定系列杀人犯罪概念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方差分析、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等方法创建系列杀人犯罪分类模型和回归模型。依据系列杀人犯罪分类模型,侦查机关可初步基于犯罪地是否偏僻、被害人尸体是否在犯罪现场、凶犯除故意杀人是否还有抢劫、是否有犯罪前科等四个方面直观判定某一故意杀人是否为系列杀人犯罪;依据系列杀人犯罪回归模型,侦查机关可精准计算出某一故意杀人为系列杀人犯罪的概率值。分类模型的直观性和回归模型的精准性为侦查机关判别故意杀人犯罪案件属性提供了一个可具体测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旭 《行政与法》2005,(12):127-128,F0003
现代社会在各种高度的隐蔽性、组织性、复杂化以及高超的反侦查手段等无被害人犯罪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传统的侦查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方法以对付那些使用传统的侦查手段已无法或难以侦破的犯罪案件,其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本文试从诱惑侦查的有关问题出发,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健 《科技与法律》2003,(1):115-116
“陷阱取证”是主要用于刑事案件的一种侦查方式 ,又称为“侦查陷阱”、“警察圈套”。在对一些特殊刑事案件的侦查中 ,如犯罪行为具有组织性、隐蔽性、甚至无被害人的情况下 ,包括贩毒、行贿、组织卖淫、伪造货币等案件 ,侦查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或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而隐瞒身份 ,利诱或暗示被侦查对象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或方法。“陷阱取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机会提供型取证 ,是指被侦查对象已有犯罪意图 ,侦查圈套只是使这种犯罪意图或倾向暴露出来或只是促使其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 ;二是犯意诱惑型取证…  相似文献   

15.
诱惑侦查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在理论上逐渐成熟并在实践中推广开来。诱惑侦查的价值虽然颇受争议,但大部分人都认可诱惑侦查在一些无被害人的案件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应当在适用条件和适用程序上加以进一步规范。同时,诱惑侦查这一诉讼手段在实体法上会产生相应影响,由此产生的"因诱之罪"的未遂、预备犯罪形态,与一般犯罪主体主观意志以外的原因有所不同,所以处罚时应当适当予以减轻或从轻;"因诱之罪"中的既遂、中止形态,由于司法机关的主动引诱而应相应减轻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6.
我国侦查立法上并未设立被害人的参与机制,在实践中,被害人也沦为刑事侦查的辅助手段。这不仅容易造成被害人对侦查主体的不信任,进而引发申诉上访,也会因被害人的道德义愤而促使其成为社会上新的不稳定因素,并反过来形成对于侦查工作的不当压力。事实上,从沟通理论看,几乎所有的被害人的不满和对抗都可以从沟通失效中得到有力诠释。因此,建立侦查主体与被害人的交互式沟通机制,调整侦查主体的沟通理念,消除沟通中的障碍,是尊重被害人当事人地位、消减被害人上访现象乃至提高侦查效能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论秘密监听制度的比较与权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听是一种行使公权力的表现,是一种基于诉讼实体目的实现而采取的有效侦查行为,特别是在有组织犯罪、恐怖犯罪、毒品犯罪等无被害人犯罪中更是如此。但是监听也会对公民权利带来严重的侵犯,如何合理调整二者的关系,既是对国家法律的考验,又是对政治智慧和道德的考验。  相似文献   

18.
诱惑侦查合法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诱惑侦查,是指刑事侦查人员以实施某种行为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侦查对象暴露其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行为,待犯罪行为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拘捕被诱惑者。近年来,我国刑事侦查中使用诱惑侦查手段日益增多,尤其是在侦查毒品、伪造货币等所谓“无被害人的犯罪”中,由此而产生的合法性界限以及侦查对象刑事责任的判定问题十分突出。本文结合刑诉法学关于诱惑侦查的一般法理,对我国刑事诉讼中诱惑侦查的合法性问题作一简析。一、诱惑侦查的法律许容性诱惑侦查,又称警察圈套、侦查陷井,顾名思义,这种侦查手段的特点一是使用诈术,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在侦查阶段没有确立对被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被害人也无法援用司法救济的方式对抗侦查阶段发生的不当司法行为。然而,被害人对侦查阶段司法行为的不满,却是导致被害人涉法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确立我国侦查阶段对被害人的司法救济途径,通过赋予被害人在侦查阶段知情权、参与权、控告权的方式,促使司法机关在侦查阶段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20.
毒品犯罪案件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贩卖毒品犯罪案件没有特定的侵害人和被害人;没有特定的举报人;没有“传统意义的犯罪现场”;案件跨地区性明显;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在认定犯罪时主观上必须是明知;还有在犯罪手段上是高科技、现代化、反侦查并用等等。因此,毒品犯罪案件的特点决定了在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时必须要强化下面六个意识。广辟情报意识情报是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的起点和灵魂。广辟情报,就是思想上要充分重视情报在毒品犯罪案件侦查中的价值,缉毒工作中要不断拓展毒品犯罪案件情报来源,有效地收集、处理毒品犯罪情报,为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提供依据,为认定毒品犯罪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