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虽然我和老公是自由恋爱,但是真正了解老公,还是在结婚以后。老公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所以生活中极少听到他的甜言蜜语。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如果真到了那么一天,希望你走在我前面……"我一时有些懵得不能接受,他接着说:"你不要误解,我没有别的意思,走在前面的人是幸福的,可以得到另一个人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另一个人却会独自承受孤独……"他还在说着什么,但我已经听不下去了,悄悄转过头,感动  相似文献   

2.
今年过年没有回东莞,而是直接去外婆家所在的江西。江西和贵州同属老区,和亲人聊天时自然而然地谈到贵州——我现在工作的地方。父亲是公务员,以前因工作也来过贵州.当初我来贵州很大程度是受他的影响。这次回家,他告诉我,虽然贵州现在还不发达,和东部有些差距,但是贵州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和矿产资源,贵州现在经济不发达。很大程度是因为交通问题,随着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这样的问题。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4.
三月的一天,笔者来到了酒泉电机厂机电分厂,慕名采访车工技师鹿顺。车间里机器轰鸣,弧光闪烁,一派繁忙的景象。只见他正专心致志地操作着车床,床子擦得一尘不染,地面的铁屑清扫得很干净,看来“老先进”的确名不虚传。听说我要采访他,他便停下床子,用一口浓重的徐州话微笑着说:“我是个普通车工,没做啥值得夸耀的事情,不要写我,还是多写一写年轻人吧!他们的故事精彩着哩!”尽管一再推托,笔者还是从他工具柜里珍藏的厚厚一摞子各种荣誉证书里,目睹了老先进昔日的风采: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双文明”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5.
罗昆禾 《党史博览》2013,(1):27-30,46
有幸被选中赴朝采访 1953年6月,随着朝鲜战争双方谈判接近达成协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组织记者团去开城采访。 我当时在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社当记者。6月初的一天上午,社长方唯若找我谈话,告诉我被组织选入赴朝记者团,到开城参加停战谈判采访。得到消息,我兴奋得几天没休息好。虽然我1937年10月从河北任丘县入伍,抗日战争时期一直跟随贺龙在一二O师当记者,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彭德怀从事新闻报道,但现在要到战火纷飞的朝鲜采访,心情还是格外激动。  相似文献   

6.
伤心的结局     
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男孩在路旁嚎啕大哭,他问这孩子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我刚才不小心丢了十块钱。”那人见他哭得如此难过,就从口袋中掏出十元钱送给这个男孩。可是没想到那个小孩哭得更加伤心。那人大惑不解,就问小孩:“我刚才不是已经给你十块钱了吗,为什么还哭呢?”小男孩回答:“假如我不丢掉那十块钱,我现在已经有二十块了。”故事短短,启迪深远。是的,如果一个人被贪婪主宰了自己的心灵,等待他的只能是“伤心的结局”。没有得到时贪婪者是“伤心”的。贪婪者手伸得老长,一味向着这个世界索取。当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相似文献   

7.
怀念老彭     
完完全全没有想到,老彭竟先我这个重病在身之人而去。去年冬至那一天,我们还一起被一老朋友所邀去双流吃羊肉。我和他夫妇二人来去同乘一辆车,大家在车上谈兴较浓。这才多久?才一个多月,怎么就走了呢?二月一日下午我去医院看他,他躺在床上,正在吸氧。他见我进了病房,就说:“你又来看我了,谢谢你。”停了一下他又说:“林温如手术后恢复得很好,能下楼打牌去了。”他又告诉我,华文江也病了,就住在这层楼的17号病床。言谈中,他的神志十分清楚,精神也还可以,怎么第二天的傍晚就传来噩耗,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他是非同寻常地…  相似文献   

8.
见不得人     
佚名 《党员文摘》2009,(3):15-15
县电视台记者到某乡就县里实施的一项政绩工程进行采访,硬拉住农民要他说点好话。农民被记者劝得无奈,只好按记者的话说了一遍。说完后农民问:“播出时能否把我的脸用马赛克蒙起来?”记者奇怪地问:“为什么?”农民说:“电视里不都这样吗?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时就用马赛克把他的脸遮住。现在我违背良心说了这些话,也见不得人呢!”  相似文献   

9.
在果洛采访的几天里,每当汽车穿行在高原腹地那黄褐色的草原上,望着车窗外苍茫雄浑的大野,我不停地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英雄的史诗在这雪域深处传唱千年而不绝?为什么几乎每个果洛人都认定自己是英雄格萨尔王的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10.
黄华 《共产党人》2006,(22):51-53
1936年6月中旬,一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秘密地告诉我,中共中央已答应他的请求,同意他去陕北苏维埃地区参观访问。他虽然会说一些中国话,但还不怎么行.问我愿不愿意陪他去陕北采访,帮他做翻译工作。我不假思索,立即高兴地一口答应了。当时我已是燕京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去陕北就不能参加毕业考试,就拿不到毕业文凭了。但是有机会去陕北参加革命队伍,那张大学文凭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相似文献   

11.
51岁那年,郭宝祥下岗了。尽管早在几年前厂子就不景气,但这一解除劳动关系,郭宝祥还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下岗头几天,郭宝祥辗转反侧.今后怎么办?50多岁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天天在家里待着呀。整理了几天心绪,郭宝祥开始往外跑,得赶紧找工作养活这一大家子呀。可到社会上一看才知道,自己是真正落伍了。现在哪家用工单位不要45岁以下的?哪家不要这个本那个证?没有?一切免谈。  相似文献   

12.
笔者采访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时,他告诉了我们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下面就是他的叙述:我们写焦裕禄的文章是在1966年初。焦裕禄的事迹,我已经在新华社里做过报告,大家听了都很感动。但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发表,怎么发表,我不敢做主。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人们已经被搞得有点紧张了。这篇文章里,我们担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兰考的灾荒敢不敢写,困难时期没饭吃、逃荒,这个事情敢不敢写?我是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了。不写困难,不写灾荒,焦裕禄的事迹、精神就写不出来;写了这些就是暴露黑暗面。但我还是大胆地写了…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3,(19):60-61
书荐作者:叶辛著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叶辛的贵州》摘录:我曾生活了十四年之久的那一片乡土,以瑰丽多彩的风光闻名,那是"黔之腹,滇之喉"的修文,古时候叫龙场驿。多年以前,当我在自己的小说中写到它的偏远闭塞,写到它的贫穷落后时,我也如实地写到了它的山水风光,它那古朴醇厚的乡风民俗。说来难让人信,真正地开始懂得一点观察,真正地开始悟  相似文献   

14.
林卫国 《党史文汇》2002,(11):42-44
1994年8月25日下午,在山西省外办的会议室,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山西籍外交家赵源同志。他约有70来岁,高个子,身着浅灰色中山装,脸上的道道皱纹是蹉跎岁月刻下的痕迹,头上的稀疏白发是长期操劳留下的印记,风度稳健中包含着热情。他笑容可掬地同我握手,操着浓浓的灵石乡音说:“你就是林卫国同志吗?好。好。”我激动地说:“您好,赵大使。我们早就盼望同您见面呢。”这次会面,我了解了他在战争年代的革命经历、解放后被派驻国外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二天,我又到他下榻的住所进行采访,碰巧赵源大使外出,便与赵大使的夫人姜…  相似文献   

15.
正叶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当代贵州》杂志是我在上海了解今日贵州的一扇窗户。我很喜欢这本刊物。值此创刊1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刊物越办越出彩。  相似文献   

16.
黄豆情     
他不知现在在什么地方.我到现在也不知他的名字.因那时我还小.只是听母亲说,他是一位搞大豆种植的科学家.是1957年那个政治风暴,把他刮到了苏北,就住在我们家.他整天地劳动,很少言语,只是时常翻看他随身带来的那半小袋黄豆.1963年左右,我们家、我们村里所有人,日子过得很苦.冬日的一天,他拿出那半小袋黄豆,眼泪汪汪地对母亲说:“顾妈妈,我要走了.这黄豆是我多年培育的良种,现在用不上了.留给你们,在这饥荒的年头,兴许还用得着.”  相似文献   

17.
曹操与同学     
邓洪卫 《廉政瞭望》2010,(20):47-47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  相似文献   

18.
“只要用心,就能赢得精彩”。这是我在电视上看过的一则广告语,心里对它的创作者饮佩万分,觉得这句话确实是道出了做人做事的真谛。   年前,我在贵阳新天药业有限公司遇到了湖北业务员徐正安,聊天时说到想请他写一篇稿子,但小徐很诚恳地说:“工作不是吹出来或者写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我的销售工作虽然有了一点起色,但还是等我做出更好的成绩时再写吧。”话虽简单,却很实在。   说到李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提起李老二,贵阳新天药业有限公司可能就无人不知了。他虽然只是一个清洁工,学历也不高,却是…  相似文献   

19.
1970年的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老朋友王牧师,几十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斯诺向毛主席提出这一请求。“王牧师?!”毛主席仔细地回想着。“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接着补充了一句。“35年前,35年前……王牧师、牧师、牧师……嗯!是他!”毛泽东想起来了。原来,斯诺想见的“王先生”,是颇有传奇色彩的“红色牧师”董健吾。“红色牧师”的由来量健吾,上海市郊青浦县人,1891年生,后来成…  相似文献   

20.
我多次到欧阳海的家里采访他父亲欧阳恒文。也许是我的童年和欧阳海很相似,也许是我从小父亲就被日本鬼子杀死,我将他的父亲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每次和欧阳恒文老人见面总是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最使我难忘记的是和欧阳恒文老人在列车上的一次交谈。那是1978年的一天,是他在长沙参加完劳模会回家的途中,我跟踪采访,和他同坐一列车厢,并排坐在一起,谈着笑着。他手拿一支香烟,眼睛久久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往事,我抓住时机按动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瞬。我问他:“您老刚才在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旧社会,一个难以忘记的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